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星华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队,安徽 淮北 235000)
激发极化法物探是一种以地下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前提,通过研究人工建立的激电场的分布规律,基于观测断电后二次场电压(△U2)来研究地下各岩、矿石的极化性质的找矿方法。
区内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部高、中部低,海拔3240—3622米,相对高差约400米。地形切割较大,基岩裸露。工作区周边矿产资源丰富,以铁锰矿产及铜多金属为主(图1)。
图1 天山中段成矿分区图
矿区位于巴伦台复背斜的中西部,总体呈北西转向北东倾的向斜构造,查区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划分为:元古界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志留系阿和布拉克组第三、四亚组(Sahc-d)。第四系冰水沉积、洪积、冲积层在区内有零星出露。区内分布有华力西晚期第二次侵入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
矿区内1:10000激电中梯扫面3.00km2,激电测深剖面3条26个点。激电中梯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矿区中部高极化低电阻率的明显异常,异常总体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横贯矿区,由西向东有变宽的趋势,北部视电阻率极高。并且在异常区域内有2个局部异常①和②。
本次工作任务是先开展1:1万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勘查工作,在所圈定的有利成矿远景区进一步开展少量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
本次布置南北向测网(网度为100×20m),方位角0°,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红布条写好点线号在测地做好标志。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
《固体矿查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本次选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测量(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投入的设备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10KW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一台套,该设备的主要优点是可发射较大功率的电流增大一次场信号,抗干扰能力强,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前首先在工作区内进行了激电试验,通过试验,最终采用;AB=1600m、MN=40m,供电时间4s,采样宽度40ms,断电延时200ms进行工作。激电测深工作通过实验选择MAXAB/2等于1000米,MN=1/5AB进行工作。
激电中梯扫面质检结果:质检物理点占总物理点的7.92%,激电测深质检结果:质检物理点占总物理点的7.40%。各项质检结果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测区的激电中梯异样特征主要表现为测区中部高极化低电阻率的明显异常,测区北部视电阻率极高。并且在异常区域内有2个局部异常。
(1):位于测区的西南端,东南走向的带状异常,西部异常值较高较高,往东延伸其异常幅值降低及异常带宽减小,与前期地质填图里南部Ⅰ号破碎蚀变带异常基本吻合,破碎带所属矿化奥陶系可可乃可群第二亚群:火山-沉积岩,含火山成因硫化物,异常很可能由破碎带中的硫化物矿化体引起,通过在①异常带上结合激电测深异常(图2),发现异常中心与平面异常完全吻合,深度处于地层浅部,找矿前景比较乐观。
(2):位于测区的中部区域,该区中部的视电阻率反映较低;结地质、化探结果,呈现低阻、高极化。由于本区的地形地势非常复杂,且因为测区北部奥陶系可可乃可群第一亚群: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地层的地电条件电阻率极高,使得中部测量区域的一次场电压很小(<5mv),野外极化率数据个别不太稳定,偶有突跳点数据出现,进行多次测量,及人工线性插值后,异常的大体区域得到控制,但异常形态不好判断。通过地质资料和之前化探异常的圈定向对比(图2),基本上能对应上,推断异常主要由Ⅲ、Ⅳ褐铁矿化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片岩带中的褐铁矿化引起,总体受奥陶系可可乃可群第二亚群:火山-沉积岩,含火山成因硫化物地层控制。
经过艰苦认真的努力,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顺利完成工作,总结出以下结论与认识;
(1)我们为本区圈定的激电异常2处(①与②),依据异常特征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2处异常所处地质背景相同,说明激发极化法在本地区找矿有很重要的意义。
(2)大致了解普查区的矿(化)体地质特征。基本验证了矿区内发现的两条铜、金破碎蚀变带Ⅰ、Ⅱ和两条褐铁矿化带Ⅲ、Ⅳ。分别是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铜金矿床和含铜黄铁矿型(可可乃克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3)在本次激电测深工作中发现,由于XT-20-南、XT-20-北测深剖面的地形起伏太大,且由于地电条件南北两端电阻率极高,受地形影响,当AB/2增大到750米时,极化率很不稳定,数据基本不可靠,在室内工作中,其数据仅供参考。
(4)本地区野外工作中,对于接地条件的选择优先问题,首先应该考虑供电电极与地面的接触面的大小以及接触松紧程度,比如:实的粘土地接地电阻会远远小于沙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