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前列地尔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18-09-12 07:42:26查贤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

查贤强

(宁阳县人民医院,山东 泰安 2714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基本生活。临床中常使用西药治疗该病,其中氯吡格雷是常见药,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总体疗效一般[1]。前列地尔作为机体中的活性物质,能够显著阻断血小板的聚集进程,主要用于血栓和缺血等疾病治疗中。本文旨在分析氯吡格雷+前列地尔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6.21±1.20)岁;其从发病-就医时间为5~45 h,平均(8.55±1.24)h;合并症中,高血糖11例,高血脂12例,高血压17例。B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7.05±1.37)岁;其从发病-就医时间为7~48 h,平均(9.57±1.38)h;合并症中,高血糖13例,高血脂11例,高血压16例。对比以上数据,不存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表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n(%)]

表2 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表2 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 40 28.55±5.41 6.44±2.05 24.171 0.000 B组 40 28.24±5.73 10.61±3.21 29.275 0.000 t-0.249 6.924 - -P-0.804 0.000 - -

表3 对比不良反应情况[n(%)]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等针对性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氯吡格雷+前列地尔治疗,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5)治疗方法为:每次剂量为75 mg,每日1次。前列地尔(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6022256)治疗方法为:将前列地尔20 μ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给予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B组给予氯吡格雷单纯治疗。疗法同A组。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利用NIHSS判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水平、视野、凝视和上肢运动等,分数低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观察患者的腹泻、鼻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和药物疹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缩减89%以上,经MRI或是CT复查显示患者病灶显著缩小;显效:评分缩减69%~89%,经MRI或是CT复查显示患者病灶明显缩小;进步:评分缩减49%~68%,经MRI或是CT复查显示患者病灶有缩小;无效:评分缩减49%以下,经MRI或是CT复查显示患者病灶无变化[2]。

1.5 统计学分析: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评分用(±s)表示,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B组为80.0%,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具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且A组低于B组,组间组内对比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不良反应情况: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B组为25.0%,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老年群体,其发病原因与生活习惯、环境变化和饮食结构等相关[3]。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原理为:加强对血小板聚集能力的抑制作用,阻断血栓形成,并增加侧支循环内部的血液供应量,以建立全新的、有效的侧支循环系统。其治疗方法为抗凝、扩张血管和溶栓等,目的是加强脑部血流量,进而减少脑损伤,避免并发症[4]。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且A组低于B组,组间组内对比均有差异(P<0.05)。说明该联合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原因是:前列地尔属于生物活性的有效扩张剂,可对小动脉或是前括约肌产生显著的扩张效用,进而纠正由前列腺素E1和血栓素A2引起的脑部缺血症状,使缺血部位的血流量恢复正常,最终使脑部的微循环得到改善。此外,前列地尔可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实际活性,使其蛋白溶解能力增强,进而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该药物对神经细胞的保护能力较强,能够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维持其基本生活能力[5]。

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药物的衍生物,其代谢产物对血小板受体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够阻断受体和二磷酸腺苷的有效结合,对糖蛋白等复合物的具体活化产生影响作用,进而加快磷酸蛋白的磷酸化速度,阻断血小板的聚集进程。其在临床中显著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6]。但患者对该药物的抵抗性差,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因此需采用联合用药机制。研究结果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B组(80.0%),对比差异明显(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低于B组(25.0%),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联合用药对该病治疗具有积极性和高效性。

因此,氯吡格雷+前列地尔治疗该病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应作为常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血小板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8:59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城市地理(2015年24期)2015-08-15 00:52:57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24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