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TED理论的大学校园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

2018-09-12 02:20黄邓楷赖文波薛蕊
风景园林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空间

黄邓楷 赖文波 薛蕊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①发布,明确设定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将达到3 680万人的目标。该规划落实在地方,无疑意味着各类大学校园、大学城还将继续改建、扩建、新建。一方面,在大学校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下,师生对校园及周边城市环境有更强烈的体验需求,校园空间的开放性逐渐增强,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也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校园教学功能的正常运作,校园空间及资源高度集中。因此如何在校园开放性与内聚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校园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大学校园选址与规模、规划设计、空间形态设计、智能生态规划、健康服务[1]、绿地建设[2]等方面,有关校园安全的研究较为欠缺。随着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视,国外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校园空间安全,校园规划、环境设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重视。

1 既往研究

1.1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进展

人类行为与环境设计有着密切联系,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会影响犯罪。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空间权属明确”“街道眼”“街道的活动”是安全街道的必要特征[3]。1971年,杰弗里(C. Ray Jeffery)受到雅各布斯影响,首次提出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中文译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念,提倡通过改善空间环境,鼓励正当的行为活动,促进社会关系及社会互助,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标[4]。1972年,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理论,将防卫空间四要素归纳为:强化建筑领域感、确保自然监控、形成居住地意象、整顿周边环境[5]。蒂莫西·克洛(Timothy D. Crowe)认为CPTED是一种主动的方法,可以操纵物理环境,以减少犯罪活动及居民对犯罪的恐惧;他还专门就校园环境安全设计展开阐述,从校园安全控制、大学停车场、庭院与走廊、校园廊道利用、危险地带的安全行为等方面研究环境设计与校园安全的关系[6]。

1.2 校园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校园安全研究的发展较为成熟,韦尼克(Waynick)对师生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水平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照明不足、可视性不强的环境会引发师生不安全的感觉[7];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居住区、城市街道、绿地等城市空间的安全研究[8-10],相关校园安全研究甚少。曾敏玲等对珠海市4所高校的实际案发情况、学生个体的治安感知、犯罪恐惧及其相对应的案件类型、案发场所、案发时间等校园治安问题做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校园案件类型和空间环境对学生的犯罪恐惧感具有相似的影响,犯罪恐惧空间呈现昼夜差异,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提升安全感的普适性措施[11]。孙彦花对校园视频监控布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展开实证研究,在ArcGIS平台上分析高校校园监测设施布置的合理性、最佳校园巡逻路线选择、校园突发事件保安人员调配问题,为校园保安巡逻路线的确定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依据[12]。此外,戚本忠从空间安全的视角利用GIS管理、可视化等技术,分析香港大学校园犯罪情况的空间数据[13]。除了上述校园物理环境安全的研究,还有学者关注性别、年龄、相关经历、教育等个人特征对安全感与上述环境要素的关系的影响机制[14]。

1.3 开放空间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主要研究安全事件空间分布及评价分析。史蒂芬(Steven)用GPS设备收集大学校园一天中丢弃烟头的地理坐标作为吸烟事件的表征,并将地理数据上传到ArcGIS,绘制核密度热点地图进而分析吸烟事件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15]。玛莉·费尔南德斯(Mary Fernandez)通过分析学生安全感与校园户外环境特征的关系,发现被学生认为最不安全的地点是位于校园北部边缘的停车场及校园湖边区域,二者均为夜间照明欠佳,且没有形成“自然监控”(Natural Surveillance)的地点[16];定性和定量分析都被用于安全评价研究,如开放式访谈、基于地点的问卷调查(视觉偏好调查、参与者摄影、softGIS和Maptionnaire等)、空间句法分析和ArcGIS技术分析等。努巴尼(Nubani)等使用空间句法和Spatialist来分析街道的可达性和可视性,以便检验非法入室(breaking and entering)、盗窃(larceny)、车辆偷盗(vehicle theft)和抢劫 (robbery)4种类型的犯罪行为的地理模式[17]。然而,从主体(安全感知)和客体(空间因素)的角度来看,校园安全与环境空间特征的关系尚不清晰,因此对这些关联的相关理论解释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既往校园安全研究尚未将空间安全评价跟特定地点及其环境特征相结合,且与环境犯罪学相关理论结合不紧密。因此本文作者拟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校园环境安全评价较低的地点,在CPTED理论框架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校园环境要素与安全评价的关系,以此为校园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

