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馨/华南理工大学
国外学者Fónagy于1999年提出了语音隐喻这一术语。尽管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但尚未引起国内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同时,儿童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部分,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严格基于隐喻的定义“用一个概念域来跨域喻说另一个概念域”,阐述语音隐喻的定义,儿童文学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对其翻译的影响,语音隐喻类型及其翻译策略,结合实例,浅析对儿童文学翻译中存在的语音隐喻现象。
最早提出“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学者Ivan Fónagy,他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中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论述“语音隐喻”。例如,他认为,有意识表达某种情感与特定发音方式对应,如表达“愤怒、藐视、憎恨、厌恶”等否定性情感时,发音器官会较紧张,咽喉肌肉会收缩;表达“攻击”态度时,会延长辅音如p、t、k等,缩短元音;表示温柔情感时,咽喉肌肉会放松,声响程度低,发音器官趋于平滑,过渡趋慢,较为渐进;等等。
但他所说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什么是隐喻仍有较大争论,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隐喻”主要指“跨域喻指现象”,通常被定义为“to say on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即其中一个域作本体,另一个域作喻体;而魏万德教授在《语音隐喻探析》中提出: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批判性地接受了索绪尔的符号模型(即语言是一个语言符号(原型为词)的集,每个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是音响形象,所指是概念。)。他认为符号是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结合体,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认知语法只设三个基本单位:语义单位和音位单位,这两者构成一个象征单位。Langacker用[DOG]/[dg]来表示象征单位“dog”,前面在[]中用全大写字母表示语义单位,在“/”之后的[]中用音标表示音位单位。
综合上述关于“跨域喻指现象”以及“象征单位”的观点,学者李弘提出了一个符合认知语言学家所定义的隐喻的概念:语音隐喻是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学者李弘主张将Fónagy所说的“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象似性的问题,主张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本文也将以其作为对语音隐喻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
因此,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文学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例如,儿童文学的语言通常是口语化和非正式的,因为孩子们通常通过“朗读”和“倾听”的方式来了解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语言通常都是非常生动的,具有鲜明的音韵特征。因为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欣赏方式是以儿童生理器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体条件和基础的,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功能和意识。因此他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更注重直观感受,对颜色、声音、形状的描述很感兴趣。再加上儿童天生对韵律很敏感,而带有韵律和节奏的声音可以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除了语言口语化、生动,儿童文学还具有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具有娱乐功能的特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叠词、拟声词以及谐音、押韵等技巧的使用。这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先对内容感兴趣,再对韵律和节奏感兴趣。相反地,韵律和节奏会首先给儿童以审美的愉悦,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绪。而恰当运用叠词、拟声词以及谐音、押韵等技巧,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得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增加译文的趣味性,也符合儿童文学具有娱乐功能,趣味性强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上文已经提到过的“语音隐喻”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注意儿童文学固有的特点,特别是其显著的语言特点;关注目的语中叠词、拟声词以及谐音、押韵等技巧的使用,注重译文中音韵趣味的表达;尽量克服文化差异,传达与原文相近的趣味,这样才能让译文充满纯真和童趣,译出童趣。
隐喻翻译策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文学翻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较有代表性的是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为普通隐喻(stockmetaphor)提供的七种翻译策略,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将其总结为四类:(1)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2)隐喻译成“不同的”隐喻;(3)隐喻译成非隐喻形式:(4)把隐喻译成0(完全不翻译,在目的语中不留任何痕迹)。第二,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例如Schäffner把隐喻的翻译策略归纳为:替代(substitution)(把源语隐喻转换为目的语隐喻);释意(paraphrase)(把隐喻转换为意义),省略(deletion)三大类。这三类同样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单向考察,相当于直译、意译和省略。本节将从音同义异类隐喻(homonym metaphor)、押韵表达(rhyming)这两个方面结合儿童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英汉语言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语音隐喻现象,阐述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英语词汇学中所论述的同音异义词(homonym)主要是基于单词音形义三者同异关系作出的,它可分为以下三小类:(1)同音异形异义的语音隐喻(homophone);(2)异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homogra);(3)完全同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perfect homonym)。
1、同音异形异义的语音隐喻(homophone)
例 1:“The human bean,” the Giant went on,“ is coming in dillions of different flavours. For instance, human beans from Wales is tasting very whooshey of fish. There is something very fishy about Wales.”
“You mean whales,”Sophie said.“Wales i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Wales is whales,” the Giant said. “Don’t gobble funk around with words.”
“人豆子吗,”巨人说下去,“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味道。比方说吧,维京人豆子有鱼味道。这和‘京’生长在海洋里有很大关系。”
“你是说鲸啊?”索菲说,“这‘京’不是那‘鲸’,完全是两码事。”“反正就是那么个音,”巨人说,“你别咬文嚼字。”
在上文例1这段好心眼巨人和苏菲的对话中,因为巨人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把“whales”(鲸鱼)说成了“Wales”(威尔士)。这两个词有相同的发音/weɪlz/,是一对音同形异义异词。作者用一个象征单位[[WALES]/[weɪlz]]来喻说了另外一个象征单位[[WHALES]/[weɪlz]]。此时,就产生了一种幽默感,给作品增添了一份阅读的乐趣,也体现了儿童文学具有的娱乐功能。
而在任溶溶先生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舍弃了了原文中的“威尔士人”的信息的表达,而是将其译为“维京人”。他采用了把原文中的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的翻译策略,用“维京人”“京”和“鲸鱼”的“鲸”来表达原文中的同音异形异义隐喻,也可以视为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而不是直译。因此,在处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可以考虑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采用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的意译的方法。
2、异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homogra)
例 2:“Now tell me, Pat, what’s that in the window? ”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
“An arm, you goose! Who ever saw one that size? Why, it fills the whole window!’”
