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安全感的大学校园景观研究及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2018-09-12 02:20李良罗寒跃姜斌
风景园林 2018年7期
关键词:犯罪景观校园

李良 罗寒跃 姜斌

大学校园安全问题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均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一旦生理需求满足后,人们便会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安全感这一心理感受会长期影响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健康:1)心理影响,有研究认为被害恐惧会造成情绪的焦虑、疏离感[1]。2)行为改变,被害恐惧往往会影响人际之间的疏离、限制活动范围,导致人们改变行为与生活习惯。缺乏安全感会对环境失去可预期感和可控感,并刺激和鼓励犯罪行为的发生[2]。因此,师生在校园景观中的安全感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景观规划设计可能对解决这一问题做出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1 安全感与环境的关系、概念及意义

1.1 安全感与环境

根据环境应激理论,人通过对环境刺激的认识形成对空间环境的控制感、预见性的判断,继而将环境评价为具有威胁还是安全的[3]。从规划设计层面干预人们的安全感,可以通过对空间环境要素的组织安排,增强空间场所的可识别性、领域感、控制感和认同归属感来实现。应当意识到,安全感来自于人们对于所有可能威胁自身安全的因素的总体认知,这不仅要求空间环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常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更要求空间环境能使人们免受暴力及犯罪的侵害[4](图1)。

1.2 安全感概念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摆脱恐惧和焦虑,从而获得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5]。中国有研究指出安全感是对身体或心理潜在危险或风险的预测,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6]。

国外关于公众安全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犯罪恐惧感(fear of crime)。在研究邻里环境对安全的影响中发现了“安全感”(perceived safety or sense of safety)一词,并认为虽然犯罪恐惧感和安全感是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在重要的理论和经验上具有共同点[7]。另有研究认为犯罪恐惧感是安全感的特殊情况,也提出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是相关的[8]。这些初步的联系探索了安全感可能的含义。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大学校园的环境及功能特点,本文中的校园安全感是指:师生在进行校园户外活动时,能感觉身心不受伤害,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活动而不感知到危险或威胁的心理状态,使师生能对自己所处的校园景观具有可控感、确定感。

1 安全感与环境Sense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 安全景观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safety landscape

1.3 安全景观的意义

校园景观安全感影响了是否有人愿意去使用校园景观,有安全感的景观设计是亲切、温暖和舒适的,使师生能轻易融入校园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对环境的恐惧则会导致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疏离、冷漠和不认同。安全感有时和实际的危险状况不符,但这种感觉会影响场地的使用以及人的日常行为活动,而这些场地功能和日常行为的改变又会反作用于场地的实际安全和感知安全。

另一方面,根据犯罪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地点的选择不是随意和非理性的,而是根据现有环境信息和罪犯的内部成本效益计算来控制是否实施犯罪[9]。如一个场所可使普通使用者获得高安全感,则此场所通常会让犯罪分子感到高犯罪风险而抑制自身的犯罪企图(图2)。

2 安全景观的相关研究

2.1 安全景观的相关理论

安全感的相关理论主要从2方面进行研究:1)使用者如何互动、使用和感知他们的环境。从使用者心理出发,改善校园环境特征增加安全感。2)预防犯罪保证安全的校园物质环境(表1)[10-18]。

2.2 安全景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景观与安全感关系的研究大多围绕空间设计和景观要素进行。有研究从设施布置、植物配置、空间设计和安全保障4个方面提出公园休憩空间安全感的设计要求[19]。另有研究指出植物景观和照明景观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心理安全的关键要素[20]。有研究将影响被害恐惧感的环境因子分为实质环境和非实质环境:实质环境包括空间特质(视野可及、隐藏空间、逃逸路线)和环境维护(设施维护、环境整洁);非实质环境包括安全管理和其他使用者[21]。另有研究认为,在空间环境层面,影响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是私密度、控制度、可识别性和环境质量[4]。

西方学者对校园安全感的研究主要从减少犯罪恐惧感的角度出发。有研究认为女性的安全感低于男性,应重视性别差异,保证安全感能满足女性的需求而不是男性的平均需求[22]。另有研究认为室外环境的清晰布局设计可以缓解女大学生的恐惧,因为清晰的设计不会让人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困惑和不确定[23]。有研究认为学生感觉最安全的时候,是具有宽阔的前景视野、逃逸路线和低躲藏的地方[24]。另有研究得出照明和电子监控这2个要素对大学校园环境安全感有较大影响[25]。有研究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得出4个促进校园环境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自然监视、持续的使用者、清晰的设计、较好的视线和降低犯罪者隐藏以及逃逸路线的结合[26]。

综合分析总结以上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将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分为:区位因素、空间因素、社会因素、安全管理和性别因素(表2)。

3 提升安全感的校园景观规划及设计策略

通过组织梳理以上关于安全感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安全感的因素,从校园区位规划、空间规划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及针对女性安全感的规划设计4个主要的方面探讨提升大学校园安全感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校园区位规划

2008年至今,大学城的“孤岛化”和监管缺失一直备受诟病。如被称为“鬼城”的昆明呈贡大学城、远离城区的贵州花溪大学城以及四面环水形成一座孤岛的广州大学城等。目前部分大学城存在只有“大学”而没有“城”,即占地广袤但功能单一的问题。区位孤立、功能单一、人气缺乏是我国近年来建成的多个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典型特征[27]。即使是在学期间也会有大量区域无人气(缺乏自然监督),在夜晚或假期成为死城。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认为如果基地位置选在与其他大楼、街道相隔绝的地点,冷清且缺乏自然监视,这个环境的安全感就会降低[28]。因此在大学城规划选址时,应避免形成孤岛,增加商业、居住等用地类型,使大学城在不同时间段都有使用人群,形成良好的自然监视。

