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幼儿园 王素晴
班级是幼儿园的基本单元,班级家委会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与教师、家长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两年前,小班孩子刚刚入园,我们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会长”是幼儿园家委会的成员,其他四名家委会成员则通过民主推荐与自荐产生。历经两年时间的运行,班级家委会在促进家园共育、课程建设、协调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孩子吃的食物太精细了,牛奶、米粉粥、肉末、水果榨汁……久而久之,孩子的咀嚼能力弱化了。因不会咀嚼,所以吃蔬菜才会呕吐!”他们也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接着,他们在班级群里号召全班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以“控制零食,让孩子喜爱午餐”为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大讨论。家长们还将自己的心得发在群里与大家共享,如牛牛妈说:“以前孩子爱吃零食,究其原因是我做的饭很单一,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饮食喜好和年龄特点。现在我将米饭改成蛋炒饭或烧麦、粽子、寿司,孩子一下子就被其外观吸引了,食欲也变好了。”他们还通过会长向全园家长发出倡议:“请不要再让孩子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了,学会咀嚼,才能摄入更全面的营养。”
家委会通过讨论、分析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纠正了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孩子健康发展。
早晨入园时,牛牛左手握着一瓶饮料,右手捏着半袋薯片。“快点吃,吃完了跟小朋友做游戏。”妈妈将牛牛推进活动室,还不停地催促孩子。“在家里没有吃早餐吗?”我一边将接送卡送到牛牛妈手里,一边问。“不吃鸡蛋和米粥,偏要吃薯片、喝饮料……”午餐时,牛牛指着碗里的蔬菜说:“老师,它叫什么?我的牙齿咬不动它!”接着就将蔬菜和大半碗米饭倒进了放残渣的盘子里。我看看周围的小朋友,有的一吃蔬菜就呕心,有的索然无味地吃上几口就放下了勺子……
午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用餐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但是,孩子用餐时表现出的行为不尽如人意。我们班级的三位教师先进行了反思,并通过“餐前报菜名”引导孩子认识各种菜肴;通过“我是小帮厨”活动,了解各种菜肴的做法,感受体验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等,激发孩子爱惜和尊重厨师的劳动成果。
此外,我们还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和家委会成员们围绕“孩子为什么喜欢吃零食?”“孩子吃蔬菜为什么会呕吐?”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
家委会成员们认为零食外包装色彩鲜艳,能吸引孩子的目光。零食便于携带和取放,又添加了各种香料,味道香甜,能刺激孩子的食欲。再加上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控制自己,家长如果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购买,使孩子更加不节制地吃零食。“零食吃多了,正餐当然吃不下去了。”他们意识到:如果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端午节到了,慧慧带了一个粽子到班级。“这个粽子是红枣糯米馅儿的。”她向小伙伴介绍。“粽子外面绿色的东西是什么呀?”有孩子问。“是粽叶呗!”慧慧说。“粽叶是哪里来的?”“它应该是芦苇的叶子吧!”“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吗?”看到好多小朋友围上来,慧慧有点招架不住了,“让王老师和我们一起出去找粽叶吧?”她把目光投向了我……
“课程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契机并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让孩子获得认知经验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家长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因周边沟渠水塘较多,所以芦苇资源特别丰富。班级家委会成员通过走访和筛查,确定了一处安全且便于孩子活动的芦苇荡。他们还号召其他家长参与进来,就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带孩子实地参观。家委会中的两位成员邀请了另外几位家长,和教师一起带领孩子们去事先观察好的芦苇荡进行实地参观活动。他们时而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时而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芦苇的叶、茎、根来了解其外形特征。他们教孩子做的芦苇手工作品不仅简单易学,还富有趣味。
收集材料,丰富活动内容。游戏材料是支持孩子们学习的物质载体,开展课程离不开游戏材料。得知孩子们对芦苇制品十分感兴趣,家委会几位成员找出了家里的芦苇帘、芦苇席子。数量不够,又和邻居家借了一些。看到孩子们开心地用芦苇帘开展颠球游戏,他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家委会的成员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与材料,同时我们还鼓励其直接参加活动的设计与执教。慧慧妈是小学老师,她发现孩子们对芦苇管非常感兴趣,于是精心设计了科学活动“芦苇管的秘密”。她通过 “三根芦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用它们装沙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装水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等问题设置,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受到教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家委会直接参与课程建设,不仅能使孩子亲临活动现场成为现实,对丰富课程的内容、完善课程设计与实施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青青过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三层大蛋糕送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给青青唱生日祝福歌,点上蜡烛,青青默默许愿后吹灭蜡烛,并切开蛋糕,给每个小朋友送了一份,和大家一起品尝蛋糕。最后,老师等孩子吃完蛋糕后,清洗餐具、打扫场地、收拾残渣。
我班有35个孩子,按照每人一年一次生日派对计数,三年下来,就要过百次。但幼儿园的生日派对只是唱生日歌、送祝福、品尝蛋糕……形式单调、机械、重复,无新鲜感可言。吃蛋糕时,很多孩子只吃蛋糕上面的奶油,其他部分都不吃了;而派对结束后,餐盘、桌子、地板上到处是的奶油,教师要打扫很久才能清理完。另外,一个蛋糕少则一百多元,多则数百元,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以后孩子过生日不买蛋糕了,我们换一种庆祝方式好么?” 见又有家长提着蛋糕来,我连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家长都买蛋糕,我不买的话过意不去,再说孩子也希望能和全班小朋友一起过生日派对呢!”家长面露难色,有点接受不了。
于是在家委会会议上,我提供了一段“生日派对”的视频,并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沟通。“那么大的一块蛋糕就被孩子扔进垃圾桶了!”“没想到餐桌、椅子上都是奶油!”看过视频后,他们都很惊讶。事后,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访问。家委会的会长还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发放至每位家长的手中。在回收的32份调查表中有27人建议将买蛋糕的费用节省下来,帮助孩子买游戏材料和图书。
后来,京京妈妈在京京生日时带来了两盒超轻黏土,让京京分给小伙伴们一起玩。还有家长买了表演服装和道具,丰富了原本有些冷清的“T台秀”。只有动物类、植物类和情感类图书的阅读区里,也由周周的爸爸添上了一套科普类图书。
因为家委会成员的积极干预,“生日蛋糕”从此改成了“生日玩具” “生日图书”……“你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真是既有新意也有创意啊!我已经向全园推广了你们班的经验。”园长对我说。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尝试将班级家委会成员分成三组,分别负责班级游戏材料的收集、班级日常事务的协调与管理,以及班级区域材料的购置和投放。每个学期期末,三个小组通过成果展示、总结反思等形式交流各自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各组相互量化实绩,根据结果评选出“先进团队”,并进行表彰。同时,我们还请家委会成员对班级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评,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班级工作,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委会参与幼儿园管理必将是一种趋势。一线教师要积极发挥家委会在班级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多反思、多实践、多总结,让班级工作“活”起来,以构建班级、家庭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