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云
摘 要:生物课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决定生物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该从如何改善教学方式入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兴趣的原因,探讨通过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物;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兴趣,是生物教学中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今在生物课程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等问题,学生对生物缺乏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激发,设法将生物的趣味性传递给学生。
一、学生学习生物缺乏兴趣的原因
1.以课本为主体的局限性
傳统生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课本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生物的要求以熟记课本知识为主,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通常以课本内容为中心,其目的是应对考试。对生物的学习以书本描述为内容,忽略了从大自然中和实验室中体验式的教学。单纯以书本内容进行教学,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系,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2.生物概念过于抽象化
虽然生物是各种各样大自然客观事物的丰富呈现,但体现在课本中的概念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比如细胞、神经等概念,从课本的概念解释中完全无法理解其意思,教师用语言也无法清晰的形容,学生更是觉得抽象晦涩。加上唯书本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从大自然和实验室中得到具象的理解,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失去兴趣。久而久之,不仅生物学习成效甚微,对生物课也越来越失去
兴趣。
3.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教学中,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生物体现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应该是一门很新奇的学科,生物知识中蕴涵着很多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奥妙,正契合初中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由于传统忽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使生物课程失去了它本该有的吸引力,阻碍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习惯,营造和谐、互动、积极的课堂氛围。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和谐奋进的课堂气氛。以此为目标,教师一定要多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将实验与教学巧妙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需要融入科学实验来促进理解的学科,要形象地理解生物学,需要经过反复实验、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实验增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验设施,将实验融入到课程中。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边实验边教学。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旁边引导,课程重点应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2.引入多媒体教学,还原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课堂上丰富的教学表现形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善于用现代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呈现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优势。比如在讲授花的结构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花朵从花苞到盛开的过程,将花的结构、细胞的结构用图片高倍放大的形式清晰地呈现,通过视频、音频相结合对花朵的结构进行动态呈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如学习《人的生殖》,由于我国对性教育普及不够,生殖方面的教育也存在欠缺,就只能才从初中的生物来讲授此方面的知识点。初次接受人体生殖器官和功能的概念,学生也会觉得很模糊、抽象。再考虑到学生对这些问题接受起来比较羞涩,老师可以通过引用多媒体教学,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呈现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育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接受。
3.生物知识生活化,促进学生的理解
生物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学科,其知识涉及了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将教学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举例和教授,使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学习效果。生物知识拓展到生活中的过程,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过程。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是学生熟悉且乐于接受的,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将场景带到生活实践里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动植物的繁殖和生活习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播放学生熟知的家禽或者家畜的繁殖和习性,增进学生对动物繁殖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如讲授《输血与血型》,学生对A型血、B型血、AB型血等血型概念还是抽象的,也不清楚对血型的分类有什么用处。教师可以在课堂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比如举例说明,一场交通事故中,伤者失血过多,需要输血。这个时候需要配对相同的血型才能输血。并给学生提示重点,输血前需要做血型鉴定,安全的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且情况紧急时,才能按一定原则输入少量异型血。输异型血时,若输得快且量大,输进来的凝集素还没来得及稀释,也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生活中的事故分析,将血型的知识重点融入案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生物学是学生认知生命、了解世界的有趣的一门学科。如何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每一位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转变教学方式、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是使生物能够成为学生感兴趣科目的主要途径。注重实验、多媒体和教学的结合,将生物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除此以外,教师也应该讲究授课的语言艺术,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程雅楠.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理论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志霞.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微视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7.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