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如何牵引中国海外投资布局

2018-09-13 01:35■文/王
张江科技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国能源

■文/王 潇

专家委员会

廖 宇泰豪科技首席技术官,泰豪迈能首席执行官,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创始人。

刘隽琦泰豪迈能首席技术官,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博士。

周滢垭泰豪科技能源互联网事业部首席能源官,德国ener.wi UG公司合伙人。

徐拥军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曹 寅能源区块链实验室首席战略官。

放眼欧美各国,尤其是工业强国德国,借此将他们超前于中国20余年的改革经验窥探一二,或许可以摸索出能够在中国本土化的商业模式或应用场景。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启的电力体制改革,让“能源互联网”从一个乍听不知为何物的新词,变成了如今业内人人都能描述几句并纷纷将其写进电网、新能源、电力公司战略目标的热词。经过随后3年多以来对该领域商业模式的讨论,业内将基于园区级的综合能源服务逐渐确立为发展方向。2017年10月22日,《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在各省公司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意见》的下发,宣布了中国电力能源领域的巨头、世界500强排名第二的国家电网公司,正式进入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

当中国企业还在互相观望、不知前路为何的时候,我们大可以放眼欧美各国,尤其是工业强国德国,借此将他们超前于中国20余年的改革经验窥探一二,并摸索出能够在中国本土化的商业模式或应用场景。德国电力体制改革之路的开端,要追溯到那个中国大街小巷都在唱《相约1998》的年代。从那时起,德国就逐渐实现了电力生产与输配环节的全面拆分,而目前已形成了基于现货、期货、远期及平衡能源市场的较为成熟的电力市场体系。自由的电力市场无疑为基于电、热、水、气的综合能源供应及增值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基于能源互联网不同细分领域,如售电、虚拟电厂、碳、储能,以及跨界融合金融、IT、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商业模式和创新公司,也在德国遍地开花,成为中国企业争相学习、借鉴的参照和扩张自身业务的投资标的。为此,本文试图通过享誉全球的欧洲能源创新示范园区(EUREF Campus),展示德国在园区级综合能源服务、微网、交通网建设上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德国的先进技术及投资并购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全球业务并购提供一些信息。

能源创新试验田:EUREF Campus

EUREF Campus由德国inno2grid公司运营,该公司于2015年在柏林成立,是施耐德电气和德国铁路运输服务商DB旗下的能源公司共同合资成立。inno2grid公司致力于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以及相关的移动解决方案,而EUREF Campus就是其关于分布式能源、能源创新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绝佳的试验田。

EUREF Campus用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25幢建筑组成,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园区内已经建成小型的微网系统,目前有94千瓦的装机容量,拥有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和以沼气为原料的热电联产工厂。微网内可以进行小规模交易,且56%的能源需求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此外,园区内还配备有关于电动车和智能交通的全套解决方案,包括设有固定路线的园区内自动驾驶接驳车、铺满太阳能光伏板和小型风电装置的电动车充电站、嵌于路面的无线充电设备,以及公交大巴车在停靠站时的紧急充电臂等。园区可为上万辆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并且成功运转汽车的分时租赁业务。同时,园区还是一个密度低、充满共享空间的创新办公社区,有40多家国有和民营的企业、机构在这里办公。

EUREF Campus光伏充电站

可以说,EUREF Campus项目就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实验室,在新技术还在孵化、无法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在充分考虑运营可行性和供给侧安全的前提下,把基于能源、信息、交通的新技术在这里试用,而不计较短时的收益。实验成功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将会很快应用到其他项目中,以此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

