玩一个跨越千年的游戏

2018-09-13 07:59武侠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酿酒太极模具

武侠

酿出山中一朵云

张小砚

《桃花源记》是中国人一个永恒的梦。为了寻找合适酿酒的泉,我走了千里万里,最终兜兜转转来到了桃花源中,陶渊明的墓就在我酒坊对面的山上。世上的缘分有着不可思议之妙处,有形的东西终将消散,唯无形之情思可以穿越时空。我的酒是这山中的一朵云,也是这世上的无双梦。

行者档案

张小砚,祖籍安徽桐城,现居江西彭泽。2009年骑摩托走川藏,于天涯论坛发游记“小砚MM83元走川藏”,点击率过2000万。2011年出版的《走吧。张小砚》一书成为当当网旅行类图书年度销量第一。2012-2013年于乡间种稻酿酒,发出《约酒信》,一个故事换一坛酒。2016-2018年于庐山桃花源酿酒,酒坊门前只有一张桌子的小酒馆叫“风尘外”,读者可持书为信,免费喝酒。

我有酒等你的故事

四五岁的时候,某天我忽然发现远远的山上有一棵大树,然后我就常常望着它,想,等长大了,可以独自走远路,就爬到山顶看那棵树。很多年以后,我已经走过许多地方,再次回到家乡,某个午后,忽然再次看道那棵树,内心涌起一股遏制不住的冲动,要完成童年的心愿,去看看它。我大步流星地走过秋日的田野,越过山脚的荆棘之地,往上攀援。终于走近了,那棵树比我想象中还要巨大,树冠丰美,层层叠叠伸向天空,就像宫崎骏动画电影《龙猫》里的那棵神奇之树,在无边的步月与风雨之中,傲然生长着。一棵树自己生长着,就能长得这样美,真是不可思议,然而一想,却又合情合理,心无旁骛地生长,就是最牛的活法。

人生在世会经历不止一次的死亡,那是对某种人生的幻灭,是对曾经追求的生活和希望的失去。

多年以前,我离开乡村,发誓再也不回来,一定要混成“城里人”。然而,多年以后,我还是回来了,只是人生理想已经改变,不是成为城里人,也并非成为农民,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叫张小砚的人,在土地上徒手创建我想要的生活,破除一切现实加诸人生的评价,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活得决意、尽兴。

那时候,旅行还是件新鲜事,大家都喜欢跑出去看看。就像我在农村向往去城市,去了城市,發现城里人其实不爱待在城市,他们也渴望远方。我想了一条生财之道——将我的旅行故事写成书,卖给渴望远方的城里人,赚了钱,就能在乡间按我所希望的样子生活下去。

这是个简单的想法,但绝不是天真。我认为事情可以复杂,但想法一定要简单,简单就会坚定。那时我为自己的人生造了一个梦:我要我发的帖子成为网上最火的帖子,我要我的书成为畅销书,然后,过上游手好闲的生活。为此,我每天写到手指抽筋、大脑瘫痪,一年后,我的帖子在“天涯杂谈”点击率超过两千万,排名第四;整理成书《走吧,张小砚》,刚上市即销售一空,成为当当网年度旅行类图书销量第一,后来多次再版,还时常断货。

很多人劝我出了名要趁热打铁,但我不是铁匠,不过是想写本书、赚点钱,从而在土地上好好生活。生活的本质远比出名重要,名利只是达成想要的生活的手段,二者不可颠倒。

从发帖到出书,我得到了许多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我说,等赚到钱了,要请大家喝顿酒。拿到出书的版税后,一半给了汶川的孩子们,一半用来安家,在乡下租了几亩田,同时,准备兑现自己的诺言,请大家喝酒,但是,这酒可不是从市场买来的,而是由我亲手酿制的。

我做事喜欢从零开始,每个环节都必须经手,否则便会在审美上有缺失感。比如酿酒,我就是从学习种植稻米开始,再请师傅传授酿造手艺,继而寻找适合酿酒的泉水,非如此,不能体现我的诚意和跩。

