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陈曦 实习记者 刘锦鑫
三十二载风雨竞技路,十年志愿公益行,永不停歇,集腋成裘,刘玉坤一直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她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风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人的一生,无论多么幸运,总是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对于残疾人来说,身体的缺憾是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伴随着他们度过人生。但有这样一个人,她不向缺憾人生低头,一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悔之路,她就是前残奥冠军刘玉坤。
被称为“三铁公主”的刘玉坤是中国第一代残疾人运动员,曾在田径场上拼搏了32年,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金牌与胜利。
19岁那年,刘玉坤因事故失去了双脚,但厄运没有使她屈服,经过刻苦顽强、流血流汗的拼搏奋斗,先后夺取了残奥会、世界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各项赛事22块金牌。
退役后,2008年刘玉坤还成为一名志愿者继续为运动员、普通群众服务,在北京马拉松、春运北京西站、庙会、各处社区……到处都有她的身影。
未来她希望成为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看着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拿金牌,让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继续高高飘扬。
第一眼看到刘玉坤,相信大多数人很难认为眼前的她已年到花甲。她总是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与人攀谈,让人感到她浑身充满了活力。
刘玉坤的老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18岁那年,她进入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成为了一名电焊工。不幸的是,1977年9月的一天,刘玉坤在焊接一个机器部件时,一块成吨重的钢板滑落,砸在了刘玉坤的两条小腿上。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刻做了这样的结论:“双腿粉碎性骨折,立即做截肢手术。”
“我当时就昏过去了,等我再睁开眼的时候,两只脚没了,当时我才19岁,我想脚没了我可怎么生活啊?我一次次地自杀,我妈妈哭着对我说:‘你要是死了,我也不活了!’”在那些日子里,刘玉坤母亲日夜守护在她的床前,她甚至恳求医生要把自己的双脚移植到刘玉坤的身上。刘玉坤哭了,她的母亲也哭了,泪水交融在一起。刘玉坤知道,她需要为另一个人活下去。“为了我妈,我想再难我也要活下去。”
在那次事故后,刘玉坤失去了双腿。这种转变的痛苦对于刚刚走进工作岗位、人生刚刚开始的刘玉坤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坎儿。但是,刘玉坤挺住了,在母亲的帮助下,她迈过了这个劫难,变得不再消沉,恢复了以往的爽朗。“和其他没了腿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膝盖下还残留着一段腿骨,我还能借助假肢的力量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玉坤来北京换假肢路过工人体育场,巧遇了正准备参加美国洛杉矶第七届残疾人奥运会的集训队。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残疾人运动员,刘玉坤的心被震撼了,残疾人运动员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特别是当时带队教练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教授跟她说过的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他说:“你要是不怕吃苦,将来你也能成为一个让国旗升起来的人!”田教练的话让刘玉坤眼前一亮,再度燃起生命的火焰。
从那一天起,刘玉坤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她要加入到这个群体里去,当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她要站在领奖台上,看国旗在自己眼前缓缓升起。
