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刚,本名李战刚。196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9年考入东北师大政治系。留学于日本富山大学并获文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有作品在《诗歌报》《诗刊》等刊发表。著有诗集《四笞灵魂》《独白》,散文集《奔向泰山》。创办民刊《家园》和中日双语文学季刊《蓝》。获中国诗书画高峰论坛短诗金奖、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骑士奖、中国桂冠诗歌奖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奶奶常桂荣于2018年5月19日23时38分仙逝,享年九十有六。奶奶弥留之际跟我说:“要统一台湾,但不要战争,流的都是我同胞的血啊。”——题记
进入五月,白云忙于更白
姿态更婀娜,归燕忙于垒筑巢穴
迎来更呢喃的歌唱,某些人
更忙于奔波,这些毫无用途的奔波
更多属于诗意,属于大地的某些空隙
进入五月,时间变得更加可疑
像个黑衣人,在命运的屋顶
隐身急行,要偷走我的一切
我必须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奶奶
为了听到她的叮嘱,喜爱的花朵
在弥留之际,只要听到我的名字
她就会露出笑容,我看到一个少女
在离乱中奔跑的身姿,和
唯一不会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今天,我把奶奶身上的鲜花一一翻起
进入五月,大地正在复苏
而奶奶开始沉睡。在弥留之际
奶奶脑海迅速闪回的画面
是否像一晃而过的窗外
在黑褐色的田野上,我终于读懂:好生之德。2018.05.20 营口—吉林
除夕,是一年中的终极
良夜,也是个凉夜
他们,不,我们,温顺地走进
除夕,是华夏纪年
最温和的奇点和良夜,我们
不要温顺地走进这个凉夜
因为从一条江,到另一条江
沿途的爆竹由弱变强
新桃覆蓋旧符,立体了的行草
人类总得用B计划代替A计划
那些聪明的算法
超越我们,我,去思考今夜的意义
但我逆着爆竹的硝烟,行走
就是跟着傍晚的炊烟,跟着心走
在凉夜炸响,划亮夜空的一切方向和时间
为了良夜,人类需要在除夕之夜
张开翅膀,飞向迷人的黑暗
把苦难的故事讲述给他们,不,我们的后代
过年,如半个星球的血液
在一起流动,它是我们的未知之谜
谜面是潮起潮落,谜底可以是
爱,正如今夜一样,它和
“年”这个极权的幽灵一起,让我的
奔波被方向和意义占满:回家过年
2018.02.15 吉林
那些大包小裹的迁徙者
理由和我一样:回家过年
迁徙是一次壮观的回,是血液的
一次峰值,对祖先之血
流经我之河流的一次刷新,终点
炊烟升起,那就是我的目的地
一个具体的家。那个抽象的家
坐落在汉语河流的上游
在所有同胞的所有方向
我怀念起母亲,她是家的
终极方向和内容
自从母亲离世而去,我的世界
已经坍塌至半,连同我的意义世界
一起坍塌。但家,只要有炊烟再起
老迈的父亲在家中走动
忽然传出西皮流水,家就在
只要到白山黑水之间,祭祀
母亲的笑容就会具体而生动
“祭如在”。而年
是无与伦比的事件和想象,年
我们听得到它隆隆的脚步声
直到被它逼到时间的尽头
我们用与血液一样的爆竹和新桃
换掉旧符,把年赶跑:过年
为了这个唯一的理由
我从千里之外回到老地方
在家和年之间,我轻轻叩响家门
父亲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
2018.02.10 吉林
在上海,等待一场大雪
像等待一次不可能的
相遇,但并非等待之虚
它需要一种共谋,天
要让从纽约开始的极寒
突然转向,要让
西伯利亚的寒流忽然
变得陌生,要让我的故乡
天天玉树琼花
要让“银装素裹”一词生动
起来,让京城的雪
变成全球的一部分
侠女提前亮剑,急于
抽刀斩断那条不知去向的河
天,要在等待中
让某完成一次无法考证的
奔走,但石头、骨头和
竟然可以称为响亮的藕
会在腊八节的一角
一拥而上,不问东西
会在雪将落未落的瞬间
想起誓言
一次面向天的白色证词
“我们能走多远
取决于生命的亮度”
明天早上,我会
和所有人一样发出惊叫
但我只希望有一片雪花
能在某的手中
慢慢融化
在我的生命之外
确定又多出一条,命
或者河,每到某个时辰
它就会自动开启,或
苏醒。它是我的阿凡达
需要万种风情的岁月
把它激活
然后过往日月星辰
她从夜里去
我从夜里来
这条河或命
是无法言说的诗
或者诗意,但我会真切
感受到它的成长,它
越来越多地占据我
最后把我挤到岸边
落地成诗
而从辰时至寅时的路途
远远长于从虎到龙的
一次奔袭和流淌
可是,这条命
