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王铁清 袁绍阳
平塘县大塘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区。(代传付 摄)
大塘是黔南州平塘县境内海拔最高的乡镇,常年云雾缭绕,颇似人间仙境,素有“云上大塘”的美誉。
然而,大塘的发展却没有因为身处高位和仙境快人一步,反而被贴上全省20个极贫乡镇、25个麻山乡镇的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塘镇党委政府瞄准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教育医疗饮水“3+1”等问题进行破题,并探索出了“三建六有”“三帮五建”“83111致富密码”等具有大塘特色的脱贫路径。
如今,这里已全然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1.44%下降至2019年的1.22%,昔日让人闻名兴叹的云上大塘镇也逐渐显露出了锦绣云城的模样,在美好的季节里,春意未央。
2010年,大塘遭遇数十年难见的旱灾。
旱灾的到来,让这个本来就缺水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
彼时,56岁的王国英站了出来,“作为水沟村的共产党员要担起责任。”
世人皆知水往低处流,此时此景,到哪里寻水?
不知是王国英运气好,还是老天的眷顾,一天,就在她外出洗衣服时,忽然发现不远处竟然有水源,“见此情景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来挑水给大家吃。”王国英说,单凭个人之力不是很现实,于是想到了用马来驮水。
“当时的路没有现在好,水源地通往村里的路非常狭窄陡峭,有一次马没有走好就摔倒了。”王国英告诉记者,现在还是心有余悸,但是没过多久镇里知道情况后,就派人接通自来水,近几年更是进行了升级改造。
“当时镇里花了150万元来改善水沟村的饮水问题。”大塘镇党委书记令狐昌洪说,现在大塘已建成了黔南州屈指可数的镇村供水一体化系统。
“为了建成镇村供水一体化系统,我们特意建设了长达8.7公里的引水管道。”作为黔南州水务局四级调研员和派驻大塘镇的党委副书记、科技副镇长,罗世军将当时的工程形容为“没有底气做”“比较罕见”。
“但是,我们做成功了!”罗世军告诉记者,这个工程彻底解决了大塘12个村169个村民组5735户2.56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也使镇村集中供水率达98%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
三月的大塘,满眼春色,茶山上三五成群地点缀着兴致盎然的采茶村民,或听闻嬉笑声,或听闻孩子哭闹声。
此时,在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来自新光村臭朗组的彭秋燕正忙着炒制茶叶。
“我们是计件,炒一斤茶叶20块钱。”31岁的彭秋燕以极其娴熟的手法快速揉搓着刚从茶山上运下的茶叶。
“5年前在广东、深圳打工,后来村里免费组织学习炒茶就跟着学习了。”彭秋燕说,当时家里也经营了10亩茶园,觉得挺满足的,现在看来经营的面积还是小了。
现在,光是凭着售卖茶青,彭秋燕家每年也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与此同时,她身边10多个原来外出打工的同龄人也都改了行:一心钻研茶产业,大家的日子可是越过越红火了。
如今的大塘,茶、花、菌、畜4大主导产业多点开花,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