表1 安全景观的相关理论Tab. 1 Relevant theories of safety landscape

3.2 空间规划与设计

1)空间的功能性。

表面整洁、优美但使用人群匮乏或单一的大学新校区、大学城中,暗含着不少可能诱发安全问题的因素。应当意识到过于强调审美需求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是不够的,还应当以日常活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功能规划构建积极、多样、多时段的日常活动,避免零碎、隐蔽或缺乏意义的空间。保证人群活动,创造良好的监护形成安全感。

2)空间的领域性。

领域性是人在感知与利用空间时,表现出的具有生物性基础的本能。在空间设计时,应通过植物、地形、水体、小品等景观要素对空间进行限定,形成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各个景观领域的清晰边界,但又需各个领域形成连续、流畅的空间和视觉联接,形成较强的相互监督和保护[29]。

3)空间的可识别性。

在视觉层面,选用一些独特的景观要素,如颜色、形态、尺度较为独特的标志物,提升环境的可识别性。在空间层面,清晰的空间布局,可帮助我们理解并认识环境,形成较为简洁、清晰的空间层次和轴线关系[30]。

4)空间环境质量。

景观质量主要是指公共设施(如休憩设施、标识性设施、照明设施)和环境维护(对植物景观的管理)以及空间环境是否设计优美、有吸引力等方面。

3.3 植物景观设计:不宜过分强调生态效应而忽视安全隐患

当前校园景观营造存在过分强调景观生态的问题,常以实现多种生境、提高生态多样性为主要目标,而相对忽视景观对校园安全的重要影响,不考虑杂草、灌木、乔木对视线的阻挡。街道眼理论指出,阻碍视线会导致非正式监督和证人的缺失,这就形成了理想的观察潜伏、实施犯罪、隐藏和销毁犯罪痕迹及物证的理想场所。除此,大型的生态廊道为逃逸提供便利。因此在尊重生态品质的同时,需要提高空间的可视性、可行动性和应急车辆的可达性,在敏感区域、路线和地点控制植物的种植密度,并减少犯罪潜伏和逃逸场所及线路。

表2 影响安全感的因素Tab. 2 Factors affecting sense of safety

3.4 针对女性低安全感的规划设计:强调功能混合和自然监控

大量研究发现,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更容易成为暴力犯罪的目标,而对女性的性犯罪是大学最为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性犯罪是女性安全感低和对犯罪恐惧的核心原因[31]。已知大学校园内有众多潜在受害者(年轻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女性),因此大学校园易成为性犯罪的发生地。犯罪行为的发生(即犯罪机会)依赖于罪犯的日常活动模式和意识,例如所在居所、工作地或日常娱乐区等[32]。因此如果大学毗邻人员复杂,单身外来人员众多的城市空间(如城中村、建筑工地等),则性犯罪的发生率可能较大。

具体设计措施有:1)关注女生宿舍和生活区的景观设计。女生宿舍生活区应选择清晰的空间布局(如规则式)。植物设计避免过于茂密形成盲点,进出宿舍的主要路径都要实现地面及楼宇到地面的视线通畅,使学生和宿管能对宿舍形成良好的自然监视。2)关注女生日常活动路线的规划设计。保证学生从学校出入口、教学楼、图书馆或操场回宿舍的必经道路在白天和夜晚的可见性。同时调整路径沿线的功能,提升白天和夜晚的空间活跃度,尽量让这些功能体与和路径结合或毗邻,以及在活动人群少的路段设置24小时报警设施。3)对学生情侣约会的路线和地点的规划设计。学生情侣通常会选择相对私密的空间和路线或是在人多的环境中有相对独立的小空间。针对此类活动,设计应利用低灌木、少量乔木、和小品隔离出若干小空间,保证视线联系和声音传播的顺畅,既保证足够的私密性,又不处于相对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对于距离人群主要活动区域较远的约会路线和地点,应设立较完善的实时监控和24小时报警点。

3.5 重视与其他犯罪预防系统的结合

如何避免感觉安全(高安全感)但实际上不安全的环境?我们应承认景观规划设计的局限性,因此必须与合理的警务、监控系统相结合。主要包括:1)人为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警务室、巡逻车、保安巡逻等提升学生的安全感。2)技术管理。主要采取电子监控系统,将摄像头及报警装置安装于学校的出入口,学生从图书馆、教室到寝室的道路,宿舍楼出入口,以及相对私密、隐蔽的角落等关键位置,加大安全防范力度。

4 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在提升安全感以及促进健康与福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33]。景观不仅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应该满足包括安全感在内的其他心理健康需求。我们认为校园安全感研究有以下关键问题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关注。

校园安全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城市背景,应当认识到校园所在城市对校园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校园要尊重城市格局和功能。针对大学校园安全建设,功能应大于形式,校园是承载教学功能的空间场所,其功能定位、流线组织等均应体现合理、便利、舒适的使用需求[34]。功能的合理更能有效实现安全感,功能保证合理性后再谈校园空间和景观的优化。承认景观规划设计的局限性,摒弃物质空间主导的陈旧思想,管理及信息技术应该和空间规划设计更紧密结合,空间智能化和网络化是必然趋势。在国内,从环境视角分析安全感的研究较为缺乏,在研究和实践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缺乏对人(包括受害者和施害者)心理、行为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应该开展与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的多学科合作。

注释:

① 图1、2由罗寒跃绘制,其中图1改绘自参考文献[30]中的“犯罪防御性环境与安全感的关系”。

② 表1、2由罗寒跃绘制。

猜你喜欢
犯罪景观校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