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交上周年“答卷”

2018-09-12 03:34金仲夏
中国卫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医事医疗机构救助

文/本刊记者 金仲夏

4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召开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对全市一年来的改革进行系统总结。

门急诊人次:三级减11.9% ,一级增16.1%

一年来,北京市通过对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医联体建设,促进了分级诊疗。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人次,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10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具有下降,患者选择专家看病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并延长了医患沟通交流时间。

此外,北京市医疗机构功能和效率也出现变化。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的住院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平均住院日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4年~5年才能取得的改进幅度。门急诊患者向基层机构分流,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导向和目的。

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即可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北京市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提高。与改革前相比,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趋势良好。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

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624亿元,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了8.8%。改革一年来,全市二级、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9个百分点。

改革以来,北京市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将社会救助对象的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从70%调整到80%,门诊救助全年救助封顶线从4000元调整到6000元,住院救助全年救助封顶线从4万元调整到6万元;重大疾病救助比例从75%调整到85%,全年救助封顶线从8万元调整到12万元。社会救助对象门诊、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范围内人均负担均减少了30%左右,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就医负担。改革以来,将符合规定的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打通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医保药品报销范围差异。针对性地实施精神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按床日定额付费的改革办法,减轻特殊人群的负担,城乡医疗保险患者个人负担总体平稳。

北京规范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并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其中规范96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较好地补偿了服务成本,体现了中医劳动价值,中医药特色发挥有了更好的支撑,发展基础更好。此外,通过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解决了一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显著低于成本的问题,儿科、妇产科、护理、精神心理、传染病等部分短板专业得到发展支撑。

立足北京 “三医联动”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北京医改一年来,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要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其次,立足北京,强调“三医联动”。北京市设立了医事服务费,它的本质是对医疗服务、药事服务和部分管理服务的成本补偿,体现了对医务劳动的尊重。通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层级专家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政策,促进了分级诊疗和院内层级就诊,也促进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药品阳光采购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药品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采购环境。在整体上降低了药品价格,不仅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也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此外,做好医疗保障,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医改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对改革比较敏感的人群的保障方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困难人员对改革的耐受力和参与度。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强化社会保障机制,城乡医保将基本医疗服务的规范项目纳入保险的报销范围,完善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提高城乡医疗救助的报销比例,明确严重精神障碍、艾滋病、结核病患者,在接受免费治疗时,不收取医事服务费,并且针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调整报销政策,实施按床日定额付费,控制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民政等部门加大力度,实施精准救助,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同时,体制机制改革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为了提升群众在改革中的获得感,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积极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改善服务,改进医疗服务的流程,创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各项举措。从群众预约挂号、知名专家团队服务、优化诊疗程序、改善服务设施、再到推送诊疗服务信息、加强营养配餐以及患者康复回归社区和家庭方面,都进行了设计和安排,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的举措,打通了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保药品的报销范围。另外,进一步健全医疗机构的监管机制,开展住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评价,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公立医院在提质增效控费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逐步提升居民的就医体验,赢得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医事医疗机构救助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小猫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