春天插秧,秋天收成,冬天酿酒,名曰“以梦为马”。

2012年,我在网上发出《约酒信》,鼓励大家为自己的梦想约一坛酒,待到美梦成真之时,来把这个梦想讲给我听,然后带上我酿的一坛酒回去。这就是后来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那句话的源头: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我想,人生行路,靠的不是毅力,是梦境,只有梦境才能维系内心。曾经,我为自己的人生造了一个梦,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鼓励着我,这梦终于实现了,这是多好的事啊!我也愿以此酒,鼓励他人成就生活的梦。

115天走过稻米的一生

江西彭泽自古就有酿酒的传统,不过最为出名的人物却是一个并未酿成酒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曾在彭泽做县令,一上任便“公田悉令吏种秫,以资酿酒求一醉”,秫,就是糯米。五谷杂粮都可酿酒,但以糯米为最佳,用乡里古法酿造出的高度糯米原浆白酒,入口香甜,口感糯软,劲道足,可醉人于无形。稻米成熟需要大约115天,而陶渊明只在彭泽待了83天,就弃官而去。

千年之后,我来到彭泽,完成当年陶县令未尽之志。

每一坛酒都有其来时之路,融入了四季的悠悠时光。酒的一生非常优美,这种美并不是在酿成启封的刹那才绽放,而是从种稻时就开始了。

市场上卖的米都是精轧的,且大多是陈米,而酿酒最好是用当年新收的糯米,粗轧剥壳即可,以最大程度保存稻米的营养成分,酿出的酒所含的酸脂类有机物最为丰富,甘醇馥郁。种稻,要从头年田里“起板”开始,在最冷的三九天里翻田,将藏匿的害虫、虫卵冻死,同时泥土经过严寒也会冻酥,不会板结。来年春天,选颗粒饱满的稻种,用稻草裹好,均匀置于谷箩中育芽;农历三月,秧禾和春天同时萌动;雨水纷扬的四月插秧,五月的南风天里耘禾,稻子哔啵灌浆,鼓足劲头生长;暑夏来临,开花授粉,稻子达到生命的巅峰时刻,上午9点到下午1点走在田间,满是浓郁的奇香,醉泱泱的;入秋后,风里再闻不到稻子的香味,它开始收拢自己,变得沉静饱满,颗颗如金玉。

我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农耕方式,全程精耕细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唯一的高科技手段是除虫——安装了太阳能灭虫灯,因为周边的田地都使用农药,我这块田很容易成为“虫窝”。我专门请了两位种田的老把式做指导,和他们同耕同种,着实累得脱掉了几层皮。

不过,劳作绝不仅仅只有艰辛。我看着稻子一点点地生长,真切感受到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当寒流袭来,人可以找地方躲避,稻子只能一动不动地忍耐,这样想着,就会去给稻田里放上水,给稻子的根保暖。看着稻子蓬勃生长,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面对田中的稻米,诗人会写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句子,农民则会估量风速大小,判断是否会撼动秧苗的根系,角度不同,心境也不同。而我作为“酿酒师傅”,二者兼而有之。

日本导演小川绅介(1936-1992)在拍摄关于稻子的纪录片时提到,相对于人类,稻子的一生很短暂。如此说来,我们在田间看到云的流动是舒缓的,对于稻子来说却是急速席卷吧;我们感觉很舒服的微微南风,稻子置身其中会倍感强劲吧。这是种稻的人才会有的心情啊,当我站在泥田里,亲手种过稻子,就明白了。

世上没有一件事,在你认真做过之后会感觉“虚耗”。在种稻的历程中,我意识到,人的心灵可以跟周围万物相通。切实地劳作过,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无知无觉。我希望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柔软和敏感,在最终和泥土融为一体之前,能一直和这世界保持某种连接。

由繁入简逐泉而居

我种了3年稻子,收了稻米。就去寻酿酒的师傅学艺,前前后后跟了五六个师傅,流程大致相同。手法各异:乡间师傅常有怪力乱神之语,将酿酒手艺传扬得很是神秘,导致我走了很多弯路。另外还有一层障碍——师傅们最喜欢说“差不多”,而他们的“差不多”是多年经验之所得,我无法把握其中的尺度。我又花了3年,反复试验,终于悟到了一些奥秘,开始酿出好喝的酒来。

