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初中生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总是跟随着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难以锻炼个人的学习能力。但是,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此,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由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数学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意识;有效策略
在教學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个人的独立意识,感觉总是需要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情况具体有课前不完成预习任务、缺乏个人的学习计划,甚至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发呆,完全不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这样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数学课堂,取得的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有限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快改革脚步,不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从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现代教育的“八字教学法”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要尝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将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浅谈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基础条件
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表现得更加轻松愉快,主动参与课堂。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而要真正与学生成为朋友,摆脱学生给予教师的刻板印象,这样将有利于从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由教师掌握主导权,而能够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再过度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能够为学生保留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新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知识,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且,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更加主动积极。
二、 科学化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基于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目标,教师要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能够用科学的策略组织课堂,让数学课堂散发魅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找到探索数学奥秘的钥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创造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能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比如组织讨论、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自然是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而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环境下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营造良好的学风,让学生畅所欲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设置四人小组,选出其中数学成绩较好的一名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有时在完成自身练习的前提下协助老师检查同组同学的完成情况,相互矫正。而有些问题指定由组员回答,避免让尖子生垄断了整个课堂。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有分层练习,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应不同。作为现代型的教师要冲破已有观念的束缚。也不要总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可以让学生站到第一线来,打破传统观念。例如,课前复习可让学生替代老师轮流上讲台进行,让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老师。又如:在单元复习课中,过去总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复习总结,然后强化训练,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改变旧的模式,做一些新的尝试。如:事先布置学生先列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包括以下几点问题:
1. 学习本章后你有何收获?有哪些主要的知识点?
2. 你觉得本章的知识点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3. 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过那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以上提纲,老师进行筛选,然后在课堂上选取有针对性的学生代表们上台,运用实物投影等手段带领大家复习,提出疑惑,然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才由老师归纳小结。
三、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如何设置情景,灵活,巧妙,有趣地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结合所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被提出的问题所吸引,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参与性,又把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相融合,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在兴趣的引导下完成高效学习。比如在函数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明在商场购物,第一家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第二家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那么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到底应该选择哪一家店才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的主动性纷纷被调动起来。
2. 强化学生个人的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法能够还原真实的知识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可以直接看到知识,有更真切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情境设置要与教学的知识保持一致,运用恰当的比喻与教学语言,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融入多元的教学素材,比如播放《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包含圆与直线的哪些位置关系呢?学生结合直观的画面画出示意图,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有着更直接的学习体验。
3. 突出教学的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时,可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见到过那些正多边形地砖的形状,为什么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都能铺满地面,而正五边形,正八边形不行呢?然后让同学们探求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最后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再进行巩固提高。这样使同学们感觉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积极性。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征与所解决的问题统一起来,教师要注意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调查与统计时,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提供以下几个选项:
A. 姚明;B. 乔丹;C. 奥尼尔;D. 其他。接着让学生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统计,进一步引出有关频数,频率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反应热烈。
四、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索的过程,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性的關键
现代教学观的着眼点不是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怎么样知道的?”如果学习者不能知道他是怎么样知道的,这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剖析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与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 引导学生科学建立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往往都是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进行记忆,不但效果有限,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此,教师要用科学的策略来引导学生科学建立数学概念,理解知识点的内涵与特点。通过这样的反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局限于皮毛,能够更加深入,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2.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定理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观察、分析提出猜想,再利用逻辑思维证明;而另一种是由相关理论推导出来的。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数学思维的浓缩,体现了深刻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相关定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再提出问题,按照个人的理解解决问题,从而深刻理解公式定理的内涵,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数学问题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探索线索。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按照以往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习题,而可以借助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这样一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充分思考,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教学研究,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彭仲.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7(30):254-255.
[2]陈黎仙.浅谈新常态下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教育观察,2016,04(15):50-51.
[3]刑怀勇.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研究——基于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J].新课程,2017(9):26.
作者简介:甄颖,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