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华 葛红漫
【摘要】通过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掌握,指导老年疾病的用药。
【关键词】老年人;生理;病理;用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1
人之生,皆由幼而壮,由壮变老,是一个渐变过程,也是必然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 八岁而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在详细观察生命过程的基础上,对此作了堪称精要的归纳。女子以七年为一个阶段,共分七个阶段;男子以八岁为一阶段,共分八个阶段,所以又称为“七七”、“八八”。无论男女,在第四阶段(女四七28岁,男四八32岁)之前,身体发育表现为生长、壮盛、坚强。而在进入第五阶段(女35岁、男40岁)以后,则陆续出现“发堕齿槁”、“面焦(憔)”等衰老现象,逐渐步入衰老期。
故人之一生在不同的生理时期有不同的生理特点。衰老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过程,其主要因素是肾所藏先天精气的自然盛衰,而其他脏腑,特别是化生水谷精气的脾胃盛衰也是衰老的重要因素[1]。
1 阴阳俱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核心要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其所说的“阴气自半”,就是这一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四十在男子是五八之年,女子则为五七之期;阴气指司掌人体生长发育的肾气肾精;“半”谓生长发育过程之半,五八是八八之数下半截的开始,已过其半,故云“自半”。此时肾精肾气开始衰退,则起居自衰。
2 脏腑功能减退
《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五脏盛衰为标准,阐述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完整的生命过程。而且可以看出,四十岁可以说是人体脏腑功能盛衰的一个转折点,从五十岁开始,臟气开始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出现衰减。
3 气血亏虚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因此生物的生、长、化、收、藏,都离不开气化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老壮不同气......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 进入老年期,脏腑功能的日渐低下而气血化生日趋减少。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病其固有的病理特点:阴阳失调,起病隐袭,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多脏受损为本,积滞、痰饮、瘀血为标[2]。《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到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阴阳渐失去平衡,出现衰老而多病。若阴阳一方虚损,常致另一方也发生相对的虚衰或偏亢,或阴虚或阴虚而阳亢;或阳虚或阳虚而阴盛,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等症。若外邪入侵、七情不遂、饮食劳倦等,常人尚无妨碍,而老年人病已潜伏于内,虽尚未知晓,其病已发。脏腑虚损是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尤以脾、肾最为多见。盖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精微亏乏,气血化源不足,则生命活动必然受到影响。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若肾阴亏虚,必致他脏阴液不足;肾阳衰退,他脏之阳气亦必不振。老年人虽以虚证多见,但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也可“因虚致实”而出现实证,如肺虚失宣、脾虚水湿内停而渐生痰饮,心气鼓动无力、肝失疏泄而致血脉瘀滞等亦较为多见。痰浊、瘀血常相互交结,气滞、血瘀常伴随而至,三者因果相联,从而导致老年人疾病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正虚邪恋等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
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其临床用药的特殊性。首先补勿过偏。老年病多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故治疗老年病时不免偏重于补益,但补虚要恰到好处,宁取循序渐进,不可峻补太过。组方要讲究法度,应当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守而不呆,流通畅达,从而达到补益疗疾之目的,以防闭门留寇,或误补益疾。其次,兼顾阴阳气血,顾护脾胃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老年人阴阳偏衰出现的虚证,以虚则补之为治则。《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对于“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以滋阴潜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对于“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以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之法。对于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采用阴阳双补的治法。同时又要顾护胃气。《灵枢·五味篇》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乃人的生命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人体健康与否及生命的存亡。老年人诸脏皆虚,脾胃尤虚,其居中焦,受他脏之累,亦受百药之毒。因而治疗时应重视胃气,顾护脾胃,胃气不伤则化源不竭。因此,临证用药宜清淡平和,不可攻伐太过。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内经讲义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9.
[2] 金 荣.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的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13, 21(10):6-7.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