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娟/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除却年少时的欢乐时光,李清照的一生是悲情的。靖康之难是她的第一次流亡,在这期间,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后来,李清照嫁给了赵汝州,但这次失败的婚姻只维持了三个月。后来,李清照又经历了两次逃亡,在孤苦凄凉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李清照悲情的一生中,词作是她最好的寄托。而她也将自己悲情的一生写入到词中,更添一丝悲情美。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她的父亲善属文,文学底蕴深厚。母亲也是一位才女,腹有诗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聪颖慧悟,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除了以才华作为基石,支撑李清照词作的支柱主要还是她本身真挚深切的情感。李清照少女时期可谓是无忧无虑,出身名门,父母开明,未嫁人之前满是一副天真烂漫的少女姿态。但是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丈夫离世、背井离乡,国破家亡,流浪漂泊。因为这一系列悲痛的事件都是由诗人亲身体会过的,所以在诗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忱挚的情思。在这期间,李清照的感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抒发与丈夫分别的离别之情,二则更为沉重一点,主要抒发与夫君生离死别以及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无论是以哪一种情感为主,表现出来的沉痛、忧思都是无法遮盖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词人忱挚、真切的感情。比如李清照的这首词《一剪梅》中抒发的就是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苦。我们之前提到过,李清照的少女时光都是轻松愉快的,她在刚嫁给赵明诚时也是拥有过一段幸福生活的。赵明诚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与李清照可谓是门当户对,又志趣相投,所以婚后两人甚是恩爱。但因为赵明诚婚后仍要继续求学,所以二人时常会有分离。这首《一剪梅》便是李清照在丈夫离开自己求学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首先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秋天,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一个“独”字,更是直接写出了词人的状态是孤独、寂寞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惦念着远方的游子,希望能够鸿雁传书,收到所思之人的书信,却不能如愿。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周围的景象是可观、可知的,所以更显得词人的情感真挚、有力。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是将自己比作落花,随水飘零,无可奈何。自己在家里忧愁苦闷,思念的人也在远方和自己感同身受,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么离别的愁思有多重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此愁眉间心上,无可回避。在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忧愁苦闷之情,那么词人愁的是什么呢?愁的是对远方游子的思念,愁的是自己独守闺阁的孤独寂寞。而支撑着词人愁思的就是词人对远方游子的感情。试想,若是词人没有含情,又如何百般思念远方之人呢?词中虽不见一个“情”字,但却处处含情,一字一句都包含着词人浓厚的情意。也正是因为词人将自己感情投注在这词作中,才感人至深,打动人心。
如果说《一剪梅》中彰显的是词人单纯的儿女离别之情,李清照后期国破家亡,在流浪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一字一句,真真切切,令人为之动容。如李清照在《祭赵湖州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白日正中,谈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已经不是被父母宠溺照顾的小女孩,也不是由丈夫呵护备至的新嫁娘。她现在只是一个失国丧父、背井离乡的孤苦妇女。坚城自堕,丈夫离世,自己也失去了依靠。更何况,自己与赵明诚不仅仅是夫妻关系,还是志趣相投的知己。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词人抒发的感情不再如新嫁之时,虽说也有离别相思之意,但透过词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更多的娇羞之态。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埋藏在文字之间的是深沉厚重的愁情别恨,是藏也藏不住的悲凉沉痛。我想,正是李清照切切实实的经历过这些沉痛的事件,所以在这看似平静的文字中,才更能体会到词人歇斯底里的悲伤。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创作风格更倾向于婉转含蓄,这样也更能彰显出来词人的“悲情美”。那么何为委婉含蓄呢?就是词人在创作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抒胸臆,直接说出自己的感情是喜悦还是悲伤,比如辛弃疾的“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将自己的激愤、悲怨完全展示出来。