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凯,翟美玲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印发后,全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尝试和探索中。具有顶层设计的高职院校内部诊改工作均按照《通知》要求正式启动。[1]
在“五位一体”的内部诊改工作中,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是质量生成的主体。专业设置是核心要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支撑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的载体。它连接课程、教师和学生,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由于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满足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的外部需求,也要满足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教职员工期望的内部需求。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成为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向与价值所在。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能够充分融合,做到“三维一体”时,由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才能让社会、家长和学校三方满意。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就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进行研究。
1.专业设置的匹配度
专业匹配度是指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建设与发展,首先应该同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基本一致,学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这是由学校发展规划层面决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超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为龙头,以学校师资条件和办学资源为基础,以新经济、新业态为抓手,合理布局学校的专业设置。同时,学校的专业群及专业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必须和区域产业定位密切相关,区域产业定位决定了区域经济及区域内行业和企业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方向,是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专业建设布局应按地方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形成高效合理的专业布局。专业应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要紧跟新技术发展,能够与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设施及高新技术发展同步。
2.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与企业的需求相关。专业设置首先要通过充分的专业市场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明确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谁培养,就是要明确专业的就业面向及对应的岗位群;培养什么人,就是要通过 “教什么,学什么,教学的内容从哪里来”来确定人才培养内容,使毕业生具备就业面向的岗位群需求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经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据此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必须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多轮次的研讨、协商,共同参与。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的若干个知识点、若干个技能点和素质要点,系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当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参与完成。专业建设必须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技术创新成果要适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积极推动以技术为支撑、以职业为中心的培养标准的开发与修订;积极推进以技术为内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传播技术知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师资结构配备的合理化,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等办学条件同步跟进。
3.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指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的大小。以学生为本,创造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职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满足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毕业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是高职院校社会形象的表象特征,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效的展现。
4.用向量的知识来探讨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
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只有当二者形成合力作用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时,才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维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形成合力。我们不妨构想:把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作为三个自由向量,在三维空间进行研究。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这两个自由向量在一个平面上形成合力,且该合力的方向与该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一致时,就形成了我们进行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
上述思想恰巧符合向量混合积的概念。我们把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用向量的混合积进行量化研究。用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作为三个自由向量,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这两个向量形成的合力按照右手螺旋定则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高度相关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就是这三个向量构成的混合积,而且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就是混合积的大小,也就是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的大小。
下面我们进一步量化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把这三个自由向量在三维空间构建如图所示的体例,据此来研究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
(1)用X表示专业设置的匹配度,则X=αA+βB。其中A、B分别代表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和区域产业定位,满分均为100分;α、β分别表示为A、B的权重,且α+β=1。α、β以及A、B的值可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或综合法确定。
(2)用Y表示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则Y=ηE+λF+φG。其中E、F、G分别代表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师资水平及办学条件和企业需求,满分均为100分;η、λ、φ分别表示为E、F、G的权重,且η+λ+φ=1。η、λ、φ以及 E、F、G的值可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或综合法确定。
(3)用Z表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则Z=μM+δN+ξP。其中M、N、P分别代表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生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满分均为100分;μδ+ξ=1分别表示为的权重,且μ、δ、ξ以及M、N、P的值可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或综合法确定。
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这二维向量形成的合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满足右手螺旋定则且高度线性相关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很大,就有发展的潜力,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就很高。否则,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这二维向量形成的合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满足右手螺旋定则,或者满足右手螺旋定则但相关性不强时,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就较低,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存在问题,要么专业需要关闭,要么专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可以通过向量的混合积简单描述,即:
(1-1)
上述模型是将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三维一体”的融合。我们可以据此简单的定量判断我们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当然其精度与可靠性高低取决于权重和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三维度因素确定的数值与实际情况的误差大小。
一般来说,只有当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这二维向量形成的合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满足右手螺旋定则且高度线性相关时,专业设置就是合理的,否则开设的专业就会对社会或学校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或财力的浪费,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75分作为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准线。当分值大于75分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合理的,分值在60到75之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分值小于60分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不合理的,需要重新论证,重新制定。
例如:我们对某高职院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进行特例求解。
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等综合方法,得出:
专业设置的匹配度的三个向量权重,
(α β)=(0.6 0.4)
人才培养的契合度的三个向量权重,
(η λ φ)=(0.3 0.3 0.4)
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的两个向量权重分别为;
(μ δ ξ)=(0.35 0.25 0.4)
通过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方法等综合得出:
专业设置匹配度的三个向量,
(A B)=(70 60)
人才培养契合度的三个向量,
(E F G)=(60 70 80)
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的两个向量。
(M N P)=(80 70 60)
通过运用专业设置“三维一体”的融合度公式,就有:
X=(0.6 0.4)(70 60)=66
Y=(0.3 0.3 0.4)(60 70 80)=71
Z=(0.35 0.25 0.4)(80 70 60)=69.5
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到,某高职院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还需要进行调研、论证和适当调整。事实上,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该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够紧密,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指出: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提高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提高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工作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