为了这个信念,刘玉坤戴着假肢走进了专业体育。田麦久教练根据她的实际情况,让她选择了投掷“三铁”(铅球、铁饼、标枪)项目,梁戈亮教练让她学习打乒乓球。训练几乎是从零开始,教练从铁饼的旋转,铅球的滑步、标枪的助跑教起,为了体验技术要领,一个动作可能每天要做上百次。练了一段时间后,脚无法发力的她就用膝盖的扭转来带动假肢转动发力。半蹲杠铃时假肢使不上劲,就用腰去顶。虽然摆在她面前的是一条崎岖的人生之路,但她并未因此怯懦,而是更加努力地付出,去直面随时而来的困难。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刘玉坤也要在残肢上套上厚厚的棉袜子,那种疼痛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训练不仅苦而且特别的枯燥,铁饼每天要投100次,投出去自己还得捡回来。冬天铅球投到雪地里,手套一会儿就会冻硬,手也因此经常会被冻得开裂,捡回来贴在脖子上停一会儿就能粘掉一块皮。专业训练非常严格,受伤也是常事。刘玉坤训练中曾两次摔断胳膊,卧推杠铃砸伤了脸。可是,好强的刘玉坤坚持了下来。终于苦尽甘来,付出得到了回报。
训练不到5个月,刘玉坤便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比赛,在1984年全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刘玉坤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名女选手,夺得了女子A3级“三铁”项目的3块金牌。
初次尝试的成功,让刘玉坤对人生又有了很多的感悟,不再怨恨苍天的不公平。“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体育,给我带来了荣誉,让我战胜了自卑,让我知道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坚持下去也可以活得精彩。”
自此之后,刘玉坤开启了属于她的一段传奇。1987年,她在全国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再获3枚金牌和1枚乒乓球铜牌。人们送给她“三铁公主”的美名。从1984年开始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十佳”运动员等等荣誉称号。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9届残奥会上她达到了她运动生涯的顶端,赢得了残奥会金牌。
刘玉坤介绍说,“决赛最后一轮开始后,一名法国选手用一个漂亮的旋转投出了我从没达到过的好成绩,当时我觉得自己夺冠是无望了,遗憾没能有一个辉煌的终结,原本一直高压的精神反而彻底解脱了。在我投掷前,我选了一块60号的红色铁饼,比赛中我一直喜欢红色,红色代表着胜利。当时最后一投,我决定用旋转技术,为了这个技术,训练这些年,我每天把铁饼绑在手上,在圈里上百次地转,转好了,会比原地投出远两三米,转不好,假肢就会飞出去,摔倒,比赛中从来没敢用过。我对自己说:‘豁出去了!拼了!’当我看到它超过了第一名的落点,体育场的上空传来了‘又一项世界纪录诞生了!’时,全场的观众呼声起伏,场外的团长、教练及队友们都在大声地喊我的名字,我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她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看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她的眼泪夺眶而出,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成为了那个让国旗升起来的人,她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了。
正如一位全国大学生支教老师对刘玉坤所讲的那样,“作为第一代残疾运动员,巴塞罗那残奥会上打破冠军世界纪录,只为当初校长的那句鼓励。生活给她以痛击,她却选择迎风绽放,如一朵凌寒独自开的寒梅。当60岁的刘大姐说到‘CHINA!’时,感受到的是言语之间传递出的一种国家荣誉感和一个体育人的使命感!致敬不是因为你的伤残,而是这种生命力的顽强与不被击败的勇敢!”
2000年随着残疾人田径赛事分级规则的改变,刘玉坤认为自己不再适合比赛,结束了16年的运动生涯。对于赛场,刘玉坤终究是难以割舍掉这份情怀。2011年,刘玉坤又应教练之邀参加了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
在比赛之初,她也有些担忧,“我这样的年纪,在年轻运动员的眼中属于奶奶辈的了,能行吗?”话虽如此,但一旦参赛,她就好像换了个人,大强度的训练让年过五旬的她吃了不少苦头,大腿的内侧被转椅磨出了一个小脓包,继而发生了感染。刘玉坤为此做了手术,缝了5针。但最终那次比赛,刘玉坤获得了一块铜牌和两个第五名。这对于一个已经退役10年、年过五旬的运动员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追求冠军,刘玉坤让自己变得不平凡,运动生涯结束,从冠军回归到普通人,刘玉坤走向了平凡,开始经历普通人的琐碎和磕磕绊绊。但身份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她拼搏、向上、积极的内心,走下赛场,她开始走上了属于她的精彩人生。
退役后,刘玉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刘玉坤来到了一家私企,开启了一段打工生涯。私企老板要求刘玉坤能吃苦,还得经常出差。“当时我就想着只要能给一份工作,什么苦我都能吃。”看到刘玉坤很坚定地点头,老板也拍了板:“行,你就留在这儿吧。”工作还不到一个星期,刘玉坤就背着行李去了山东。