有所领悟之后,就进入一个做“减法”的过程,逐步回归到简单、纯粹。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这就是道吧。

一瓶好酒,剔除品牌文化、宣传手段、包装元素,最终讲求的就是原料和手艺。白酒的发酵方式有三种——固态法、液态法、固液态法。固态发酵,就是纯粮食发酵的原浆酒,酒体中除了乙醇,还蘊含了丰富的己酸乙酯等营养成分,酒的香味是粮食的原香。液态发酵,通俗地讲就是香精勾兑酒,是一种模仿酒的味道的化学试剂。固液态法发酵,就是在液态法发酵的酒里加入适量的固态法发酵酒。固态发酵工艺的酒口感当然最好,但出酒率很低,成本也高。我认为,老老实实地种米,用植物曲来发酵,选用好泉水,一点一滴蒸馏出来的粮食原浆酒,就是好酒,无须复杂的创新和高科技,复杂了就不纯粹。我亲眼见过一些地方用像酒曲那样的“酒药”来造酒,在自来水里扔几颗白色药丸,搅拌一番就分装,感觉非常惊悚。酿酒工艺本身其实不复杂,是人心太复杂。

我酿酒,原料只有三样:糯米、泉水、曲。稻米可以亲手种出来,曲也可以亲手制作植物曲发酵,但适合酿酒的泉水却是天赐之物。

这些年我不再频繁旅行,出门往往是为了探寻泉水。我去过云南、江苏、浙江等很多地方,翻山越岭,在泉水的源头取样,回来酿酒。所以,这些年我和我的小酒坊总是逐泉而居。

终于,2016年,我在庐山汉阳峰下的桃花源村找到一眼“谷帘泉”,是我试用过的泉水中效果最好的,它曾被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封为“天下第一泉”。济南的趵突泉也是“天下第一泉”,但那是皇帝封的,他不是专业人士,我不信他。

谷帘泉从庐山最高峰的绝壁上拍打而下,呈浮云散雪之状,水分子软而细腻。关于这泉水的好处有各种说法,尤其历代茶人典籍多有记载,其中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味正”。酿酒时,泉水是作为辅助,最好不要有偏味,泡茶也是一样的道理,茶叶是君主,水为辅佐,不可喧宾夺主,但哪里的水质没有点偏味呢?唯这谷帘泉的水很正。《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讲到,某人得一玉蟹,纯白无瑕,乍见并无特别之处,以其他白玉与之相比,则非隐青即隐黄、隐赭,无一正白者,乃知其可贵。之前我在南京的溧水也遇见过一眼古泉,叫“金井涌泉”,李白有诗云,“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古今人易老,片月下长川。”可惜其水质已坏。近来听说汉阳峰也要进行旅游开发,不知这谷帘泉的水还能用多久。

一壶酒一点温柔的试探

从当年出书后承诺请大家喝酒。并在网上发出“为自己的梦想约一坛酒”的邀请开始,3年种稻,3年酿酒,1年寻泉,不知不觉已过去7年。2016年,霜降后第五天,我将酿酒的家什搬到桃花源,在激流之畔搭起酒灶,引泉酿酒。寒冬时节,水火交济,化为糯糯的酒浆,从锅里缓慢沥出,顺着青竹筒注入坛中。12月12日凌晨3点,我在网上发出“邀酒信”,邀请有缘人来山中饮第一锅新酒,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承诺,和在网络上的一个约定,不过,哪怕只有一个人记得,我的承诺就有意义。承诺之所以要郑重对待,首先是因为不能对自己失信啊,比起他人的评判,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吧。

新酒出锅历经七天七夜,灶火不歇,酒浆长流。与此同时,有一千多名互不相识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山中赴这场约会,甚至有人专程从国外飞回来。我们一起劈柴砍竹、烧火做饭、把酒言欢,笑谈各自的人生。