2 研究设计

2.1 对象选取

笔者选取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以下简称“华工”)为研究对象。华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占地约183万m2。校园被五山路、东莞庄路分割成3部分。校园内外有西秀村、东秀村、南秀村、天一新村、五山花园等住

宅小区,东面毗邻华南农业大学,且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交流密切。华工校园与周边各类城市空间的结合方式多样,且联系较为紧密,因此适合作为校园环境安全的研究对象。

2.2 数据获取

笔者选取华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59份网络问卷及40份现场问卷,剔除乱答题(选项全选或部分连续选择同一答案)、答题不全、答题时间过短等的问卷,共193份有效问卷。为了保证被调查者活动区域覆盖华工校园全范围。调查问卷在校学生会的协助下,通过网络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其中男女数量分别为77(40%)和116(60%);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数量分别为15(8%)、79(40%)和99(52%)。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是大学校园空间的使用主体,因此本文作者主要研究学生视角的校园环境安全评价。

2.3 研究方法

笔者拟在文献查阅、梳理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问卷具体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及初步访谈,在校园全范围内选取50个易被学生认为不安全的地点,在问卷调查中让学生勾选出不安全的地点,以此绘制学生视角的校园不安全地点认知地图,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及重要性排序描述CPTED理论六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校园安全评价较低的地点及其环境特征进行调研,通过各要素深入讨论空间形态对校园环境安全评价的影响机制,提炼校园环境安全评价要素,以此为大学校园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以期完善校园空间形态与学生感知、心理需求的关系研究,为加强校园环境安全、提升师生安全感提供有益启示。

2.4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学生对校园环境安全的整体评价水平,被调查者根据认同“基于CPTED六要素的环境描述与校园实际情况相符”程度的不同,对所有描述分别勾选“同意”“较同意”“中立”“较不同意”“不同意”,将上述5个程度赋值为“5、4、3、2、1”。数字越大,说明描述与校园实际情况越相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校园空间环境特征与环境安全评价的关系。笔者以被调查者对基于CPTED六要素的环境描述与校园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为解释变量,具体如下。

1)自然监控。

一般情况下,通过对区域内的环境设计,可以使土地或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获得较佳的监控视野,方便监视区域内的活动,有利于加强街道、社区的监控,有效预防犯罪[6]。笔者以“树木未经修剪,环境存在视觉死角”“路灯数量少”“路灯亮度不足”“寒暑假在校师生少”“校园内偏僻的小路数量多”“道路转角缺少拐角镜(凸面镜)”“院楼或宿舍位置偏僻”“校园离社区警务室远”“夜晚缺少保安巡逻”“校园监控系统不完善,摄像头数量少”②10方面的认可程度构建评价环境自然监控的李克特量表。上述10个描述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5,说明信度水平非常好(表1)。

鼻窦及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少见病,发病年龄40岁左右,临床过程多为良性,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上颌窦多见,多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单侧生长,具有侵袭性,有骨质吸收破坏,可以骨质增生与骨质破坏并存,少有鼻中隔受侵、 淋巴结及远隔转移。术后易复发。

2)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指通过对特定人员进出空间的控制,以增加犯罪者接近目标的难度[6]。以“校园入口过多,监管薄弱”“校园入口环境杂乱,秩序差”“院楼、教学楼入口没有审核校外人员的身份”“校园路网过于密集混乱”“道路指示牌数量少,指引不清晰”5方面的认可程度构建评价访问控制的李克特量表。上述5个描述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1,说明信度水平非常好(表1)。

3)领域感。

领域感主要指空间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权归属,空间领域感越强,环境遭到破坏的风险就会降低,所有权人、使用者、管理者越有可能及时对这些破坏或犯罪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发生犯罪行为的概率就会降低[6]。以“校园内缺少具有警示作用的指示牌或横幅”“汽车占用公共空间停放”“教学建筑前广场面积过大,所属关系不明确”“校园建筑的名称不明显,所有权归属不明确”“院楼私密性低,对外开放和共享”“人行道铺设显得杂乱无章”6方面的认可程度构建评价领域感的李克特量表。上述6个描述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6,说明信度水平非常好(表1)。

