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银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吴越钱家的世世代代,却成就着一个奇迹:自五代时期越王钱鏐起,从钱谦益到钱大听,从钱三强到钱学森,从钱钟书到钱永健……历经三十多世,遍布海内外的钱家后裔千年不散。近、現代以来,更是孕育了“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等一大批时代精英。
钱氏家族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一一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他们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的后代。钱学森是钱王第三十三世孙。钱缪的33个儿子多半被父亲派往江浙各州,钱氏家族很快繁衍开来。据民国年间编撰的《钱氏家乘》记载,国内有迹可循的钱氏宗脉有100多支。其中又以浙江杭州(钱学森、钱永健)、湖州(钱三强、钱伟长)等主系,以及江苏无锡(钱壮飞、钱钟书)、上海嘉定(钱其琛)等支系为代表。
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到了近代,钱家更迎来了人才的“井喷”——钱穆,近代中国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粹;钱玄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猛将,反对文言文,力倡白话文,鼓吹民主和科学;钱钟书,他的《管锥编》和《围城》在他活着的时候已成为不朽之经典;钱学森,两弹一星总设计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力量……钱氏家族人才的鼎盛,很轻易被编成了一段顺口溜:“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2008年6月,“吴越钱王与长三角繁荣主题报告会”在杭州临安举行,钱学森在贺电中说,“我们的先祖,他的政绩只是‘致富一隅,而我们的后人的事业,是使整个中国繁荣富强。老祖宗地下有知,是会高兴的。”
北宋黄庭坚曾有语:“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千年以来,钱氏家族贡献了海量的读书种子。钱伟长对此的分析是:“钱缪做了吴越国王,他的子孙不会做生意,不会做工,不会种地,就只能读书。书读多了,极容易出名,做官的也不少,也就容易取得成就。”
有趣的是,钱家的读书种子中许多都是杰出的父子档,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一一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但世人最熟悉的读书父子,还是钱基博、钱钟书父子。
无锡钱氏有句老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钱伟长出生在七房桥五室同堂的大家庭里,他的名字是四叔钱穆起的,祖先是钱缪的孙子钱弘佐。钱伟长的远堂兄弟钱钟书则出生在七尺场,其祖先是钱缪另一个孙子钱弘俶。
钱穆晚年回忆,他平生所见“治学最勤、用力最劬”的学者,就是钱基博。清末状元兼实业家张謇,对晚生34年的钱基博的评价是:“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是个保守的儒生。他成年后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不顾时代潮流,一律古文。钱钟书从新式学堂放学回来,要跟着父亲念古文。他后来在《围城》里露了一手,方鸿渐跟父亲方逐翁来往几封信是用文言文写的,词藻富丽,古奥典雅。
1957年,钱基博对党披肝沥胆,忠直进言,横遭批判。童开沅说:“他虽然确实是死于不治之症,但至少在离开人世前的心情是痛苦抑郁的。”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钱基博一生五百多册《日记》,被“跳踉叫嚣,如中风疾走”的无知少年付之一炬。
由此,也就似可理解钱钟书晚年的静默和恬淡。晚年的钱钟书闭门家中,很少见客,即使国宴邀请也避而不去。80年代,《围城》被拍成影视剧后,许多媒体和影迷书迷想要拜访他,钱钟书一概拒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1998年12月19日,88岁的钱钟书在北京逝世。第二天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相较于读书种子,无锡钱家还出过一个特殊的人物,周恩来曾多次提起他的名字一一钱壮飞。他曾说道:“要不是钱壮飞同志,我们这些在上海工作的同志早就不在人世了。”
与李克农、胡底并列为“龙潭三杰”的钱壮飞,是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破译了一份国民党的密电: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童在武汉被捕叛变,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钱壮飞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使中共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遗憾的是,钱壮飞后来在“长征”途中失踪,死亡成谜。
1945年初春。32岁的钱三强向何泽慧发出了平生第一封示爱兼求婚信,25个单词:“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很快收到回信,也是25个单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之后一同回国。”战时德国信件不封口,限词汇25个。
今人偶尔从老照片上看到钱三强夫人何泽慧、钱学森夫人蒋英年轻时的模样,惊为夭人。钱家多寿星,多才子,多俊杰。为什么?学者钱文忠脱口而出:基因。钱家子弟多半受儒学熏陶,知书达礼,所娶配偶也都是才貌与德行兼备的女子,这样的基因,很不坏。
身教与恪守祖训则是钱氏家族延续辉煌的法宝。钱鏐的后人把祖上平时言行记录整理而成《钱氏家训》,使其一贯主张得以恩泽后世。温家宝总理曾提及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就是《钱氏家训》中核心的一句一一这。或许正是钱氏家族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众多巨匠的核心驱动力。
曾经跟随居里夫妇见证过核裂变的钱三强,一俟完成学业便迫不及待的重返中国。和他一样,钱伟长也有着很深的爱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这个戏剧性的专业选择。当然很难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所接受。因为钱伟长的物理成绩实在太差。但是,吴有训禁不住钱伟长的软磨硬泡,最后答应让他试读一年。
弃文从理是钱伟长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后人_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自此之后,他不但悟出了物理学的“门道”,而且实现了从偏科生向科学巨擘的跨越。1940年,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研究生的身影。到校第一天,钱伟长就惊奇的发现,他和导师辛吉都在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精诚合作,仅用了5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的论文,随即被寄到了世界导弹之父一一冯·卡门的手中,并发表在他六十岁的祝寿文集里。据说,爱因斯坦看过钱伟长的论文后,禁不住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此论文奠定了钱伟长美国科学界的权威。1941年,钱伟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随后有5年时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钱学森。世界导弹之父教授给他们的勉励是:勇于探索和创新。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从美国回到中国。内战期间,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当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其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钱伟长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周恩来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合称为“三钱”。在新中国科技与国防史上,“三钱”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与钱伟长,钱三强的顺利归来不同,钱学森的归国路十分坎坷。也异常传奇。