那些天,酒坊的门板全都卸下来了,连床头都拆了,和门板一起充当桌子。人越聚越多,室内局促,素性以天地做席,借山林做场,在溪流中的大石头上摆酒,几个人互相看得顺眼就凑成一圈,围石而坐。筷子不够,就自己动手削竹为筷,酒杯不够,就截竹筒为杯。站在桥上往溪涧里望,场面那叫一个壮观,人们喝得兴起,手舞足蹈,高歌《笑傲江湖》,直到凌晨两三点还陆续有人驾车赶到,不顾长途驾驶的疲惫,迅疾加入酒局。

不必相识,却可共鸣。酒灶前,一群围着火塘互诉情史的女孩子们又哭又笑。门前的篝火旁是一堆江湖客,漫谈征服过的人生旅途,好多人说,当初是因为看了我的书而去了西藏。这场约会时间太久,有些读者都为人父母了,在屋里的炕上团坐着讲鬼故事,吓得一群孩子眼睛瞪得溜圆。坝子上有一群人在烧烤,溪涧边的快活林里还有刚刚一见钟情在谈恋爱的……人生的失意与快意,都在酒里。

深夜,在群山茫茫之中,这场景让人感觉十分荒谬,却又妙不可言,像是荒凉世界中的一点火种。

有人问我,用7年时间实践一个约定,值不值得?我没想过值不值得,只是觉得这样做了感觉痛快,因为,这才是我自己。人世间负累太多,纯然的快乐很少,我愿意诚诚恳恳地酿出好酒,与天下有情人共图一醉,也算是在这不完美的人世间所做的一点点温柔的试探吧。

CNT对话

酿酒和旅行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共通之处就是其链接点都在同一个人身上啊,都是一个人在世间玩的游戏。

酿酒的这几年,也遇到过很多有趣的人吧?

6年前我曾写过一封《约酒信》,“以酒换故事”,不管我在哪座山中酿酒,都有人不远千里寻来,讨一壶酒喝,给我讲讲他(她)的故事。其实真正能把故事讲得精彩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分享个人的真实感受,其中有些人是我们日常不大有机会接触到的,这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别样人生。

有一个做投资的老板,给我讲了自己初出江湖时被富商包养的故事,他跟那人入行做投资,后来混成江湖大鳄,这段往事就一直埋在心底,直到某个山中之夜,对我这个陌生的酿酒师傅讲起。那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代价是失去了正常的情爱能力。他说的一句话挺有意思:人的一生就是解决矛盾的一生。今年初夏,有位以“砍人”为生的刀客来山中拜访,即使喝醉了,仍与人非常疏离。他告诉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与人保持一个可以拔刀的距离。

酒坊有来自国外的访客吗?

2017年有一对爱尔兰夫妻带孩子来酒坊玩,他们在中国做文化交流活动,对我避开城市,在山中靠手艺为生的选择比较感兴趣。我们聊起梭罗和陶渊明,他们称我是“现代隐士”,我当然不是隐士,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形态,这是欲望所致。物质欲望是有尽头的,而精神欲望才是欲望难填。

今年春天,美国作家比尔·波特来酒坊玩,他对汉学和禅宗非常感兴趣,我多年前看过他写的《神的行囊》《空谷幽兰》等书,很喜欢。多年后我们在山中相遇,他用书来换我的酒喝。我们都认为写作不是赚钱的好方法,写作还是应当纯粹些。我每年卖一些酒,维持生活,在写作方面就可以从容一些。比尔说他准备做豆腐来卖,那样他就可以写得慢一点,写得更好一点。

家常美味的复兴

于进江

我用了4年时间,行走10万公里,走访了全国各地众多特色点心老店和风俗博物馆,收集了从唐代至今的7000余块中国传统点心模具。点心不是单纯为了果腹而存在,与祭神拜祖、节令、礼仪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而模具虽然不是什么精贵之物,也自有其内涵和美感。在我看来,一寻常~恰是它们的可贵之处,因为源自日常生活,其中蕴含的文化才更加鲜活、有温度,更有在现代复兴、延续的可能。

行者档案

于进江,新中式精品点心品牌“于小菓”创始人,知名艺术家、收藏家、设计师。热衷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从事商业视觉设计16年。