4)目标强化。

目标强化,是指加固门窗、建设围墙、布置铁丝网、加装防护栏等加强安全防盗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6]。以“校园人员密集场所缺少安全宣传栏”“缺少校园围墙,或围墙不高”“宿舍缺少防护栏、防盗网等设施”3方面的认可程度构建评价目标强化的李克特量表。上述3个描述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24,说明具有相当的信度(表1)。

5)景象维护。

6)活动支持。

活动支持,是指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促进人的活动,即通过人为地增加人员活动来对潜在的犯罪行为形成自然监视,以此预防犯罪的发生[6]。以“空地较多,无人使用”“院楼庭院缺少休闲设施,学生难以停留”“生活区内缺少乒乓球、羽毛球场等活动场所”“运动场、球场等设施距离远”“校园超市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5方面的认可程度构建评价活动支持的李克特量表。上述5个描述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3,说明具有相当的信度(表1)。

表1 CPTED理论六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Tab. 1 Cronbach α coefficient of six elements of CPTED Theory

1 学生对校园环境安全评价情况Assessment of campus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students

2 听闻或经历过的犯罪类型分析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crimes that heard or experienced

3 调研结果

3.1 校园环境安全评价及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排列

校园环境安全是衡量校园规划设计是否满足师生基本需求的重要指标。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对校园整体环境安全评价及基于CPTED的环境要素评价,拟确定校园安全评价影响要素。在被问及“您认为您所在的校园环境在安全方面做得如何?”时,仅16%的学生认为校园“差,安全隐患很多”或“稍差,偶有安全隐患”,而认为校园环境“较好,几乎没有安全隐患”或“好,完全没有安全隐患”的学生有51%(图1),说明学生对校园环境整体的安全评价较高,而在被问及“请问您所在校园发生过以下哪些类型的安全事故”时,却有高达61%的同学经历或听闻过偷窃事件(图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校园安全的重视度较低。

通过学生对校园整体环境评价与各项主观评价要素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在99%的置信水平下,访问控制和自然监控、访问控制和领域感、景象维护和领域感呈现强相关,除此之外,自然监控、访问控制、领域感、目标强化、景象维护两两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相关(表2)。CPTED六要素之间大多呈现强相关、中等相关,这说明CPTED六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区域内的使用者管理者的领域感越强,越有可能对空间环境景象进行维护、对出入的陌生人进行监控,使用者在场地停留的概率越大,其活动越能得到支持,越有可能形成自然监控,从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重要性排序问题:“您认为CPTED六要素影响安全感的重要性程度排序是怎样的?”,并将排序结果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分别以“6、5、4、3、2、1”赋值。根据“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总调查人数”了解CPTED六要素对于学生的校园安全评价的影响程度,发现其重要程度排列为安全强化(4.53)、访问控制(4.41)、自然监控(4.39)、领域感(4.02)、环境维护(3.36)、活动支持(2.19),说明基于安全强化、访问控制、自然监控、领域感等对犯罪活动有直接影响的环境特征是在校园环境安全评价中学生认为较重要的因素,而学生认为环境维护与活动支持这两项对校园环境安全评价的影响较弱(表3)。

表2 CPTED各项主观评价要素相关性分析Tab.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ubjecture evaluation elements

表3 CPTED各项要素重要性程度均值分析Tab. 3 Analysis of mean value of CPTED elements

3 华工校园内学生不安全地点认知地图The distribution of unsafe locations for students in SCUT campus