起初,钱学森离开美国的愿望并不强烈,甚至,据已故的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考证,1949年,钱学森还申请加入美国国籍。但是,当新中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冷战歇斯底里症”开始在美国蔓延,钱学森被牵扯在内,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这让钱学森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决定回国了。
但是,錢学森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回国决定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此后,美国对钱学森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先是移民局抄了1也的家,后来遭受了联邦调查局的软禁。蒋英曾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
1955年6月15日,在美国处于软禁中的钱学森,寄出一封给他的父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到祖国。这封信是钱学森摆脱联邦调查局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的。经过中国政府的有力交涉,钱学森重获自由。1955年9月23日,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归国的钱学森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他的归来,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中国政府也尽力为他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他的儿子钱永刚说:“聂荣臻元帅为我父亲搭建了一个尽可能大的工作平台,平时我父亲就在北京,关键试验的时候去—下基地。他去基地都是专机。聂帅想得很细,如果钱学森要去基地,他会要求基地负责人,‘钱什么时候到基地,北京会通知你。在钱到基地的时候,如果有比钱官儿大的,你要把他请走,如果请不动,你就说我让他走。他要保证钱学森有职有权,是基地的最高权威。一切掣肘钱学森工作的因素,都把它排除干净。”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赴苏联考察。钱学森从美国回国,也到苏联一同考察。一个留法,一个留美,都姓钱。当时的报道说“两人一见面,互相交流信息,更增加了发展科学事业的信心”,但是,二人不曾交流过“钱王后裔”这件事。为什么?“因为当时宗族、家族观念是封建残余。被铲掉了。”研究钱氏家谱的钱镇国说。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却又朝气蓬勃,归国的钱氏后人也摩拳擦掌,准备为国家建设大干一番。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钱钟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做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定稿工作。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由他出类拔萃的英译被介绍到西方。
1956年,钱伟长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1960年,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在甘肃酒泉初步建成。1962年底,核武器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初步建成。同时“两弹一星”的研制团队也最后敲定。总设计师是钱学森和钱三强。“三钱”成为中国国防科技研究的核心。
但政治风潮的突然变化却让钱氏后人措手不及。1957年,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成了“右派”。毛泽东一句“他是好教师”,保留了他的教授资格:还能讲课,还发工资,免于发配北大荒。但到了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终于被分配到首都特钢,成了一名炉前工。钱钟书夫妇也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他们的女婿则在文革中自杀了。一直坚守岗位的钱三强也没能幸免,就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的当天,他就受到了批判。
1969年6月13日,红卫兵搞了一个恶作剧,出了一组不算太难的四则运算题。让几个初中、高小毕业的青工与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茅以升等人一起测试。结果,这些精于钻研高精尖力学、核物理、文学、桥梁建造的专家由于久已不接触儿时的算术运算。成绩连青工都不如。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只有钱学森受到毛泽东的点名保护,才没有被直接冲击。但他同样感到了政治压力,因为多次看望“右派”钱伟长,他被认为政治立场不坚定,无法入党。后来,中央首长亲自过问此事,钱学森才顺利入了党。
动乱时代,“三钱”领导的“两弹一星”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干扰,荒唐之事时有发生。在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有的研制单位在仪器上刻了毛主席语录,有些零部件还镶嵌上了毛主席像章。无奈之下,钱学森只得求助于周恩来,这股风气才刹住车。
就是在这样的纷扰乱世中,“三钱”为首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三個月后,罗布泊的巨响让中国拥有了核武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外电纷纷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2010年7月,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他的离去令“三钱”彻底成为历史。
钱氏家族的关系在新时代却变得密切了。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去世,在他的遗体告别会上,共有8个省市35位钱氏代表出席。时代终究变了。“乱世藏金,盛世修谱”,无意中卷入家族史研究的钱镇国说,连当初写信好意规劝他莫搞联谊诸事的位居高层的家族成员,如今也热心于钱氏支谱、总谱的编纂。
不过,学者钱文忠提醒说:追溯家族史和追溯第一桶金有点像,都是回溯性的,很有可能失实一一钱钟书先生因此特别反对附庸式的家族梳理。
族人渐多,称呼出现问题,很可能年长者辈分反而小,如钱伟长得管钱其琛叫爷爷。为免叫错尴尬,钱镇国说,后来规定,一律称年长者为“兄”,然而长者多礼,亦回称年幼者为“兄”。所以钱家人聚在一起,言语间多半“兄”来“兄”往。
钱永健是“三钱”之后钱氏家族涌出的又一颗科技之星,其父钱学榘是钱学森的堂弟。2008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这事我们从网上看到了。”杭州钱鏐研究会的钱秋英说,大家都很高兴,这是钱家的大事。钱秋英准备把钱永健获奖的消息收集到《钱鏐研究》里去,“据我所知,钱永健一直在国外,没有来过杭州,以后有机会要请他回来,我们每年都有祭祖活动,欢迎他回来祭祖。”
江山代有人才出。钱氏家族后继有人。既是钱王后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骄傲。正如钱学森所学:“永健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国人,因而这次获奖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我们钱家人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