原来,刘玉坤去的这家公司有一个与开锁有关的培训机构,开锁匠如果想取得劳动部发放的资格证书,可以到这家培训机构进行先期培训。由于培训机构刚刚起步,没有学员,刘玉坤成了公司第一个出去招揽学员的业务员。
第一次出差,刘玉坤整整在山东待了一个月。她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走,有时候,刘玉坤一天要跑两个县城。为了能多跑几个地方,刘玉坤精打细算,她总是挑最便宜的旅店住,挑最便宜的大饼馒头吃,至于出门,就搭乘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刘玉坤又跑遍了内蒙古、吉林、广西、四川等地。南方多阴雨,赶上暴雨天气,刘玉坤的假肢里进了水,差点沤坏了。但是,这些困难,她都没跟公司任何人说起。直到无意中的一次聊天,同事们才知道刘玉坤是残疾人,以前还是一名运动员。
一些好奇的同事通过上网查询,这才了解到了刘玉坤过去的辉煌。“他们经常问我,刘姐,你真的是残奥会冠军吗?你真的得过五一劳动奖章?”刘玉坤说,对于过去的事情,她认为那并不能代表什么。退役就意味着人生迈入了新的阶段,一切重新开始。
然而当2008年刘玉坤被选为奥运会火炬手并在北京观看了残奥会之后,她心中的体育之火再度被点燃。
“2008年我作为奥运火炬手,在鸟巢感受到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我想自己虽然不能披挂上阵了,那就做一名志愿者继续为运动员服务吧!因为我离不开这个我热爱了一辈子的赛场。”
于是刘玉坤从2008年开始投身志愿服务工作,每天戴着假肢奔走在各个服务岗位上,从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成长为首批服务时长达1500个小时以上的五星级志愿者。她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服务岗位,无论是每年的北京马拉松、越野马拉松赛事,还是每年春运在北京西站进行志愿服务,以及申冬奥延庆野鸭湖20公里徒步、百家社区公益行的绿色空间垃圾分类、兰花草团队《青少年梦想助飞计划》社区健康义诊回收旧衣物老区温暖行动、门头沟国际图书节的志愿服务、绿色神州团队的怀柔慕田峪50公里绿色骑行守望蓝天活动、昌平滨河森林公园骑行比赛的志愿服务、爬山捡垃圾清洁空气蓝天行动、为申办冬奥会去延庆野鸭湖20公里徒步等诸多志愿活动,都能看到她服务的身影。
刘玉坤说:“当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服务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就会很开心,觉得自己的服务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志愿者我收获最多的就是温暖。”
“记得有一次,在去香山爬山捡垃圾的志愿活动中,我前边的一位老人爬不动,想打退堂鼓。我就鼓励他说,‘加把油,爬山没有回头路,再加把劲就爬上去了,您看我没有双脚,还能继续爬呢,您也一定行!’”那位游客看到刘玉坤这样,一位没有双脚的人能够和大家一样翻山越岭地在山上捡垃圾,宣传环保理念,深受感动。“我组织参加志愿活动就是希望带动更多的人来让爱传递,我内心是非常幸福的,也是非常快乐的。”刘玉坤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感染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
为迎接2022年冬季奥运会,响应政府“百万人上冰雪”的号召,刘玉坤又组建起一支旱地冰壶志愿者团队,进行“地壶球”的推广和体验活动。地壶球是冰壶项目的陆地版,保留了冰壶项目的赛制。和冰壶项目相比,地壶球不需要昂贵的冰场,只需一方平滑之地即可,适合在群众中推广。
刘玉坤希望通过宣传这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提升群众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吸引更多的百姓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激发社区群众参与冬季体育健身运动的热情,为2022年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快60岁了,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在我有生之年争取成为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手,尽我所能服务奥运,看着更多的中国运动员拿金牌,让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继续高高飘扬。”刘玉坤说道。
三十二载风雨竞技路,十年志愿公益行,永不停歇,集腋成裘,刘玉坤一直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她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风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