3.2 校园安全评价较低的地点主要分布规律

调查发现,校园边际空间区域安全评价较低。校园作为一个微型社区,与周边地域空间联系紧密,然而校园周边地域空间种类多样、性质复杂,原有的环境设计无法真实反映其与周边地域空间的关系,且缺乏对环境安全的考量。被问及“请在下列50个选项中选出您觉得最不安全的地点”时,超过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东莞庄西门(55.9%)、石牌坊(38.46%)、北门周边(34.87%)、百步梯(30.26%)、南侧门片区(21.03%)、西秀村片区(21.03%)、小东门片区(20.51%)不安全(图3)。为了调查校园安全评价较低地点的分布规律,笔者根据学生选取的不安全地点进行画圈,即颜色叠加程度越高的地方,学生的安全感知程度越低,对该场地的安全评价越低。由不安全地点认知地图可知,安全评价较低的6个地点(百步梯除外)都处于校园边际空间区域。边际空间一般是指位于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归属、不同景观的地域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且由于边际空间具有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因素,无论在治安防控,还是在环境设计方面都存在空间盲区。边际空间盲区的社会内聚力不强,空间控制能力弱,公共防控系统漏洞多,因此校园边际空间成为安全防控的薄弱地带[18]。如受访者A和受访者B所说,“七号楼那边的密封箱晚上去取快递有点恐怖,没人,很暗”“北区的路有点暗”和“隧道上面两边的路,南门到五山广场那段,没人管”。鉴于此,对校园边际空间安全的研究迫在眉睫,亟需针对特定边际空间环境特征与校园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

3.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校园与不同类型城市空间融合程度的差异,导致校园边际空间类型多样(图4),如校园与自宅片区(热点1)、校园与城市快速路(热点2)、校园与交通站点(热点3、4)等,因此亟需针对不同过渡地带的空间功能和性质对其环境设计进行分析。

3.3.1 校园与自宅片区

热点1是校园环境安全评价最低的地点(55.9%),东莞庄西门是周边居民的自宅聚合地;经笔者调研发现:1)校门通道两侧建(构)筑物乱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占道经营、户外灯箱广告占道摆放等破坏公共秩序现象(图5),影响校园生态建设,且环境脏乱,无人维护缺少管理,是校园边际空间不安全因素滋生的摇篮;2)校园通道过窄、两侧建筑窗户数量较少、且有效开窗面积小,无法形成有效的自然监控。此外,夜间路灯数量不足,公共照明效果较差,过于依赖稀疏的小店铺及广告牌、广告箱的辅助照明,一定程度上降低师生穿越该空间的安全感;3)出入校园的人员缺少控制管理,身份没有得到核实,增加罪犯接近师生来实施犯罪的机会。

3.3.2 校园与城市快速路

被调查者中有38.46%的学生认为热点2不安全,石牌坊位于广园快速路与五山路的交叉口,与华工南侧门相邻,处于校园边际空间,该地主要为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经调研发现:1)石牌坊靠近城市快速路,空间属性不明,造成场地领域感不强,因此场地长期缺少维护;2)夜晚道路两侧虽然设置路灯,但是由于树木遮挡,照明效率较低,影响夜间步行,更别提对环境安全感造成的影响;3)道路两侧灰空间利用不足,缺乏座椅的设置(图6),无法激发师生逗留的兴趣,缺少相关活动支持及“街道眼”,容易诱导犯罪的发生。

3.3.3 校园与交通站点

被调查者中有34.87%的学生认为热点3不安全,北门周边区域位于华工校园与天河客运站之间的过渡地带。经调研发现:1)沿街两侧日用品商铺较少,场地内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交活动,且自然监控缺失,空间领域感较低;2)人行道地面铺装损坏严重,无人维护,根据“破窗理论”,该场地容易滋生犯罪。有20.51%的学生认为热点4不安全,小东门片区位于校园与五山地铁站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校园边际空间。经调研发现:校园道路被自行车停放,占用校园公共空间,且校园围墙长期被贴满牛皮廯,无人维护清理,降低空间领域感。

4 校园边际空间Campus marginal space

3.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除了上述边际空间安全评价较低,百步梯(31%)也被学生选为容易产生不安全感的地点。经调研发现:1)百步梯位于连接两侧高差达17m的坡地上,虽然场地夜间照明效果良好,但其楼梯位置及其起步进深较大,无法形成良好的监视效果,其夜间环境安全可视性无法得到保证;2)由于场地本身为狭长型,极大地降低犯罪者的逃逸风险;东湖环湖道(18%)的安全评价也较低,受访者C说“东区宿舍到27号楼(路段的)湖岸(靠近施工楼侧)小路,路面铺装碎块多,且多松动,晚上灯光昏黄,给人以阴森感,夜晚小道旁垃圾桶偶有异动,晚归时能吓死人”。调研发现:1)由于湖岸北侧为施工路段,场地北面建立起一道围墙,缺少景观修饰,再加上场地的小叶榕枝繁叶茂、缺少修剪,环境的可视性较弱;2)正如受访者C所说,场地铺装存在松动的情况,环境缺少维护管理,领域感的缺失容易给人造成不安全感。