访古小模具里的万象乾坤

多年以前,好友从日本给我带回一份礼物——一盒传统的和果子,精美的造型。美好的寓意,让我爱不释手,随后得知,日本的和果子最早是源自中国唐代的点心,这激发了我探寻中国传统点心文化的兴趣,寻访各地的点心模具,或为我旅行中的一个固定主题。

作为设计师,我尤其关注点心模具的造型和图案,它们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让我由此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但如今了解这个世界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寻访,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段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晋南自古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是我特别中意的一个“淘宝地”,我最喜欢的一块“月中仙桂”月饼模具就是在这里淘到的。这是清代的一个老物件,硬木材质,雕刻细腻精致,有着鲜明的本土气息——广寒宫隐约有晋商大院的模样,规整的菱形地砖,在当地寓意着生意平顺、家族安康。这个模具是当地一户人家祖传的,早些年过中秋节时家里的老^还会用它打月饼,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就不做了,“年轻人喜欢新花样,咱们做的月饼都过时了。”老人说着,一脸惆怅。

我还收藏有一块六合团花点心模具。古代中国人喝茶时会以点心相配,称“茶点”或“茶食”。唐朝时习惯“日食兩餐”,下午会喝茶、吃些简单的饼食,这大概可以看作“下午茶”的雏形。清朝末年,受到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影响,清廷常设茶席,以寓意丰富的中式点心款待各国使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式下午茶,六合挑酥便是其中一款极具代表性的点心。我在北京潘家园一个专卖北京老物件的店铺里淘到的这块六合团花点心模具,出自清代,是独立的单孔模具,材质也是硬木,形似六瓣海棠,刻工精美,刀法娴熟。老板说,是老城胡同拆迁时从一个大宅的废墟里捡到的。这是清代贵族宅邸里的用品,做出的点心会作为亲朋好友往来时互赠的礼物。

有一次去西安,我在古董市场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发现一块罕见的唐代陶瓷月饼,店家说是古墓中出土的,外面环绕着唐代流行的西域连珠纹,内侧的图案为缠绕在一起的连理枝,充满异域色彩,尊贵华丽,和普通人家食用的点心大不相同。连理枝是唐代流行的纹样,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句子,而“月饼”这个名字传说也是源自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节二人一起赏月、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顺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小小的一块陶瓷月饼,也可能是难得的历史见证。

未来植根于传统

我在北京走访了孙氏糕点模具手工艺技艺传人孙宝德先生。孙氏祖传糕点模具的第二代传人,曾经为慈禧太后雕刻宫廷的点心模具。

除了漂亮的图案和美好的寓意,点心模具中也不乏技术含量。古时的点心都是纯手工制作,通过模具可以精准地规范重量和体积,古代匠人制作模具时会精细地计算点心的重量、外皮的厚度及普通人的食量,保证做出来的点心一人食的话不至于过饱,多人分享的话则不至有缺。可以说,点心模具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工业设计。

孙宝德先生说,如今新的材料和方法层出不穷,能传承他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在我的寻访之路中,曾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叹。作为设计师,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应用,于是尝试设计推出了“于小菜”点心系列,希望能作为“新中式点心”的一种尝试。我以清代经典六合团花点心模具为原型,使用源自清官茶点六合桃酥工艺,用养生的山药粉为底料,结合从全球筛选的优质果仁,打造出草莓、巧克力、榴莲、抹茶、黑糖、麻辣六种口味,制成六种健康的天然食物色彩,寓意六方合顺、富贵吉祥。每一块点心都芳香浓郁,果仁的香脆与山药粉的绵醇相融合,奇妙地汇聚在味蕾中。

我想,未来的顶级中式点心,首先要有文化属性,比如美好的寓意和礼尚往来的情感表达,就像现在流行的西式烘焙一样,做一块中式点心赠送给朋友,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同时,也要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优选食材,改善传统口味过甜过油的问题。

此外,目前我已经搜集了7000多块中国不同地区的传统点心模具,系统地研究、整理了中国点心文化的脉络,我也希望能继续丰富自己的收藏,未来打造出一个中式点心模具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这一精彩环节。

我也考察过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点心,但印象最为深刻的依然是日本的和果子,我想这与当地代代传承的“匠人精神”分不开,不管如何发展,它都没有脱离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中国的点心发展也可以极大丰富,它的源头就扎根在中国文化之中。

CNT对话

你认为自己和传统点心匠人有何不同?

