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冷战及教训

2018-09-13 05:42左凤荣
紫光阁 2018年9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美苏资本主义

左凤荣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是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度过的。美苏“冷战”的结果以苏联的剧变与解体而告终,西方自认为是胜利者,但俄罗斯人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冷战政策。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苏联都是冷战中的落败者,原因很多,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苏联的经济无力与美国争雄,这与西方对其遏制有关,更与苏联自身的政策选择相关,其教训值得吸取。

美国对苏的经济冷战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在经济上最初表现为 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的对峙。为了防止战争造成的贫困与混乱使欧洲爆发革命,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由美国出钱帮助西欧国家复兴经济的设想,条件是受援国必须拿出方案,让美国了解其如何使用援助。起初苏联也想参加,但美国的要求让苏联人觉得这是干涉内政,率团去巴黎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退出了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于是,西欧国家合作制定了经济复兴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马歇尔计划提前一年,到1951年底完成,美国向欧洲提供120亿美元的援助,促进了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苏联不参加马歇尔计划,也不允许东欧国家参加,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同东欧各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称为“莫洛托夫计划”。在此基础上,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由此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集团在经济方面的对抗。

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对苏联进行经济遏制和经济制裁。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对苏进行高新技术封锁的文件。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对苏联、东欧的出口管制》文件,要求立即、无限期地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的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1950年1月9日,正式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因其总部设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该机构又简称为“巴统”。其重要职能是管制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美国的这些政策使东西方贸易锐减,1948年美国对苏联的出口额2700多万美元,到1952年锐减至只有1.5万美元。1994年“巴统”才宣告解散。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禁止给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以贸易方面的优惠。美国依据这一法案,每年对是否给予部分国家最惠国待遇进行一年一次的审议。待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美国才有所松动,直至2012年12月20日奥巴马签署总统令,宣告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失效,美俄贸易遵循WTO规则。

针对苏联急于修建通向西欧的石油管道的情况,1962年至1965年美国对苏联实行大口径输油管道的禁运,延缓了友谊管道的建设,严重影响了苏联石油的运输 。1 9 8 2 年,里根政府以苏联支持波兰实行军管为借口,对苏联进行经济制裁,切断苏联在西伯利亚修建天然气管道以及与日本合作开发能源所需的大部分技术。为了以压促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通过迫使沙特增加石油产量,导致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跌,苏联外汇收入锐减,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危机。

苏联的政策失当之处

美国对苏的经济冷战,旨在限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应对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方面,苏联也有政策失当之处,这些政策失误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的经济紧张关系,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首先,苏共领导人在理论上没有认识到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马克思和列宁都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但斯大林从来不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扩大交流的意义认识不足。斯大林把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狭隘地理解为“市场的缩小”,既然市场缩小是造成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原因,苏联自然不能与资本主义扩大联系,因此,在维护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机制中,苏联只参加了联合国这一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组织,而没有参加二战结束前后酝酿成立的国际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著作中总结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统一的世界市场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而瓦解的,“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 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理论长期影响着苏联领导人的行为。既然社会主义自成体系“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危机加深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决定了苏联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基调只能是对抗。

第二,苏联没有抓住机会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二战后美苏的对抗和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削弱了美国的实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动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尼克松试图通过一套经济安排 ,把苏联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使苏联从中受益,从而使苏联缓和其国际行为。1971年11月下旬,美国商务部长斯坦斯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1.35亿美元的商业合同,美国向苏联提供采矿等设备,并向苏联传授工艺流程,苏联则向美国提供一批有色金属,同时美国70多家大公司的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商谈扩大美苏贸易问题。1972年 美国表示在农产品上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7月8日双方签订了苏联在三年内向美国购买7.5亿美元粮食的协定,为此美国向苏联提 供5亿美元贷款。7月2 8日,美苏在莫斯科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议定书,规定两国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领域进行合作。1973年6月3日,两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价值80亿美元的化肥贸易协定,5天后两国又签订苏联向美国出售100亿美元天然气意向协定。缓和的物质化加强了苏联与西方的贸易往来,苏联从西方获得了大量贷款,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善了与西方的经济关系。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4.4亿卢布发展到1965年的28.16亿卢布,1980 年的315.83亿卢布,其占苏联外贸额的比例相应地从1960年的15%上升到1980年的33.6%。与苏联有商业关系的公司——西德有2000家,芬兰有600家,意大利有300家。苏联提供的商品满足西欧市场石油的3.4%,天然气的 16.4%,煤的4.2%。苏联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1964-1970年仅为38亿美元,而1971-1980年增至300多亿美元。但苏联坚持扩张政策,并于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缓和告终,美苏重又开始对抗。

第三,苏联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与弱点,长期把取代美国、消灭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大目标。苏联只有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的平衡,但其科技水平、总体经济实力始终处于下风,苏联长期以一己之力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试图埋葬资本主义。苏联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产品在全球贸易出口份额中仅占4%。由于不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苏联商品的工艺水平很差,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力,长期靠出卖石油和原材料生存。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但苏联人缺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卢布不可兑换,产品结构不合理,苏联商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等等,限制了苏联外贸的发展,从1989年起苏联外贸不断出现逆差。

总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苏联的遏制和制裁,影响了苏联經济的发展,增加了苏联经济的困难,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苏联本身的政策选择也有许多失误之处,没有认识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长期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成为苏联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里根恰恰抓住了苏联经济的弱点,通过降低国际石油价格,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促进了苏联的崩溃。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美苏资本主义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