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2018-09-13 11:34王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惩罚传导情境

王丛

三、关于“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他提出,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要遵循三大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准备律

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所谓“传导单位”,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即学生。桑代克的意思是,学生做好了准备但学习活动没有发生,或者学生没准备好而学习活动发生了,这都会给学生带来烦恼。

所以,学生在学习前,要做好准备。而教师的职能,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

准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即让学生愿学;二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即能学、会学;三是情境(学习内容)要匹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要让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即要让学生能够学会。

回过头来,再看迷笼实验。实验前要做好的准备也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猫必须是饿的,如果很饱就很可能没有了打开笼子去吃食物的愿望和动力;②猫必须是成年的,如果太小很可能没有打开笼子的能力;③迷笼设置的机关不可太复杂,要保证猫能够碰到机关打开笼门。

前面曾强调,某种情境引起某种反应,反应是学生的。这里也要再强调一下,准备也是学生的,或说主要是学生的。老师的备课,主要应该是帮助学生做学习的准备。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备课,是教师在做自己上课的准备,而不是帮助学生做学习的准备。譬如,老师准备在某处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样,学生就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和学生的准备不足有关。

2.练习律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这个定律分为两个次律: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通俗点说,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后,要继续练习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否则,就很难做到熟练,甚至,时间长了会遗忘。

练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古今中外,都有教育家强调练习。中国古代的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话;当代的学习分类理论,也把变式练习作为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亦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

练习有频因效果,即练习次数的多寡,会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稳固程度。还以迷笼实验为例,练习得越多,猫打开笼门的动作就会越熟练;练习太少,猫打开笼门的动作就很难熟练,而如果长时间不练习,猫就有可能忘记打开笼门的方法了。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难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练习的量。虽然频因效果是说练习的次数越多联结就越牢固,但也不能无休止地练下去。人们诟病的题海战术,不就是指练习过多吗?

这个问题桑代克本人也意识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桑代克就修改了他提出的学习定律,不再过分强调频因效果,而是认为单纯的反复练习并不能增强联结,练习律与效果律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和教师的评价指导有关了。

3.效果律

这个定律强调的是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会影响个体学习的效果。

在迷笼实验中,桑代克注意到,让猫学习打开笼门的条件,除了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外,食物是必需的。“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猫通过某一行为打开了迷笼,然后找到了它喜欢的食物,这食物就是对猫的奖励。正是在这个奖励的作用下,把猫再放进迷笼,猫就会重复,或者说是再现打开笼门的行为。要是猫逃出迷笼后总是得不到食物即奖励,甚至得到的是惩罚的话,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笼了。这就是桑代克著名的效果律。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前者被称作是“正强化律”,后者被称作是“负强化律”。

效果律涉及对学习的评价。评价可分为对结果的评价和对行为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往往是指某个学习结果对还是错,对行为的评价往往指某个行为是好还是不好。评价可由学生自己做出,但更多更主要的评价,是由教师做出。这又涉及奖惩的问题,如表扬和批评。

早期的效果律注意到奖励和惩罚的作用。桑代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他更强调的是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这一条我们现在也做得很好了。

但是,桑代克后来又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立。在一次单词记忆的测验中,桑代克发现,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的单词号码,保持率为10%;得到奖励即主试表扬说是“对”的,保持率为20%;受到懲罚即主试批评说是“不对”的,保持率为15%~16%。这说明,强化和惩罚都有可能提高保持率,即都有正面的作用。

要之,对奖惩的作用及运用不能机械,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对待。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大率有三:行为好结果正确,可都奖励;行为不好结果错误,应都惩罚;行为好但结果却错了,要指出结果的错误,表扬好的行为。关于这一点,还是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好——“长善救失”。

通过教师的评价指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巩固的联结,练习就应适可而止,题海战术或许就可以避免了。

可见,怎样理解运用效果律是个学问,而怎样理解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就更是个学问。

猜你喜欢
惩罚传导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神的惩罚
神奇的骨传导
Jokes笑话
惩罚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