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眼界 吧,我游历过很多国家,不仅了解传统,也了解国际潮流,而传统匠人大多只关注单一地区的点心制作。同时我做点心时也更多考虑了现代人的需求,比如设计了“小鲜盒”的包装,解决了吃点心掉渣的问题,而且就像传统匠人对于模具体积的考量一样,我们也精心计算了容量。盒子刚好能装下的点心,既能满足营养所需,又不至于让人吃得过于饱而发胖。

对于想以点心文化为主题“访古”的旅行者有何建议?

中国的点心模具文化源远流长,寻访并不困难。相比那些名贵的书画、青铜器、玉雕等,目前对于这部分古物的关注度不高,相对也少了许多跟风、逐利的诱惑,因此可以更专注于器物和文化本身。感兴趣的话,不妨从地域的角度切入,比如自己的家乡,或是传统文化比较厚重的地区,与地方文化充分结合,会更有收获。

武林“萌主”的退与进

叶泳湘

作为杨氏太极的第六代传人,我3岁习武,8岁离家,一晃已经在太极之路上走了30年。我在现代都市中修习着这种古老的文化,也曾远赴英国求学,走遍欧洲,希望能在这个强调速度与进击的大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太极的一退让艺术一,刷新人们对于这门由古代武术演化而来的技击之术的想象。

行者档案

叶泳湘,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85后古典美女,江湖人称“叶掌荫”。自3岁超,便日日与马步、云手相伴,如今一面都市修行,一面问道人间。

从“小自在”走向大世界

我的母亲陈铁玲是太极宗师傅钟文的入室弟子,她从小接触太极,后来更是习武成痴,曾获得精武国际武术锦标赛太极项目的金牌。习武就是我们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从穿开裆裤的时候起,就跟在母亲屁股后面照猫画虎地练拳,感觉像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虽然是女孩子,但因为习武,在同龄人里也能称王称霸,有小朋友打输了哭鼻子,母亲就管教我,不能欺负弱小。上中学之后,我一个月只回家一两次,每次都是母亲的“教学”时间,她白天工作,下班后教我本门的各种太极功夫。母亲在生活中是个极其宽容的人,教学却十分严厉,每个动作必须做到她满意为止。

母親曾作为太极传人应邀赴日本开班授课,日本学生的热情让她吃了一惊,太极老师在日本是“人上人”,宗师更被当成神一样崇拜,因为授课时间短,每个学生都非常勤奋,下课回家会拼命练习。母亲感慨地对我说:“太极是国宝,好好练拳,会有前途的。”

与母亲同门的兄弟姐妹,家里的孩子大多不再以太极作为事业,我则一步步跟着母亲精习了杨氏传统太极85式、简化太极24式、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功法等,大学毕业后就开始给母亲当助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武林人士都“归隐”了,我也曾经坚持“避世修行”,不愿意被人评头论足,珍视“自在”的生活状态,独处,焚香,听琴,或是随时背上行囊上路,去沙漠里闭关,去山海之间云游。我觉得这样才符合太极的境界,包罗万物,刚柔并济。

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若是一味躲在深山,就无法将这门学问继续传承下去。我开始寻找契机、积极准备,希望为太极在当代的发展做些事情。2013年年初,我进行了高强度集训,日夜苦练,年底获得上海精武比赛的冠军。2014年3月,在香港际武术比赛中获得传统太极拳、剑、刀三项冠军。一味关门练功已经很难再有精进,我打算出去看看世界,于是只身赴英国伦敦留学,修习人文和社会科学,希望藉此寻找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太极的传播之路。

在伦敦,我身穿汉服,一边练拳一边思考,同时抓紧时间在欧洲各地旅行,见识未知的世界。我逐渐发现,太极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缺失——作为一个被广泛认知的东方文化符号,它有很高的辨识度,出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难被认出来,但是人们无法将太极与具体的人物或某一实体联系起来,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哲学意味?答案往往虚无缥缈。

