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杰 陈贺佳 何松 王瑾
【摘要】矽肺是塵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发病机制较为复杂[1]。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存在关系,其中哮喘、肺炎和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也发现肠道菌群存在着重要的作用[2]。矽肺病作为肺部疾病的一种,伴有咳嗽和呼吸不畅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因此,研究肠道菌群中的关键菌和矽肺的关系,可以为了解砂肺病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矽肺;肠道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 材料与方法
1.1实 验材料与仪器
SS琼脂平板盖、血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五糖发酵管、载玻片、酒精灯、试管、接种环、镊子;HPOE-MED8050动式染尘机、恒温摇床、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1.2 实验方法
1.2.1 矽肺模型的建立
采用HPOE-MED8050动式染尘控制系统构建Wistar大鼠矽肺模型。在温度20℃~25℃、湿度70%~75%、柜内压力-50Pa~+50Pa、氧含量20%、SiO2流动速3.0~3.5ml/min,SiO2浓度2000mg/m3条件下染尘,每天染尘2h,共8w。
1.2.2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截取矽肺组和对照组小鼠粪便样品中段里部在SS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分区划线分离细菌,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h培养观察。
1.2.3 细菌生化实验
将平板上的细菌接种到液体营养肉汤中于37℃,180rmp恒温摇床中培养18-24h培养,取菌液做相关的生化实验。
1.2.4 药敏实验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3]。分别取菌均匀密布图在两只琼脂平板表面。在每一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分别放置头抱霉素、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罗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干燥药物滤纸圆片,各片间距要相当。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特性
SS琼脂中有的胆酸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构橼酸盐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此观察SS琼脂平板上形成有可能是沙门菌或志贺菌。有些细菌可以产生溶血素,溶解血琼脂平板上的红细胞会出现溶血环,观察血琼脂平板上出现β完全溶血环可能是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2.2 生化实验
分别取SS琼脂平板无色透明的菌落的和血琼脂平板和有溶血环的菌落随机挑选上10个菌落接种到、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取OD值0.6-0.8之间菌液做生化实验,进一步鉴定细菌,如表1。生化实验鉴定结果可以得出SS琼脂平板上的是沙门菌,而血8琼脂平板上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3 药敏实验
随机选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药敏实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氯霉素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的耐药是中介;对左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敏感度。而沙门菌对于罗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而氯霉素的耐药中介;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3 讨论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总称,对于人类机体是有益的。但在病理因下,紊乱的肠道菌和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黏膜,而且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也与细菌或毒素移位是有关系的[4]。我们所分离鉴定出来的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与肠炎有着密切。而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占成人肺炎的2~3%,沙门菌也能够引起局部的肺部感染。因此,矽肺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也与这两种细菌存在着关系。多因原发疾病是由长期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抗生素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耐药的菌株趁机繁殖[5]。因此药敏实验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想要具体探究肠道菌群以及其代谢物与矽肺的关系,我们下一步将进行16SrDNA测序梳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通讯作者:王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2016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nhfpc.gov.cn/jkj/s5899t/201712/c46227a95f054f5fa75a40c4db05bb37.shtml.
[2]于洪志,吴琦.肠道菌群与肺部疾病关系的研究紧张[J].天津医药,2017,25(18):1380-1382.
[3]谭瑶,赵清.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0:2290-2291.
[4]Suliburk J,Helmm K,Mooreet al.The gut in systemic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nlcand sepsis.Enzyme systems fightingnmhiple organ failure[J J Eur SurgRes,2008,40(02):184-189.
[5]Hooper LV,Littman DR,MacphersonAJ.Interactions betweenthe microbiota and theimmune system[J].Science,2012,336(6086):1268-1273.doi:10.1126/science.122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