“Sure, it does, yer honour: but it’s an arm for all that.”
“Well, it’s got no business there, at any rate: go and take it away!”
“八升,现在你告诉我,窗子里那个是什么东西?”
“那—定是一条胳巴膀子,老爷您那!”
“哼!胳巴,你这笨鹅!谁看见过那样大的胳巴?你看,它把窗户都堵满啦!”
“是!是!一定是堵满拉,老爷您那;可是一条胳巴膀子总还是一条胳巴膀子。”
“那么,无论如何,它没有在那里的理;你去拿掉它!”
例2节选自《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上文中,好奇的阿丽思喝下可以让身体变大的药水,为了防止白兔看到变大的样子向窗外伸出了自己的胳膊,可是白兔看到了窗外的东西然后询问了仆人。“it’s an arm, yer honour!”文 中 的“arum”和“arm”、“yer”和“your”是双关语的异音同形。译文直接采用了省略的翻译策略。
3、完全同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perfect homonym)
例 3:“Wellington?” Sophie said.“Where is Wellington?”
“Your head is full of squashed fl ies,”the Giant said.
“Wellington is in New Zealand.The human beans in Wellington has an especially scrumdid-dlyumptious taste, so says the Welly-eating Giant.”
“What do the people of Wellington taste of?” Sophie asked.
“Boots,” the Giant said.
“Of course,” Sophie said. “I should have known.” Sophie decided that this conversation had now gone on long enough.
“惠灵顿?”索菲说,“惠灵顿在哪里?”
“你的脑袋瓜满是死苍蝇。”巨人说,“惠灵顿在新西兰啊!惠灵顿人豆子有一种特别的美味,那个专吃惠灵顿人豆子的巨人是这么说的。
“那么惠灵顿人的味道是怎样的呢?”索菲问道。
“靴子味。”巨人说。
“当然,”索菲说,“我早该想出来。”
索菲拿定主意,这个话题谈得已经够长了。1英国有惠灵顿长统靴,惠灵顿高帮靴,其实它们的名称源自英国陆军元帅惠灵顿(1769-1852),跟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根本不搭界。
例3中的原文中存在着完全同音同形异义的两个“Wellington”(惠灵顿)。作者用喻体“惠灵顿长筒靴”来跨域喻说本体“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由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这种文本效果很难在译文中完全体现,所以任溶溶先生在译文中采用了直译加脚注的方式加以说明。因此,译者在面对语音隐喻,难以找到贴切接近的对等形式或者表达时,遇到这类不可译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直译加脚注的翻译策略,既忠实表达原文信息,又便于读者理解原文。
押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似或相同的单词的重复,最常出现在诗歌和歌曲中。其中最常见的押韵形式是押尾韵,即几个单词的最后音节相似或相同。押韵作为一种音韵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都可以找到许多押韵表达。在语音隐喻中,也有很多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建立在这种语音押韵之上的。
例 5:The giants picked up rocks and hurled them after him. He managed to dodge them. “Ruddy little runt!” they shouted. “Troggy little twit! Shrivelly little shrimp! Mucky little midget!Squaggy little squib! Grobby little grub!”
那些巨人捡起石头来扔向他,他好不容易躲开它们。“蹲洞的小呆子!”他们叫道,“煞风景的傻瓜!恼人的孬种!挨人骂的矮子精!肺都让你气炸的废物!去你的,蛆虫!”
在上文中,我们可以找到明显的语音隐喻现象。例1原文中的本体为被扔石头的那个好心眼巨人(giant);喻体选用了许多词,例如:“runt”、“twit”、“shrimp”、“midget”、“squib”、“grub”。为什么选用这些词,而不是其他词,正是 因 为 押 韵。“runt”、“twit”、“midget”这些喻体和本体“giant”的词尾的最后一个音节都是/t/,也就是说它们都押了尾 韵。“shrimp”、“squib”、“grub”的 词尾最后的音节分别是 /p/、/b/、/b/,而 /p/、/b/是一对对应的清浊辅音。所以,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押尾韵的现象。
而在任溶溶先生的译文中也体现了类似的押韵:“恼人的孬种”的“种”和“蛆虫”的“虫”押尾韵即拼音中的后鼻韵母“ong”。“肺都让你气炸的废物”中的“肺”和“废”押头韵即拼音中的复韵母“ei”。任先生采用了把原文中的隐喻译成相同的隐喻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也押了韵,让译文既忠实流畅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又表达出了与原文近似的音韵趣味。这点值得译者学习和借鉴。
儿童文学的功能以及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生动,趣味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因此可以在其中存在着许多语音隐喻的现象。作为译者,需要我们多关注这类语音隐喻现象,多去揣摩体察,包括音同义异类隐喻中同音异形异义隐喻、异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完全同音同形异义的语音隐喻,以及押韵表达。这样译者才能在保留可读性的前提下,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的音韵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