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心
“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以上文字摘自《傅雷家书》。傅雷作为一名父亲,给身在海外求学的儿子傅聪写了很多信,傅雷的艺术修养极高,写给儿子的信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可在我眼中,更打动人的则是傅雷这些自然而然流露的儿女情长。傅聪幼时,傅雷作为一名年轻的父亲,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自编教材,制定日课,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恢复一些活泼调皮的本性。对孩子个性的压制,傅雷是人到中年、孩子远离身边的時候,才日渐察觉的。傅雷作为从传统中国走来的父亲,大约不太可能当面对孩子吐露衷肠,但家书给了他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机会。傅聪远游海外,后来成就斐然,与他和父亲、家人有深厚的情感连接、深刻的情感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家书多为传统社会的一套办法,现代社会,父母既不能照搬旧有办法,又要找到一套适用新时代、新人类的办法,不是易事。
知乎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大学的女儿要用被奖励的钱买LV包,我应该怎么跟她说?
下面有人作答———
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她说。
听她说为什么想买LV,是因为品牌,还是因为看到过什么好看的图片,或者什么同学、朋友买了,让自己很羡慕?
她从什么时候喜欢上了LV,心里默默地期待了多久?
她选择哪款LV,为什么是这款?人生第一个LV包,是想要百搭款,为了长久耐用,还是要有特点,自己喜欢就行?买哪个尺寸,是不是合适?
我想知道我的小姑娘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我不那么了解的青年?
我想听她说。
最后,这位回答者写道:“有时候,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得太多了,却从来不听。太想做一个家长,却忘了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宁可上网听陌生人花式输出价值观,也不愿意好好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
这位回答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今天父母与子女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说得太多,而听得太少。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可是写给子女们的上百封书信中,笔端饱含感情,没有严厉的呵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只有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在孩子们面前,他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如此情真意切,以心沟通,使得九个子女各有成就,令人欣慰。
梁启超、傅雷等,其实都是身教大于言传的父母。言传只是他们身教的总结和概括,所以,他们要孩子传承的家风,从来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根之风,而是他们自家族传承,又发扬光大了的人生经验、生命感动。这样的传承,这样的家风,孩子焉能不听?
新时代,面对新人类,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值得每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