必须迎来一场大雪
用凝视的光、热和专注
进入雪花的内部,汇进他们
共生的河或者命
一江流而不逝的春水
2018.01.28 上海
1.一路走来,创作历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一定多多,有坚持,也有改变。请谈谈你的诗歌追求、诗歌理念。
答:我追求用朴素大方、直抵心灵的语言,准确地抓住心灵与世界的神秘关联,并力图通过对理想主义与日常生活的深入探求而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2.你的写作,在艺术上是否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参照系?
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确实有以中外现代诗歌,特别是以当代中国的朦胧诗为参照而写作的作品。越是往后,这种“参照系”似乎越是被叫做“场域”的东西所代替。这个“场域”对于诗人非常必要,只要诗人坚持自己的内心和独特表达,根本不用犯愁生长不出独一无二的诗歌之树。
3.网络时代给你的诗歌写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网络时代加大了语言文字,包括诗歌的流量和流速,自然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必然而又无奈。对诗人构成真正冲击的是人工智能,如小冰机器人写诗,可以说小冰干掉了60-70%的诗歌写作者,会写诗的小冰对诗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专注于诗歌技巧的写作已被敲响丧钟。诗人应该退回到他们的专属领地,这个领地就是他们的内心。我本来就不随时趣,网络时代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小。
4.你是否注重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
答:诗歌理论对于诗歌研究显然是重要的。我有时也写诗歌评论,但从写作的视角看,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对诗歌写作作用不大。
5.你怎样理解诗歌写作的先锋性?
答:“先锋性”概念中有边际、前沿、先端、先锐的意思,也包括方法论、态度等含义。诗歌的先锋性显然更加复杂,它并不是指一个方向,可以是一个“诗歌之瓜”中的任何方向,所以任何一个方向的写作都可能是先锋性的。先锋并不是好诗的标准,在任何一种方法或标准下都有可能写出好诗。
6.在你心目中,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答:好诗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表现在审美上有妙悟、生动、感人的特征。在写作中,我有时会有这种奇妙体验。
7.怎样理解诗歌的传承与“断裂”?
答:只要人類文明没有彻底消失,绝对的文明“断裂”是不可能的,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赋比兴”表现方法中,我越来越注重“兴”,而在中外的现当代诗歌中,我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着那些优秀抒情诗人的营养,愿意看到他们的生命活水澎湃在我的作品中。
8.你认为当下中国现代诗多元格局中是否有主流?
答:我没有观察到这个主流是什么。对于诗人,主流非主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好的诗歌文本,而且要持续写作,保持相当水准的量。
9.你个人偏爱哪一种诗歌风格?有你心目中最推崇的诗人吗?
答:我偏爱那些豪放、开阔、自然又有些忧郁、神秘气质的诗歌风格或诗人,这可以举出一长串诗人的名字,如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如但丁、惠特曼、艾略特、阿赫玛托娃、布罗茨基、特朗斯特罗姆等。
10.你认为诗歌作为一种写作类别,其前景如何?
答:王小妮说,诗歌甚至不属于文学。我非常赞同!因为诗歌上承天意,下指人心,所以它会一直与人类、人心相伴随。它和数(科学)一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个轮子。科学越是进步,对诗歌(或诗意)的需求和依赖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