“功夫”两个字曾经也虚无缥缈过,后来它有了一个非常具象的榜样——李小龙,于是传播的难度一下子拉低了数个维度,我认为这是李小龙对于武术最大的贡献。和功夫相比,“太极”是一个更为玄妙的概念,太极拳曾经是一个具象的载体,但也随着光阴的演变开始远离大众,甚至出现不少消极报道,十分可惜。

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有意识地跳出自己的“小自在”,更多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把自己作为传播太极文化的一个载体,不畏惧可能迎面而来的风雨。2016年暑假,我拍摄的关于太极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的点击量突破千万,我用自己的形象来传播太极文化,制作了网络课程,还有“武林萌主叶掌萌”系列的微信表情包,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去讲述太极。无数人开始知道我,更重要的是,我由此开始重新了解太极。

电影《一代宗师》中说,武术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走出国门之前,我的世界只限于方寸之间、拳脚之间,我活在我以为的“自在”里。求学期间,我见识了多元化的真实世界,也得以更客观地审视自己。

生活处处有太极

多年来,我对太极的看法也在逐渐变化。太极的修行若是三分,大约其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健体魄,技击防身。其二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修身养性,知黑守白。其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能万变,而不离其宗,得大自在。

太极是一种孤独的拳法,我练了几十年,就是反复磨那85式,练习时,大多是单一招式枯燥地重复,也没人给你喂招试劲,只能自己琢磨。但孤独的另一面,是自由。在一招一式中,可以感受到意志控制着身体,感受到自己与环境的结合,体悟知行合一,体悟活在当下。练拳没有捷径,也没有所谓顿悟,有的只是千锤百炼之后的得心应手,由此不断接近自由。

跳出招式来看,太极其实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文化,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太极,比如万籁俱寂时独自打坐,进入深度冥想工作遇到问题、路上碰到堵车时能保持从容淡定。

在很多人眼里,“太极传承人”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人物。我却希望自己能担负起向年轻人“解释”太极的责任,虽然这并不容易。我希望他们了解,太极完全可以成为现代人一种独立、优雅的生活方式,它也可以很年轻、很美、很时尚,年轻女性的健身选择,除了瑜伽,还可以加上太极。

这些年,我在傳播太极文化的道路上肃穆前行,不断有质疑声迎面而来,但我不会放弃。我的勇气来自于我曾经扎扎实实行走过的地方、看到过的世界,我的脚步不会停止。

CNT对话

你的创新演绎家人是否支持?

母亲一直是我坚实的后盾,当然她也会担心我,但遇到反对的声浪时,她总是说:“妈妈是你的铁粉!”现在有很多事是上一代没有经历过,甚至闻所未闻的,传播方式肯定要与时俱进,今天的变化,是昨日的潮流;今天的潮流,是明日的文化。

对想学习太极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要学习太极,先要懂得辨别太极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比如手掌要像荷叶,像瓦片,柔和中带着筋骨;身姿要中正,肩膀不僵硬,不驼背,不挺胸;膝盖要对准脚尖方向,不左右摇晃,不前冲后缩小;腰跨要打合自如,迈步时脚踝要放松。

此外,学习太极还要懂得忍耐,耐得住寂寞。

Tips

你可能不知道的太极

太极的起源,各个流派众说纷纭,到今天仍未统一。最科学的说法是:不可考。

练太极并不一定要早睡早起,主要看个人精力,晚上练也不错。一太极不仅有拳法,还有太极剑、太极刀等兵器,以及长2-5米的太极大杆。

太极拳有高、中、低架之分,依据两腿的弯曲程度,各有所长,各有所取,并非低架子就是功夫好。

推手不是给初学者试着玩儿的,基本功不扎实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可能越练越错。

练功服上的一排纽扣对应背后的脊椎,看前面的纽扣就知道脊椎是直是弯,身法是正是歪。

猜你喜欢
酿酒太极模具
太极
游太极洞
上半年酿酒产业产、销、利均增长
『太极+』,未来可期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擦擦模具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
调亏灌溉在酿酒葡萄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