4 讨论与小结

4.1 校园环境安全评价要素

通过以上对校园空间的现场勘察及学生访谈,在CPTED框架下分析边际空间环境特征,结合既往研究,由自然监控、访问控制、领域感、环境维护、目标强化、活动支持6方面提炼出环境设计、照明设施、道路布局、物理屏障、警卫系统、景观设施、场地铺装、植被修剪、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宿舍防盗、休闲设施、座椅数量13个校园安全评价要素[19],后续研究可依据CPTED六要素的重要性排列顺序,对不同CPTED要素影响下的评价要素进行赋值并得到其权重,以此为校园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图7)。

然而,作为环境安全的探索性研究,只是基于主体安全感的校园安全研究的第一步,在后续研究中亟需针对特定地点的空间特征进行细化的调研,进而为校园安全设计提供更直接的参考意见。此外,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仅基于学生视角对环境安全进行评价,为了相关评价要素的选取更科学合理,后续研究需要对样本类型进行拓展,应从高校教师、管理者、居住者等不同群体视角对校园环境安全评价进行探讨。

4.2 CPTED指导下校园环境安全设计优化建议

通过实验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校园边际空间的安全评价较低,这一结论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16]。受“邻里单元”、新都市主义中的TND③和TOD模型等城市设计理论的影响,大学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希望重现高密度的步行城市区域和多样化的街道生活,使其成为联系大学与社区的中介[20]。校园边际空间是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周边社区居民进出校园的必经场所。毫无疑问,综合考虑师生安全的校园边际空间规划设计是校园安全的基本保障。然而校园边际空间安全是校园安全研究及管理容易疏忽的问题,校园边际空间由于处于校园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地带容易滋生犯罪。环境设计能够通过对物理空间环境进行优化,从而改变人的心理、情感安全。

基于CPTED理论六要素对校园环境设计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校园边际空间缺少活动支持,没有形成一定的领属感,空间属性不明又致使环境缺乏维护,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从改善场地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加强灰空间利用、维护场地清洁、吸引师生停留,从而形成自然监控并提高师生的领域感,预防犯罪的发生;2)重视边际空间夜间照明,提高安全评价较低地点的照明强度,定期对影响照明的植物进行修剪,提高夜间环境可视性,为师生夜间出行提供良好照明条件;3)整顿校园“堕落街”,对街道两侧商铺进行管理,维持街道整洁,维护公共环境秩序;对人行道铺装进行维护,为师生在场地上停留交往提供可能;4)对于“看似安全”的校园内部区域,应该加强其夜间照明,提高环境可视性,加强对场地的监控力度。这一结论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即学生对夜间校园环境安全评价较低的地点往往缺少活动支持、光线较差[11]。

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型社区,又在城市中扮演着“社区图书馆”“城市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正是大学校园高度开放的特征,致使校园安全管理困难,因此从空间角度入手,基于CPTED理论的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为解决校园安全管理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希望通过学生视角下环境安全评价要素的确定,为后续校园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补充完善校园环境安全研究,以期为相关校园规划及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5 东莞庄西门商业设施占用通道情况Occupied passage by commercial facilities in Dongguan zhuang West Gate

6 场地内缺少活动设施及座椅Look of facilities and seats in the venue

7 校园空间环境安全评价要素Elements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注释:

① 引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具体详见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②基于CPTED六要素的环境特征描述参考《National evaluation of crime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parks Using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understand decisions of park directors and professors》中调查问卷的描述;具体详见http://etd.fcla.edu/UF/UFE0042726/mccormick_j.pdf。③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即“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④ 图1~3,7为作者自绘;图4~6为作者自摄。

⑤ 表1~3为作者根据SPSS分析结果自绘。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空间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