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J
醒来。
也没有可以拥抱的人。
打开窗户:一只乌鸦
衔着落花,飞停在院子的晾衣绳上。
阳光透进屋内,这面教义的镜子
映照你脸庞
染上熟桃的暗色。
风吹过桂树,发出顽童般哗哗的笑声。
你深居简出,任街上拥挤的人群
像灰白的浪花一样
拍打静滞的时光。
秘密足以反哺你的骄傲,这里
这间公寓,如同一本忏悔录
开启又合上;
孤独的论争悄然发生,
而枕边时刻卧伏着一头饕餮的仿影。
上一封来信里,你说起自己反复梦见
走入沼泽的中心。月亮的倒影皎洁,
你乘势将它掬起,
掌中却只见一枚药片——
歪斜的字迹,是否令人想起软化的胫骨?
看惯了庭前的桂花纷纷开落,
修辞便显得薄情:更多时候是季节
在你郁结的肺腑上,轻轻涂抹。
现在你倚靠窗边,注视良久:
(思绪像一杯打翻的牛奶)
那只乌鸦忽又扑打翅膀,飞走
穿越污渍未净的衣裤中间——
它固然不是关于你肉食之谜的解答;
而是谜本身。
你执意用自己瘦削的影子(你的反面)去
捕捉它。
参观结束。
我们准备离开这座艺术馆,
就像手触碰一枚发烫的灯泡而旋即收回。
更加芜杂的风景安顿在室外。
那视力稍弱者,将于临走前获赠
一副平光眼镜:
街道拐角处。经过住楼中间的一条拱道,灰暗的内壁上分泌出城市的胆汁。平民出入其中,他们移动的步伐,是一段被低估的、永恒播放的影像——此刻我们在拱道内遭遇,一辆黄色自行车。它千万次停靠在这里。像一张被所有人翻阅过的信,拿起又放下:真理并未写于其上。车架得到注视,开始具有遥远的温度。色彩外溢,光波到达透明四方体的边缘即停止。整条拱道被注入了生气。那来自空气的纤维中的某种细微之物。在短暂的瞬间,玻璃、管道、线缆以及防水布(我们所厌烦的一切),都具有电流穿透般的静默,它们都要依赖于这辆黄色自行车。
——几秒钟过去。
意志力再一次被放生。
我们匆忙地走出阴暗的拱道,如同穿过针孔
的线
总在针孔之外那样,
渴望阳光的眩曜。
整座长江大桥就是一柄放大的鹤腿。
东岸,琉璃瓦在公墓中沉眠;
西岸,火车鸣笛,写字楼褪下潮湿的冠冕。
低垂的雨雾,迎面流入苍白的眉睫。
本地男人步行至江岸,去继承钓翁的玄想。
他们严守着一个秘密,
(“长江已经失修多年。”)
并用鱼钩替代灵魂,探入水中
寻找白云的残骸。
几台相机在晴川阁里浮动,这异乡的眼。
飞檐总被冠上灵性之名,
其实它早不如地方志记载的那般弯翘,
再不能以古典的力量,将武昌的天际线托举。
桥上,车流变得更加稠密,
更多的人将要离去。
观光客动身了,却仍然渴望临走前
做一个“振羽烟波”的梦——
现在他只是在车厢内昏昏欲睡。
既然通往城市出口的公路明晰可辨,那么
整座长江大桥不过是一柄放大的鹤腿:
记忆失窃后只能重建。
而修饰的意义大于其他。
日光的持续钝响有如一口老钟,
朴素的道别之音,使人忘记回头。
一艘颀长的运船,驶过桥洞,向水面的雾霭
极目远眺,江尾也折叠成一张宽阔的画布。
观光客的音容渐渐杳远,
独有此运船敏感于他者的缺席。
当船影没入一片白雾,它即依循稗史的预言
化身为鱼,退隐江水中。
我羞于胃的热度,孱弱地
想要反握住脊骨。
每次和长街的密谈都
无声,是它驱使着
一小股风,熏干了亵渎者的笑容。
那口井,不深不浅
正在胸腔内隐伏,属于我的
一个傍晚,只能固定在
鱼线般的墙垣上。
作为学徒的生命,缓慢向人烟
踱步,面前的市衢
开始长出多余的棱角。
不远处,有几幢公寓楼
正等我剥去它们灰色的外壳,
看其中所护卫的,空间
如何被孩子和椅子?譹?訛给填满。
而我能想象,肩后发生了什么,
细沙在簌簌落下,以及一群文人
为面条的长短争论不休。
咀嚼时,街中矗立的石头原地旋动,
瞳孔放出通情达理的光。
这个傍晚没有败军新鲜的
咳嗽,镌刻在树冠上的象形文。
我本该心满意足了。
?譹?訛语出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獻给我的母亲
现在百宝箱被撬开,里面
只发现了一件物品——
老妇人暗自割下的翅膀
完成了一生的退化,倏忽间
从眼前飞走。
逃入黑暗中的大地。
向一座无名的山丘传译死讯
和孤独。
众亲族如围绕篝火取暖一般
聚集在灵棚前:
为了辞谢人间的怜悯,
它静静地燃烧。
这也许是要把月圆放在皮囊之外。
这也许像树叶,漂过人群烛黄的脸而变得透
明。
谈话声此起彼伏,杂草般
坠地,充填着沉默的缝隙。
摔碎的陶碗,是否
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复原,
再度盛满小镇的露水?
