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娉娉
[摘 要]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是我国当代优秀出版人的一个典型群体。本文利用韬奋基金会等相关机构的公开资料,对于1987—2014年间168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性别、年龄、工龄、教育背景、职务、职称、所属机构级别以及所属机构地理位置等一系列社会学变量进行检视,据此为中国最高出版奖韬奋出版奖获奖者勾勒出群体特征。
[关键词] 韬奋出版奖 出版人 个人属性 机构属性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4-0057-07
[Abstract] Taofen Publishing Winners is the typical group of outstanding publishers in China. This paper made use of the public information on Taofen foundation and other related organizations to depict a 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168 winners of the Taofen publishing award during 1987—2014,according to a whole set of 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age, publishing seniority, education background, administrative post, professional title, the rank and position of publishing agency.
[Key words] Taofen publishing award Publisher Personal attributes Organization attributes
周恩来总理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此“议”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韬奋出版奖设立就是一个标志[1]。韬奋出版奖是我国出版界的大奖,出版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87年设立[2],至今已成功评选了十二届,共计168人获此荣誉。这些获奖者均是在我国出版改革及出版繁荣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如用生命诠释韬奋精神的离退休出版工作者、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者、“走出去”战略的探路者、专业编辑领域的耕耘者、高校出版机构快速崛起的领军者[3],是当代优秀出版人的典型群体。
目前,学术界对于韬奋出版奖及其获得者的研究整体较少。研究成果主要是传记式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基本是质化取向,其意义多是探讨出版人的文化责任、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以弘扬韬奋精神、发挥模范作用,代表作品如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4]出版的《迈入出版家行列: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小传》一书。
正是基于尚未有学者对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这一群体进行整体、客观地研究,本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问题一,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个人属性呈现什么特征規律;问题二,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所属的机构属性呈现什么特征规律?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和EXCEL软件,对1987—2014年间168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归纳总结这一群体的结构特征。
1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个人属性特征
1.1 性别:男性主导,性别比例失衡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77.4万人员,其中男性255.2万人,女性222.2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3.5%和46.5%,男女比例基本平衡[5]。随后,陆高峰在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对全国出版人进行调查发现,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男性比例低于实际人口比例,女性高于实际人口比例,图书出版工作呈现女性倾向[6]。
本研究发现,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与我国出版业从业者的性别构成明显不同,韬奋出版奖是男性主导下的荣誉场所,女性获奖比例远小于女性就业比例(见表1)。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男性140位,占83.3%;女性28位,占16.7%,且从历届获奖者的性别分布变化来看(见图1),大致都保持这个比例,并未见明显的变化。
性别比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女性出版人在职业发展中面临许多传统偏见与歧视带来的不平等问题[7]。从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也可以侧面反映我国女性出版人在从业过程中遭受的职业壁垒、职业压力以及各种“玻璃天花板”。此外,退休年龄也可能影响了女性的参与机会和发展[8]。
1.2 年龄[9]:年龄跨度大,但总体偏大
年龄意味着精力、阅历、见识等一整套复杂的东西,因此它经常成为人们理解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文化奖项而言,年龄更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变量[10]。从统计结果(见表2)来看,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是37岁,最大的是86岁,平均年龄为58.95岁,半数是在58岁以前获奖的,56岁获奖的人数最多。若对性别加以区分,则能发现女性获奖者年龄区间在43—64岁之间,男性则在37—86岁之间,两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3.54岁和59.96岁,对比两者年龄的标准差,女性获奖者年龄更集中,也验证女性出版人在出版业中的年龄局限。从历届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分布变化来看(见图2),获奖者略有年轻化趋势。
但总体来看,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年龄普遍偏大。诚如中信出版集团COO、常务副总裁卢俊所言,出版是一个“慢行业”。出版行业生产周期长,出版物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需要数代人的检验,对于出版人价值的评判所需要的时间则更加长久,正因此,韬奋出版奖评奖标准中给予离退休人一定的名额,离退休人员获奖人数不超过获奖总数的10%[11]。这些行业特点的共同作用下,69.69%的获奖者是在50—69岁之间获得荣誉(见表3)。
1.3 工龄[12]:工龄跨度大,但总体偏长
工龄的长短则标志着从业者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从业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13]。韬奋出版奖对于出版人的工龄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参评人参加出版工作工龄满10年(含10年)以上[14]。
