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2018-09-13 08:08:28
职教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省份课程体系职业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不断涌现,中职教育出现招生难、升学难、就业难现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文件,要求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双方在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多元参与、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为落实国家政策,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四川、云南、山东等省份围绕中高职衔接纷纷进行试点实践,积极开发完善衔接课程体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高职衔接是中高职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现代职教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性作用。方绪军[1]、吴少华[2]、郭琳[3]等对当前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进行了宏观论述,除中高职衔接过程的共性特征外,不同专业间的个性特征也很明显。通过对具体专业不同省份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创新教育思路,明确阶段教学重点,紧抓人才培养方案这个“牛鼻子”,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酒店管理精英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多元主体需求

(一)国家发展对中高职衔接教育日益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形成能够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目标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重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衔接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积极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

为落实国家政策,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各省围绕中高职衔接纷纷进行试点实践(详见表1),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召开中高职衔接工作战略研讨会,成立中高职衔接院校战略联盟,进行基于学分制的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试点。

(二)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对中高职衔接的实际需要

随着时代经济发展,酒店行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中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政府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既满足了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提出较高要求。高水平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在职业活动和职业熏陶中逐渐养成,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实现学生从“熟手”向“能手”的职业能力转化,有利于实现学生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资质提升,提高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和行业契合度。

(三)酒店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酒店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全行业呈现出供过于求与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集团化、品牌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酒店服务也已进入标准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阶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酒店业多业态并存对专业人才提出新挑战。酒店消费群体由小众享受型逐渐向大众日常型转变,经济型酒店、高档会所、酒店式公寓等新型酒店业态不断产生,豪华游轮、房车等新兴的住宿业态也不断涌入市场。“酒店行业随着消费群体的大众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已逐渐呈现出市场细分化、多业态并存化的发展局面。”[6]因此,酒店业人才需具备适应多种业态发展的全方位、多功能、多领域综合素质,才能不断创新,推动酒店业持续发展。

酒店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酒店管理重心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在注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外,还注重客源市场的结构分析、服务产品的文化创新、经营品牌的建构推广以及企业管理的信息升级等。酒店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新变化,除需要标准化操作、服务规范、技能娴熟、善于沟通、灵活应变的传统服务人员,更需要擅长信息技术、组织策划、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收益分析以及产品设计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

表1 试点省份中高职衔接项目一览表

二、试点省份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比较

基于以上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实社会需求,我们选取江苏、山东、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具有代表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文本(见表2),探寻不同省份方案间的政策优劣得失,为进一步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提供政策跟踪和策略调整依据。此外,还采用文献综述和个别访谈等方法,以弥补文本分析不足。

表2 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文本一览

(一)衔接模式

中高职衔接采用分段培养,衔接教育。当前,酒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学段模式有“3+2”和“3+3”两种,即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基础上,再接受2-3年高职教育。山东、浙江、湖北、云南采用“3+2”分段模式,江苏和四川采用“3+3”分段模式。一所高职院校往往对接一所或多所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特别是课程衔接和转段考核上有具体合作协议。

(二)目标定位

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两类:一是分别定位,注重衔接,以江苏、湖北、四川为代表;二是一体化定位,分段培养,以河北、山东、浙江、广东、云南为代表。两类皆涵盖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岗位目标和规格定位,体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中职阶段素质目标包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知识能力目标各省表述均比较模糊笼统,如四川认为需“具有较强的酒店运行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定位略显偏差;岗位目标一般定位为现代酒店业、餐饮业等服务业一线岗位;人才规格定位各省虽表述不同,但大体一致,如江苏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湖北定位为“中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四川定位为“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阶段素质目标大体相同。能力目标各有侧重,江苏强调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湖北强调“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四川强调“增加熟悉国际接待服务惯例和酒店会展业务”;岗位目标明显高于中职定位,江苏确定为“现代酒店业一线服务及督导管理工作岗位”,湖北提出“以高星级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娱乐、康体等业务部门的领班、主管及部门经理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酒店行政、财务等职能部门的经理、执行经理及总监为发展目标”,四川定位为“高星级酒店中基层部门运营、管理岗位”;人才规格定位提升至“高素质”“高技能”,江苏定位为 “复合型、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湖北为“高星级酒店管理专门人才”,四川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大体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四类。其中,浙江省根据酒店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课程分为“基础能力模块”(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专业能力模块”(核心服务能力课程、核心管理能力课程)、“发展能力模块”(职业技能发展课程、职业知识发展课程)三模块、六体系。云南省虽然没有明确拓展课模块,想必应有题中之义。

