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力,潘小平,郭学华
(重庆市北碚区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0712)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阳性症状有显著缓解,但患者在阴性症状、认知、情绪情感、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因此,有研究者将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运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的各方面功能,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CBT)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2]。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患病后自尊水平会有所降低、病耻感增加,心理应激能力减弱,即使通过住院治疗,回归社会后其社会功能仍有不同程度受损。本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CBT的基础上其自尊、应对方式、社会功能的变化,验证CBT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该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1)观察组:患者21例,研究过程中1例患者存在病情波动停止研究,1例患者不愿继续参加研究,总计失访2例,实际收录19例患者。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10)岁;受教育程度6~9年12例,>9年7例;总病程1~120个月,基线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为33~80分。(2)对照组:患者21例,研究过程中1例患者情绪波动退出研究,总计失访1例,实际收录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10)岁,受教育程度6~9年14例,>9年6例;总病程1~120个月,基线PANSS总分为36~77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入组前均获取受试者本人或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书,并就相关性可能进行告知,受试者本人均自愿参与研究。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年龄18~55岁。(3)受教育程度≥6年,无识字理解困难。(4)患者经急性期治疗阳性症状基本缓解。(5)征得患者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精神发育迟滞。(2)严重躯体疾病病史,如脑外伤肝肾功能损伤等。(3)药物和酒精滥用。(4)人格障碍。(5)近3个月有主要治疗药物调整或参与其他心理干预措施的患者。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稳定期用药,观察组除常规用药外每周固定时间进行CBT,1次/周,50分钟/次,持续24周,6名CBT心理师均接受过专业培训,并配备CBT手册,确保治疗的一致性。具体步骤:(1)建立信任关系,采用开放式提问了解患者的具体认知、引导患者对自己内部逻辑的体会,进行认知筛查。(2)讲解疾病常识、病理发生机制,探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3)引导患者就自身问题进行对话,觉察自身的非理性思维与自身症状的关系。(4)对自身情绪、认知和事件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梳理。(5)认知应对训练,通过对基本认知的重新构建引导患者发现自身行为、情绪、认知对应方式的作用。(6)深入提升患者的行为训练,放松训练、冥想技能。(7)巩固患者的认知,以理性信念替代原有非理性信念,提升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进一步提升患者自尊。(8)鼓励患者将学习的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巩固成果。(9)处理离别关系。
1.3.2评估工具 (1)PANSS:量表由30项条目构成,采用七级评分,从无症状至症状严重(1~7分),分值增加代表症状严重性逐渐增加。由研究者或临床医师根据患者1周内的实际情况及知情人提供的相关信息综合进行评定,评定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症状越明显。(2)自尊量表(SES)评定:SES量表由10项条目构成,采用4级评分,从非常符合至很不符合(1~4分),分值增加不符合程度,总分范围是最低分10分至最高分4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自尊程度越高,由患者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个体和真实感受,进行自我评定。(3)应对方式(CSQ)评定:CSQ量表由62项条目构成,每个条目只有2个答案,“是”和“否”。除逆向评分条目外,其他条目均“是”得1分,“否”得0分。共有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自责。患者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进行自我评定。(4)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PSP):PSP量表用于对患者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自我照料、扰乱及攻击行为进行评估,由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结合临床检查及知情人提供的相关信息综合进行检查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SES、PSP评分结果比较 24周研究结束后,观察组患者PANSS、SES、PSP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PANSS、SES、PSP 24周末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目评分结果比较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SQ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分)
续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SQ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分)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CSQ评分结果比较 对照组各项目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项目评分比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自责、幻想、退避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高、消极应对方式等[3]。患者此种状态长期发展下去对其社会功能将造成一定损伤,不利于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生活[4]。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治疗的不断深入,精神症状得到逐步改善,自知力也相应会有所恢复,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却不断升级,患者在逐步康复的同时开始面对自身矛盾冲突、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进而造成社会适应困难。随冲突的不断加深,患者自身自尊水平开始降低,更由于其自卑、焦虑等情绪状态,难免采取回避、自责等应对方式[5-6]。
通过24周治疗,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方法上采取药物联合CBT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尊和社会功能,促使患者在应对方式上向积极方向发展,对患者长期的恢复及症状改善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一结果与国际研究一致[7]。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在仅进行维持药物治疗情况下,应对方式以退避、幻想、自责等消极方式为主[8];观察组通过联合CBT,患者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步尝试倾诉自身的压力与遇到的困难,治疗师随即在咨询治疗中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替换,患者逐渐向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方式进行转变,从长远角度显示有助于改善患者选择处理问题的角度,恢复人际关系,因而对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9-10]。
CBT作用机制是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访谈的方式逐步改变患者非理性思维(认知)、行为模式等进一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的心理疗法[11]。本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稳定期其阳性症状得到初步缓解后,采取联合CBT可有效提升患者应对能力水平,使患者自尊水平也有所提升,患者可更理性地理解自身的变化、自身病症的诱因变化,以及周围事物的发生与发展的可能性,从长远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缺陷,即对失访患者未采取相关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且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评估,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