从统计结果(见表4)来看,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平均工龄为27.83年,工龄为24年的获奖者最多,过半获奖者超过26年。其中,工龄最短者为10年,恰好符合韬奋出版奖关于工龄规定的最低限额;工龄最长者为57年,该获奖者几乎是把出版作为毕生事业。对性别加以区分,则发现,女性获奖者的工龄在10—33年,男性获奖者的工龄在11—57年,两者的平均工龄分别是24.1年和28.58年,两者工龄标准差为6.56和10.38。
出版业是一个注重价值沉淀累积的行业,从业时间越长,资源拓展越丰富,价值也会不断提升[15]。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普遍需要在出版行业奋斗10年以上,多数优秀出版人已从事出版工作超过26年。
1.4 教育背景[16]:学历、毕业院校、学历呈集群分布
2001年孙柏林等人对署直属12家出版社以及广东、上海、四川三省市新闻出版局直属出版社进行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数的40%左右,大专学历约占38%,硕士以上学历接近10% [17]。2006年孙聚成对我国期刊业从业人员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已经超过60%,特别是具有硕士生学历和博士生的人员比重也接近20% [18]。
研究发现(见表5),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学历水平要好于出版机构整体水平。其中高中及以下4.62%,大专7.69%,本科63.85%,硕士生18.46%,博士生5.38%。由于获奖者年龄偏大,青年阶段普遍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升级之中,客观上加大了接受教育的难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韬奋出版奖的学历结构还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从获奖者的最高学历毕业院校的统计情况来看(见表6),前五位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5.88%)、武汉大学(5.04%)、北京大学(4.2%)、清华大学(4.2%)、复旦大学(4.2%),这些院校皆为我国顶尖大学。此外,不到我国高校总数的百分之一的16所高校,培养了45.38%的获奖者,这些院校在培养优秀出版人中也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
针对获奖者最高学历所修读的专业进行统计(见表7),值得说明的是,为便于研究,均使用二级学科对专业进行分类,发现出版行业对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且基础学科更具优势。前五位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32.29%)、外国语言文学(8.33%)、哲学类(7.29%)、经济学类(6.25%)、历史学类(6.25%)。
出版业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占有、整理、开发和运用进行知识的创新[19]。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专家型出版人更具社会影响力。早期,我国各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大体是按所学专业对口调入[20]。因此,出版人专业具有多样性。
1999年前后,专为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级人才的编辑出版学暂未表现出专业竞争优势,仅有第十二届获奖者蔡剑锋毕业于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学专业,因为一名出版人需要26年左右的工龄才能获奖,预计在2025年左右可以看出编辑出版学是否具有培养出版人才的学科优势。
1.5 职务与职称:职务与职称呈偏态分布,高级职务和正高级职称占绝对优势
职务反映一个人在组织内部的特定权力。吴锋等人在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的研究中指出,参评者的职务高低与获奖概率呈高度正相关[21]。研究表明(见表8),韬奋出版奖同作为国家级文化奖项,获奖者的职务高低也表现出相似规律特征,即高职位者更具优势。为方便统计,本研究将称法各异的职务简化为二分变量(高级/非高级),高级职称指相当于或高于副社长、副总编、副总经理的职务,对于身兼数职的获奖者采取就高原则。结果显示,168名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担任高级职务151人,非高级职务17人,两者分别占92%和8%,职务呈现明显偏态分布。具体职务来看(见图3),总经理及董事长数量从第七届开始出现并有上升趋势,侧面传达了我国出版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转企改制的成效。
职称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标志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成就等。黄顺铭在对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的研究中发现,正高职称拥有者占59.6%,副高和中级职称拥有者分别为30.0%和10.3% [22]。本研究在对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的职称分布进行统计(见表9),发现韬奋出版奖获奖者的职称分布更显偏态,正高职称拥有者占76.79%,副高职称拥有者占10.12%,中级职称和无职称者分别为1.19%和11.9%。具体来看,其中以出版专业人员职称(编审、副编审)为主,占76.79%。
此外,考察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职务和专业职称的关系发现,担任高级职务的获奖人中,77.48%拥有正高级职称,9.93%拥有副高级职称,1.32%拥有中级职称,11.26%无职称;担任非高级职务的获奖人中,70.59%拥有正高级职称,11.76%拥有副高级职称,17.65%无职称,无人有中级职称。统计检验显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担任高级职务者与担任非高级职务者之间在职称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
2 韜奋出版奖获得者所属出版机构的属性特征
2.1 机构级别:中央级出版机构在获奖数量和频次上更具优势
刘遹菡对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出版物奖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央级出版单位几乎占领了全部出版物奖项的半壁江山[23]。黄顺铭在对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比较研究中也发现,官方职业荣誉获取中,全国性新闻单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4]。各类官方奖项作为各行业从业者职业荣誉最基本的来源之一,始终按照一种国家支配模式在运行,即由扮演党和国家的代理者角色的专业组织来具体实施奖项的生产[25],不可避免存在一种“官本位”预置现象,即评选人所属机构级别越高,其获奖机会越大。
韬奋出版奖在评选机制中对参选对象的工作机构进行了规定,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成立的出版社(含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社,新华书店(含外文和古旧书店),出版科研、教育、外贸机构和省级及省以下新闻出版管理机关从事出版工作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26]。为方便统计,本研究将各出版机构根据主管单位将其级别简化为二分变量(中央级/地方级)。