从六个省份培养方案文本对比中可看出:(1)衔接必修课程总数在50门左右,各省基本一致,选修课差别较大(见表3);(2)多数课程设置相似,但不同模块间课程设置存在不平衡和交叉现象;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课程离散度较大,区域差异明显;(3)模块划分标准和模块内涵缺乏统一认识,课程设置杂乱,部分课程在不同试点省份被归入不同的模块类别。如《酒店礼仪》类课程,浙江省将其归入核心服务能力课程体系,其余省份皆归为专业通识课程;(4)分段培养目标定位不明,部分试点省份课程衔接性不够,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存在设置倒挂和重复现象。如江苏等省份《餐饮服务》课程重复开设;(5)相似课程冠名五花八门,或因循传统,或因随性而设。如各省份出现《餐饮管理》《餐饮经营与管理》《餐饮管理实务》《餐厅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名称,授课内容相差无几,但冠名却林林总总;(6)国家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程未能完全纳入课程体系,执行政策力度不一,仅浙江、四川两省份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四)核心课程

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较为稳定。多数省份在餐饮、客房、前厅方向的核心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层次性与阶段性,中职阶段重在服务技能培养,高职阶段重在管理能力培养。高职核心课程更体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衔接方面仍存在主要核心课程雷同、课程内容重复、个别课程倒挂现象。如山东等省份中高职阶段皆开设有《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且课程内容重复;云南省于高职阶段专门开设《西餐服务》课,课程内容为纯操作层面。

(五)师资队伍

师资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资源,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7]。因此,各省对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均很重视,从学历、职称、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对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兼职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突出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但个别省份对于师资队伍教师结构的比例未作明确规定,部分省份对于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具体要求还有待提高。

(六)实训实习

各调研试点学校均具备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平台,且按照基础教学班开设实训教学的标准配置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实训室信息化建设可满足实训需求,各技能专项实训室相应场地及设施设备配置到位。不足的是,个别省份需拓展技能专项实训室类型,明确校外实训实习条件和基地。

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酒店行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培养大量酒店管理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多价值功能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改革理念、实践方案及文本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衔接模式省际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更加标准化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贯制和分段式。一贯制即五年制高职,该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一般是由某所职业院校独立完成的,不存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的衔接问题;分段式即“3+2”或“3+3”中高职分段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衔接,从多数试点省份来看,建议以“3+2”分段培养作为全国统一学段要求。

表3 试点省份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数对比

(二)衔接试点行业现状调研不足,需要更加科学化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学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和自身能力持续发展的人本性价值。为达到既能推动现代酒店行业持续发展,又能拉动相对落后地区酒店业改革,同时满足自身综合发展的多元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国内酒店行业发展现状、酒店行业岗位设置及各岗位人才需求规格、酒店行业岗位职业能力、中高职衔接毕业生与酒店行业需求的契合度、毕业生和在校生对社会行业的适应性、满意度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要求等进行充分调研,全力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各异,需要更加精准化

各省份培养目标描述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性。多数省份未区分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未能体现衔接性、社会适应性,存在重复、倒挂、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目标的导引,培养目标层次不清,缺乏针对性。部分省份中职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容易造成衔接错位,应通过对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就业领域、目标岗位等方面的准确定位,科学区分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四)衔接课程模块设计随意性强,需要更加规范化

试点省份课程体系分类、课程设置与命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布局之间存在差异、随意性较大;培养规格、目标要求需要更加注意连续性、逻辑性与梯度性。可以从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角度优先考虑设置课程体系,一要充分体现酒店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征,符合不同层次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要充分保证中高职阶段课程在专业知识传授、学生习得规律和能力发展方面的衔接;三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需求。

四、结语

基于对试点省份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议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整体设计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为工作思路,统一设计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在操作层面,一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块遵循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学生认知规律,实践教学“整体设计、分段递进、持续贯穿”,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二是以酒店行业内在需求为创新动力,立足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衔接模式,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实践项目,将“校企合作、复合培养”制度化、系统化;三是基于社会生活过程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社会生活过程为导向、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基础课程体系,真正使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贯通、梯次提升、持续发展,培养具有社会生活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省份课程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3:46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