相反,词人在创作的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更多时候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些物象上,所以显得比较含蓄委婉。但也是因为词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借他人之口说出,更显得情意真挚。比如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上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全是景物,这些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词人此刻却是忧愁苦闷的,所以酒淡、风急、雁伤心。词人将自己的情感放在这些外在景物上,又通过这些外在景象表达自身的忧愁苦闷,显得十分委婉含蓄。下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又是有许多景象。黄花、梧桐,词人为何尽挑一些凄凉的意象呢?她的生活中、她的院落里就没有喜庆吉祥的景物吗?当然有,不过是因为词人此时的情感是 感伤的,所以她看到的景物也是悲伤的。滴滴答答,一天的阴雨天气,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直低沉失落的,但千言万语,愁绪纷飞,又怎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可除却一个“愁”字以外,自己还有什么心情呢?并不言明,到此戛然而止,虽说看似欲语还休,但实际上诗人的情感十分明了,已倾泻无遗了。这也正是词人创作的精妙所在,词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感情是喜是悲,为情为友,但是我们就无法感知到吗?当然不是,相反,我们从中体会的到感情更为深沉。在《声声慢》中,除了最后一句,词人全部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没有一个字是描写离愁别绪的。但词中句句不离愁思,因为每个景象都被词人赋予了自己的情感,都带着自己的愁思。淡酒,急风,黄花,梧桐,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无不都是词人忧愁苦闷之时看到的景物。也正是在这些景物中,构成一幅幅画卷,我们仿佛看到词人或站或立、仰首俯姿之时眉间藏着的一丝郁郁,更真切的体会到词人内心的苦闷忧愁。
除了这首《声声慢》,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大部分也是婉约风格的。无论词人的感情多么强烈、多么真挚,但是写在词作中,却总觉得好像隔了一层,有种欲说还休的朦胧之感。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试想,人怎么可能比黄花还瘦呢?就算是妙龄女子也很难想象。但就是这样巧妙的表达,令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个日渐消瘦的女子形象,这比词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伤来的更为深刻。李清照词作的婉约美也正体现在这一点,若是将自己的情感明明白白说出来,便如豪放派的辛弃疾一般,虽说二者没有谁优谁劣,但总归是不同的风格,李清照作为一名柔弱女子,委婉含蓄的风格更能彰显出李清照自身外柔内刚的性情。
在李清照的大部分词作中,都是通过眼前的景与事来表达内心的愁绪,言虽浅意却深。但实际上,李清照词作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抑制在离情别绪下的有小我到大我、由家事到国事的更深一层的感慨。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创作倾向于闺阁之乐,自身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所以风格很是欢快。初初嫁给赵明诚时,夫妻和乐,尚不知愁绪为何物,只是儿女间的相思离别,但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读到词人掩藏不住的娇羞与喜悦。但之后的一系列事件接踵而至,丈夫离世、背井离乡,国破家亡,流浪漂泊。在这个时期,李清照的词作更为沉重,以前只需要一个赵明诚,便可以将她的心都盛满。但现在,世事无常,人生残酷,由不得自己做主。因此尽管创作时自己已经在克制压抑,但是现实是那么冷酷,情感又是那么沉重,这种苦与痛藏也藏不住。我么继续来看《声声慢》,这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已经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年华不在,青春易逝,与挚爱天人永隔,早已物是人非,所以欲语泪先流。这时候的词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还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南渡之后,山河破碎,故国不再,只得一人流浪漂泊。“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着眼前的景物,还是自己熟悉的大雁,以往的美好时光不由得又浮现在脑海,但却终如梦境一般,已是过眼云烟,不可留恋。流年似水,世事无常,眼前的景象就好像是词人不经意般看到的,又不经意写在纸上的,但正是这种蕴藉在词意最底层的情感意蕴,才使得词作在表达离愁别绪的基础上,具备了更为深远的意蕴。这也使得读者在看到意象、情感的同时,进入到词中不可言说的意境中去。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意象与情趣是完美契合的,它写出了每一个意象的生命。李清照在创造意境的时候,用自身强烈真挚的情感,以自然的形式阐发出来。她以自己经历的人生百态来感受情绪的起伏,通过不断的升华与洗练,使作品达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她将自己感情投注在词作中,埋藏在文字之间的是深沉厚重的愁情别恨,是藏也藏不住的悲凉沉痛,再加上委婉含蓄的表达技巧以及营造的深远意境,令人深切感受到词作的悲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