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唯睿 顾海凇
因地制宜,平塘县大塘镇将本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脱贫产业结合,将“高冷”的土地转变成今日产业脱贫“热土”。
“一日二日雾蒙蒙,不洗衣来不洗裤;三日四日雾蒙蒙,家中坐等暖阳出;五日六日雾蒙蒙,不上坡来不出工……”这是在平塘县大塘镇流传的一句谚语。
高海拔、多云雾、湿冷凉、温差大的地势和特有气候,大塘镇因此也被称为“云上大塘”,这里也是全省“挂得上号”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大塘镇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将“恶劣天气”转换成了产业脱贫的独特优势。
驱车从“天眼小镇”平塘县克度镇出发,沿着盘山路行至蜿蜒的山顶来到大塘镇平坡村。尽管是盛夏的正午时分,太阳下,远山扯着薄薄的雾被,平坡村的体感温度比山下低了3度。
一直以来,气候环境是导致平坡村贫困的原因:落差大,雨雾多。对此,群众只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老百姓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
面对贫困,当地干部群众也曾尝试过发展养殖业,种植核桃、薏仁米等,最后都因土质、气候不适、技术跟不上等原因而告终。
“转机出现在2017年6月,我们平坡村开始种植金丝皇菊。”平坡村第一书记陈国能说。
“菊花的适应性很强,喜凉,较耐寒,生长适温18-21℃,大塘的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条件能在提高菊花产量的同时,增加叶黄素、蛋白、纤维等元素的有效含量。”贵州广源堂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忠和表示,选择到大塘来发展正是看中了这里夏季的气候资源。
广源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优质种苗给村民,并且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培训,群众在种植金丝皇菊的过程中遇见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当金丝皇菊成熟后,广源堂以每公斤6元进行保底收购,每亩土地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
“去年,平坡村种植金丝皇菊效益不错,看着大伙都赚了钱,今年我也签了2亩的种植合同。”大塘镇平坡村贫困户杨秀元说道。
种植金丝皇菊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增收。而且种植金丝皇菊比种植传统农作物轻松,种一次苗能管五年。
今年以来,大塘镇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金丝皇菊产业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进一步盘活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大塘镇平坡村金丝皇菊种植面积达1000亩,全镇种植总面积达5600亩,带动了1866户群众参与种植。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金丝皇菊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脱贫、小康的“金色希望”。
云雾山中出好茶。大塘镇年均总云量7.6成,年均有雾日数240天以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大塘茶叶的优良品质。
“换个角度看产业扶贫,大塘镇云多雾浓的‘劣势’悄然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大塘镇党委书记令狐昌洪说,现在针对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大塘镇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已经把提高质量安全、标准、品质、产品等核心竞争力摆在重要位置。
润峰茶场位于大塘镇的中心区域,远近的村民闲时都会到这里来务工。
平塘县大塘镇平坡村的农户正在种植金丝皇菊。(陈国能 / 摄)
春、夏、秋三季,村民在茶园采摘茶叶,茶场以30—60元/斤的价格收购茶青。据润峰茶场负责人黄元锋介绍,春茶采摘以来,茶场每天都有上百人来采摘茶青,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人左右,有的人一天最多可以采摘10多斤茶青,按照平均每斤40元的价格计算,每个农户每天的收入最多时可以达到400多元。
而冬季是茶园的休整期,黄元锋的茶场会聘请当地的贫困户对茶园进行基地管护。每一年,茶场在当地农户的工酬支出上大约投入200万元以上。
近年来,平塘县积极鼓励和支持茶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加大对市场份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与当地产业开发相衔、与贫困户的种养业相对接,拉长产业链条,进而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随着大塘镇茶产业的深入发展,累计发展茶园面积10.22万亩,入驻茶叶企业15家。近年来产品先后在省、州各类斗茶大赛中,获3金、2银、5铜、6优质的优异成绩,茶产业示范带动效益明显,涉茶人数已增至万人,长期务工人数400余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大塘镇胜安村的罗国莉是最早报名参与长毛兔养殖培训的贫困户之一,长毛兔让她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一批兔子70来天出栏,平均一只能剪5次毛,每斤毛至少卖70块钱。一年5斤打底,除去成本,一只就有200多元的纯收入。”7月的暖阳洒在大塘镇的沟沟壑壑,也晒暖了罗国莉的心。
沿着胜安村蜿蜒的通村水泥路,约10分钟车程便来到长毛兔养殖示范基地,在绿树丛荫间,几个蓝色的大棚格外显眼。
“家养三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贵州省云毫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胜克念起了这首养兔人广为流传的“致富经”。
兔子养殖有“寒冬易度,盛夏难养”之说,而大塘镇年平均温度在20.9℃,低气温会促使兔毛加速生长,增加细度、密度和剪毛次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为长毛兔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今年3月,大塘镇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气候资源,引进贵州省云毫兔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发展长毛兔养殖,带动群众参与养殖增收致富。
“大塘是黔南唯一一个具备养殖长毛兔条件的地方,环境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贵州目前长毛兔养殖产业还比较少。而且我们和浙江的很多家服装厂都签订了协议,完全不用担心销量。”谈起产业前景,李胜克信心满满。
目前,投资1千万建设占地面积15亩的长毛兔养殖基地已建设养殖厂房7个,养殖兔子3000只。下一步预计将再投资2800万,建设长毛兔厂房达15个,配套繁育中心、兔用颗粒饲料加工、长毛兔技术培训服务中心等,届时预计建设笼位1.5万个,年出栏商品兔3万只,年产兔毛10万斤,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因地制宜,大塘镇将本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脱贫产业结合,将昔日“高冷”的土地转变成今日产业脱贫“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