“必先经过艰难的通道,
方能走到迷宫的边缘”,
诵经的嘴吐出香火的气味。
堂祭时,她的五位儿子成排
伫立,像石化的手指
张开于夜色的空白——
别的心脏靠近,轻叩
远人朝圣般的足音——他们
在生根的站姿中吞服自身。
暂忘的背影,正缓缓
斜向天空的豁口。
作为一个与刘捷希年纪相仿的写作者,每次读他的诗作,都会惊讶于他的沉稳与深度。这个年纪的写作者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于丰富的修辞和外露的情感,而刘捷希似乎直接迈上了另一条相反的路。《暮春告慰书》的第一小节:“醒来。/也没有可以拥抱的人。/打开窗户:一只乌鸦/衔着落花,飞停在院子的晾衣绳上。”非常干脆地塑造出了一种古典的青年形象:孤独且敏感。这种冷静明了的叙述,又彰显了他某種深层次的自信。这种自信意味着,诗人既无需掩藏自己异于他人的性格与品质,也无需借助令读者迷乱的修辞来表达自我。他已然是一个自我认知坚固无比的诗人,正如诗中所说,“秘密足以反哺你的骄傲”。除此之外,他笃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哲思性极强的个别句子,也巩固了他的形象。出现在开头的那只乌鸦,在倒数第二段被诗人如此解读:“它固然不是关于你肉食之谜的解答;/而是谜本身。”这一番对“乌鸦”的解读(我们当然会想到斯蒂文森那首伟大的《观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径直提高了整首诗的层次,略显软糯的诗题,也获得了刷新般的二次解读。
然而,他显然不是一位只关注自我建构的诗人。他的另一首诗作《朝临汉阳口送子归沪》,体现出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品质与志向,即一种“立基于本土传统,从个人切身经验感受出发的诗歌创作”(肖水语),不仅关注诗歌的“现代性”,还关注诗歌的“本土性、中国性”。在这首诗中,“鹤腿般的长江大桥”、“失修多年的长江”以及“一艘颀长的运船”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诗人从地域性出发,最终关照了历史性,对这一小块世界作出了综观式的言说。其实,他早已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周乐天
(复旦大学英语系2017级本科生)
读刘捷希的诗,第一印象是其在诗中始终将自己保持在一个绝对清醒的位置。之后的思考、描写、阐明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生成的。无论是面对在拱道内遭遇的“一辆黄色自行车”时的意志力挣扎(《装置艺术》),还是临长江大桥对古典“记忆失窃”的审视(《朝临汉阳口送子归沪》),在展示语言的精确和洗练之余,我们可以感知到作者对于情感投入的节制,节制并不是少,而是达到一种恰好的、能为其真正目的服务的度。刘捷希的诗带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诗歌空间中适时显现出的审慎的哲思,相较于抒情,我认为这才是其诗歌的真正目的。以《街中岛》为例,此诗所呈现的无疑是一次陷落过程中的思考,“胃”、“脊骨”,开篇通过自身的隐秘器官营造出混沌气氛,紧接着,借助胃和脊骨之间的微妙关系,进入到“学徒的生命”与被“孩子和椅子给填满”的岛空间之间关系的探索,而核心命题就在亵渎者、文人、细沙驳杂的涌动之中,“街中矗立的石头”仍保持原地转动。陷落在一句“我本该心满意足了”结束,一种庆幸之余的尚存不甘成为隽永的思想,而这种情与思足够代表刘捷希诗歌的迷人之处。
——杨雾
(复旦大学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
刘捷希的诗中带有冷静和哲学思辨的成分,尤其擅长刻画片段。在他的诗里,日常生活的各个物件被细致地描绘并独立出来,像展览一般地被安排好,排列在一起。他的诗句的张力许多都来自于画面感的张力,如“打开窗户:一只乌鸦/衔着落花,飞停在院子的晾衣绳上”。其中的“乌鸦”不仅在画面中显得非常亮眼,而且在诗歌的推进后,在结尾段再次出现,拥有了象征性。又如“而我能想象,肩后发生了什么,/细沙在簌簌落下,以及一群文人/为面条的长短争论不休”。其次,刘捷希的诗中的哲学思辨的色彩也十分瞩目。“它固然不是关于你肉食之谜的解答;/而是谜本身。/你执意用自己瘦削的影子(你的反面)去/捕捉它。”一些抽象的词语也合适地融入句子,使得他的诗歌拥有意义上的充实,“再不能以古典的力量,将武昌的天际线托举。”当然,这几首诗在词语的选择和组合上也有很大的试验性,从语言中仍能看出他在摸索的路途中,诗歌已经体现出了敏锐的感知力和知识基础,希望未来他的诗歌能走得更远一些。
——贡苡晟
(复旦大学化学系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