德国能源转型及创新技术

德国之所以能在综合能源服务、配售电等领域成为世界级的示范,与其长达20年的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转型是分不开的。当我们追溯这一里程碑到1998年就会发现,从那时起,电力行业的发、输、配、售4个环节就被分开独立运行。德国的输电网领域和中国一样具有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的特性,市场准入及收入都被监管,目前全国也仅有4个输电系统运营商(TSO)。配网和售电领域极大的开放,为德国电力市场的自由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德国约有870个配电系统运营商(DSO),配电网的特许权可以长达20年。与此同时,德国电力销售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据统计,在2016年,每个住宅客户平均可以在112个售电公司中选择。可以想象,在德国高居民电价的背景下,售电公司为了争取更多的居民用户,将会在售电套餐、能效监测及配套增值服务上,绞尽多少脑汁。

除去传统的电力市场,德国所属的欧盟在2018年之前,还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而碳价也在近两年趋于稳定合理,并不断开创金融交易品种。与此同时,拥有8000万以上人口的德国早已成为欧洲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德国已于2018年第一季度超过挪威,荣登第一的宝座。几年前德国就信誓旦旦地制定了2020年100万台新能源汽车的目标,考虑到德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100万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数字。

在能源创新技术上,除了在EUREF Campus所提到的,还有涉及新能源、电动车、储能的诸多技术和示范项目。例如奥迪e-gas项目,由风动涡轮和新型工厂两个部分组成,风动涡轮产生清洁能源并入电网,余下的电能将在新型工厂里利用电解水技术制氢,氢也可加上二氧化碳再生产出甲烷。在此过程中,氢能可以作为新能源车的燃料,而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以驱动内燃机。这一项目的内核在于,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融入清洁能源,并实现碳中和。再比如,在氢能源方面,德国计划2030年建成400个加氢站(2017年为100个),分布于高速公路沿线和各大城市,氢气也可以通过天然气管道进行传输和交易。

收购前期有战略性、目的性的公关和市场策略,这一点尤为重要。

对德投资并购环境

正是因为德国能源转型的成果丰硕,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与美国分居第一、二位。2017年,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为218项,这一数字也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中国企业热衷于在德国投资,除了德国本身工业技术领先的优势之外,也与德国稳定的法律、税务、金融环境密切相关。

德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并且与很多欧洲国家一样,这其中分布着众多家族企业。有数据显示,10年前有大约3/4的家族企业股权都在家庭成员内部转移,而如今外部买家的数量和机会都在日益增多。家族企业的历史已融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业发展史,并深深影响其商业环境。因此,当涉及对德收并购时,认真了解德国企业,包括家族企业的特性,有时能成为交易成功的制胜一环。德国家族企业的特性包括:上百年的家庭传承所培养出来的忠诚感,对长期目标的笃信,强烈又独特的企业文化,执着的成本意识。

然而,面对跨国收购,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少跨国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经常存在的一种误解是,企业有钱或者能给一个好价,收购就不成问题。然而,历史悠久又保守的欧洲公司往往对缺乏声誉或知名度的公司置若罔闻,多宗交易失败的案例也在警醒我们,企业声誉并不一定靠着世界几百强公司的头衔就可以获取。因此,收购前期有战略性、目的性的公关和市场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精通各国关于收并购在投资法下的监管要求,也异常重要。就像德国,有《对外经济法》和《对外经济条例》两部法律文件,对特定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投资审核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所有交易股权超过25%,且涉及武器、军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外商收购,都被纳入特定行业投资审核的范畴之内,审核流程烦琐、难度大。能源领域如果涉及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供应,股权超过25%,也会被纳入一般行业投资审核的范畴。事实上,即使能源类的投资不符合各项审核的条件,向有关部门报备并取得“许可”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否则即使交易成功,如果政府部门前来追溯,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当我们频繁听到中国企业在德国以及海外其他国家的扩张消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以67亿美元并购德国能源服务商ista,海航集团成为德意志银行最大股东……我们可以推断,中国拥抱海外技术、走向国际化扩张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中国能源企业也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怎样利用好与德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时间差,在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黄金5年,借助东风成为浪潮之巅。中国以资本进驻全球的战略也将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基业长青助力,创造从“一带一路”到“中国制造2025”的一张张崭新名片。

猜你喜欢
德国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我家换了绿色能源车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德国调解制度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在德国喝啤酒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