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竞争。本文通过对当前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的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当前一些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视角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研究现状 研究方向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是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要形态,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重心。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国家自“十一五”规划起,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可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地区已经成为今天和今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发挥着全国和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流的汇聚与扩散功能。
城市群的相关概念首次提出距今只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一经提出便引起相关学者热议,很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本文对当前已有的关于城市群的研究进行梳理,并进行相关评述。
二、“城市群”概念的界定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的有关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都市区连绵化现象时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引发国际学术界持续的研究热情;199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局首次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仿效美国,日本也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根据功能的不同,先后出现商业圈、生活圈、通勤圈;将“城市群”这一概念引入国内的学者是周一星,他提出了都市连绵区概念,依据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指出中国沿海六大城镇密集地区有演化成为都市连绵区的趋势,并在都市区界定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都市连绵区的界定标准;1992年,姚士谋、方创琳和顾朝林等对中国城市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城市群的概念。
三、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以及各种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城市核心体系在一定区域集聚的城市化现象。姚士谋(1998)较为系统地指出,城市群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该群体的内聚力所产生的吸引集聚功能和辐射力所产生的扩散辐射功能。[1]总的来说,关于国内城市群的成因,学界的研究涉及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两大类型。
在内生机制方面,许学强、周春山(1994)从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论述了珠三角大都市区的形成,通过构建模型得出结论:企业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往往采取组织上和空间上都分离的生产方式,即向外扩散的趋向;另一种趋向是由于组织上、空间上的分离,外部交易活动增加,联系费用上升,因此,企业在空间一定范围内聚集。而珠三角大都市区正是企业选择第二种趋向的结果。[2]宁越敏、施倩(1998)在分析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时,认为聚集、扩散与协调机制是形成都市连绵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以其集聚经济优势和比较利益,促使区域内物质、能量、人口、资金的集聚,并通过乘数效应不断增强内聚力,而向外扩散的辐射力也随着内聚力的增强而增強,在这种集聚和扩散的共同作用下,中心城市规模得以扩大,其与周围城镇的联系得以加强,导致宏观城市区域向城市群阶段过渡,中心城市向都市区过渡。[3]
对外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作用机制。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深刻改变着世界城市体系格局,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袁瑞娟<1999>、[4]熊世伟<1999>[5]和邓元慧<2015>[6])。二是体制和政策机制。徐永健(2000)和刘荣增(2003)认为,在我国,体制和政策对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作用最明显的当属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等,这三大政策对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形成至关重要,并制约着非农化与城市化过程。[7,8]三是历史区位和地理环境机制。历史基础以及良好的地区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力量,也决定了城市群可能的扩展方式和格局,如薛东前(2000)对关中城市群的分析和闫小培(1997)对港穗澳都市连绵区的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城市群形成原因”的研究,侧重于从定性的角度出发阐述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因素,缺乏长期跟踪,内容空洞,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类因素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度等认识欠缺。这使得城市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反映在城市群规划实践中则表现为对城市群发展结果的无法预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环境、要素流动、信息共享与流程再造等新因素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逐步渗透,而现有研究对这些影响考虑不多,尤其是从产业体系的升级和重组、产业空间转移和跨国集团公司对城市群发展的深层作用的研究还较欠缺,使得对城市群作用机制的研究缺乏时效性。
四、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王青(2004)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群一方面可以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群的形成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各种资源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导致区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加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差距的扩大。[9]李东光(2011)和何添锦(2011)从产业群和城市群的叠加效应分析了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产业竞争力为表现形式的城市竞争力,因此,在制定城市群相关战略时,一定要将产业群纳入考虑范畴。[10]张学良(2013)在对中国主要城市群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正在从省城经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化,城市群经济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题,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者。[11]纪韶和饶旻(2013)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认为城市群区别于城市的特点,就是在集聚的过程中形成了分工与协作,形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群的协作程度越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越强。[12]同样,高静(2014)也以京津冀、长三角和朱三角为例,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城市群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3]
关于“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当前的学者也很少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且大多数文章都偏重于探讨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于在发展城市群的过程中,城市群的内部各城市之间应如何更好地相互协调和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研究并不多,比如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明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北京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发展为代价;同时,学者们更多注意到的是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群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外部经济效应,如加大全国区域间发展差异,造成区域之间资源配置失衡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城市群未来的研究方向
虽然城市群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战略,但是当前对其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可以继续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统一城市群的内涵。由前文可知,当前对城市群的内涵的界定和识别标准基本都基于人口、交通及一些经济因素,不仅理论研究不足,缺少定量分析,而且没有涵盖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的功能特征,将城市群与普通城市区别开来。所以,在接下来对城市群的研究中,应结合政策、数理方法和理论等进一步统一城市群的概念。
深入研究城市群的成因。当前对城市群成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对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类因素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度进行深入挖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这方面着手。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环境、要素流动与信息共享等新因素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逐步渗透,而现有的研究对这些影响考虑不多,尤其是从产业体系的升级和重组、产业空间转移和跨国集团公司对城市群发展的深层作用的研究还较欠缺,所以这些角度也值得考慮。
全面剖析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能力是否跟得上,行政体制和政策应朝什么方向发展等,都未有学者进行探讨;而且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过分强调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正面作用,对于负面影响提得比较少,但是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是相当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学者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关系研究得也比较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城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尽量减少中心城市的发展以牺牲周边城市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的情况出现,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杨晶(1994—),女,陕西商洛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陈爽,陈振光.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J].现代城市研究,1998(6):15-17.
[2]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3):3-6.
[3]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 (1):16-20.
[4] 袁瑞娟,宁越敏.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J].城市规划汇,1999(5):64-67.
[5] 熊世伟.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其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9(2):21-24.
[6] 邓元慧,欧国立,邢虎松.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45-50.
[7] 徐永健,许学强,门小培.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J].人文地理,2000,15(2):19-23.
[8] 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整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 王青.城市群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4.
[10] 李东光,郭凤城.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J].经济纵横,2011(8):40-
43.
[11]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J].学术月刊,2013(7):107-112.
[12] 纪韶饶旻.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3(6):39-46.
[13] 高静.城市群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