统计分析显示(见表10),获奖者中46.43%来自中央级出版机构,53.57%来自地方级出版机构。以所属机构为出版社的获奖者(115人,占总获奖数68.45%)为例,其中56.52%就职于中央级出版社,43.48就职于地方出版社,数量上占多数的地方出版社在获奖机会上并无任何优势。
对所属出版机构获奖频次进行统计可知(见表11),拥有两名及以上获奖者的出版机构共16家,其中中央级出版机构占68.75%,地方级出版机构占31.25%,中央级出版机构在获奖频率上也表现强势。
2.2 机构地理位置:出版机构分布不均,北京市为出版活动中心
韬奋出版奖采用报送单位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地区的出版工作者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版协向中国版协推荐,部分特殊单位可经由单位直接向中国版协推荐[27]。因此在获奖者、所属出版机构、所处省市之间易构建出一种“集体身份”[28],韬奋出版奖的评选不只是出版人间的竞争,也是出版机构、各省市之间的力量博弈。
统计显示(见图4),我国一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去香港、澳门、台湾(出版体制不同),海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藏族自治区尚未有出版人获韬奋出版奖,其余27个省级行政单位均有出版人获此荣誉。其中北京市处绝对领跑地位,有79位获奖者,占总获奖人数的47.02%;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有16位获奖人,占总获奖人数的9.52%;另外25个省级行政单位拥有获奖者均在10位以下,占总获奖人数43.46%。这也符合我国出版业以北京、上海为重心的现实出版权力分布[29]。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与文化中心,97.43%中央级出版机构集聚在此,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也恰反映出我国出版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极度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若这种不平衡持续下去,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种阻碍。
3 总 结
韬奋出版奖作为官方最高的个人出版奖项,对近二十五年来在中国出版事业中有突出历史贡献者加以肯定。作为官方的出版精英,该群体表现出性别比例不平衡,男性数量超五分之四;年龄和工龄跨度大,但过半年龄已超58岁,工作超26年之久;教育背景呈集群分布,集中在本科学历、重点院校、基础学科;职务与职称呈偏态分布,92%担任高级职务,76.79%拥有正高级职称;近半供职于中央级出版机构,并在北京市从事出版工作。
目前,中国出版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发展,民营出版机构、数字出版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将改变中国出版格局尚未明细。因而未来优秀出版人群体是否尚能延续这一系列特征还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韬奋出版奖的评定原则也应当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从而不断树立权威。
注 释
[1]雷群明.编辑记者要读点韬奋[J].编辑学刊,2008(5):50-51
[2]韬奋基金会.韬奋出版奖奖项介绍[EB/OL]. [2017-12-29]. http://www.taofenfund.org/tfjjgz/tfjxjs.shtml
[3]甘险峰.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镜鉴:基于韬奋出版奖获奖人物的分析[J].编辑之友,2012(6):56-59
[4]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迈入出版家行列: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小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北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
[6][7]陆高峰.中国出版人从业生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28
[8]蒋永萍.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就业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丛论,2003(3):51-58
[9]注:受资料所限,仅对165位获奖者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占获奖总人数98.2%。
[10]黄顺铭.美国新闻精英之集体“素描”: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社会学特征(1917—1998)[J].国际新闻界,2015(2):89-104
[11]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韬奋出版奖规则[EB/OL].[2018-01-03]韬奋基金会官网. http://www.taofenfund.org/tfjjgz/2006/1114/966.shtml
[12]注:受资料所限,仅对127位获奖者从事出版工作的工龄进行统计分析,占获奖总人数76.6%。
[13]吴锋.范长江新闻奖的回顾与思考:基于109名获奖者信息的统计研究[J].新闻记者,2012(6):13-17
[14]中国出版协会.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评奖办法[Z].2014-6-4
[15]出版商务周报.2018年最新出版业跳槽指南[N].出版商务周报,2018-01-05
[16]注:受资料所限,对130位获奖者学历进行统计分析,占获奖总人数77.3%;对119位获奖者最高学历毕业院校进行统计分析,占获奖总人数70.8%;对96位获奖者修读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占获奖总人数57.1%。
[17]孙柏林,李治堂,刘益.出版社人才资源对比与分析[J].中国出版,2001(5):30-33
[18]孙聚成.我国期刊从业人员基本状况: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专题调查报告(节录)[J].中国期刊年鉴,2010(1):690-691
[19]罗尧成,滕跃民,荣叔安.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及高校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对[J].科技与出版 ,2008(10):3-7
[20]祝国华.质量与素质:并不简单的话题[J].编辑之友,1995(6):4-5
[21]吴锋,殷俊,孟磊.从韬奋原型看韬奋新闻奖评选得失:韬奋新闻奖评选20年的回顾与反思[J].科技与出版,2013(1):75-78
[22]黄顺铭.中国新闻精英的集体素描[J].国际新闻界,2013(06):84-90
[23]刘遹菡.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物獎项优化策略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18-22
[24]黄顺铭.官方职业荣誉的机会结构:对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比较研究[J].新闻记者,2013(4):45-50
[25]黄顺铭.制造职业荣誉的象征:中国官方新闻奖的制度实践(1980—2013)[J].国际新闻界,2014(6):29-45
[26] [27]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韬奋出版奖规则[EB/OL].[2018-01-03].韬奋基金会官网. http://www.taofenfund.org/tfjjgz/2006/1114/966.shtml
[29]金良年.上海出版业必须“突出重围”[J].民主,2000(8):23-24
(收稿日期: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