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显琼,蒋志琴,李志芳,杨选燕
(禄劝忠爱医院,云南 昆明 651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科手术后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影响患者创面的愈合,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本次主要对我院收治的126例骨科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08-2017.08骨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26例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术前患者均无意识、感觉、运动以及语言等功能性障碍,术后均使用物理性或药物预防性措施,均入住骨科病房并行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或者髋部周围骨折术。126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70例,年龄在34-75岁,平均年龄为(53.8±15.2)岁。
分析患者年龄、糖尿病、卧床时间、感染、甘油三酯以及活动性出血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护理措施:(1)基础护理措施:术后将患者转入病房,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按摩并指导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同时讲解按摩下肢的必要性,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按摩从肢体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但要注意避开手术部位。护理人员指导家属正确照顾患者的方法,避免家属在患者腘窝及以下部位单独垫枕,减少对下肢深静脉回流的影响,术后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足踝部,有助于静脉回心血流,建议患者穿戴弹力袜。若患者长期卧床,需要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每天对患者皮肤进行擦洗,涂抹润肤剂,必要时给患者采用气垫床,减少压疮的发生。叮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如黑木耳等,目的是使患者血液粘稠度降低。(2)药物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进行预防,其效果显著。术后4-6h给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初始剂量减半,第2d恢复正常剂量,连续使用7-10d。在患者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出血情况,因此要注意控制滴速,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身上有无出血斑点、便血以及手术切口出血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有效的处理。药物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操作。
观察患者年龄、糖尿病、卧床时间、感染、甘油三酯以及活动性出血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采用SPSS19.0软件来处理以上全部数据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展开 检验,若组间存在差异性,则P<0.05。
患者年龄>60岁、伴有糖尿病、有感染、有活动性出血、无药物治疗以及卧床时间>3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越高。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干预前后的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骨科手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其主要原因是静脉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术后恢复时间较短,可尽早下床活动,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各项身体功能处于衰退阶段[2],常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影响其恢复效果。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年龄>60岁,伴有感染、活动性出血、糖尿病、无药物治疗以及卧床时间>3d均会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上升,而给患者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后,可明显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P<0.05),促进患者身体康复[3]。
综上所述,骨科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便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