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肖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促使全球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出来,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步演变为集团化的竞争。企业集团的出现降低了单个节点企业的市场风险,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在企业集团的市场运作过程中,集团内个别节点企业的自身风险也会传播到集团内的其他企业。由于集团内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更为紧密,有时这种生态链相对于外部市场更为脆弱,一旦集团内个别的核心企业由于经营管理问题而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会沿着上下游供应链而迅速传播,甚至导致整个企业集团的坍塌。因此有必要对市场风险在大型企业集团内的传播机理展开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经营中会面对来自于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双重风险,作为关联性企业集合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同样也面临严峻的市场风险。与单独的企业主体不同,大型集团公司由于集团内的个体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来自于外部市场的风险会沿着企业间的供应链传递和扩散。在大型集团公司供应链分布条件下,市场风险会随着集团内部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载体进入上下游的企业中,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扩大给企业集团带来致命的打击。大型集团公司中市场风险的传播要素具体包括风险源、风险流、传播载体、风险阈值及风险传播的链路等。市场风险源主要指由于市场周期性波动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给集团公司带来挑战。风险源是导致企业集团产生经营风险的直接根源,增加了集团公司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因素高度抽象,为了便于直观理解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市场风险,可以将这种市场风险视为一种具体的经济能量,这种经济能量依附于各种风险载体传播,并随着偶然的节点企业风险事件而迅速地爆发和“病毒式”蔓延。大型集团公司内的企业之间关系十分紧密,上下游生态供应链相对单一和脆弱,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市场风险的快速传播。市场风险起源于集团公司内的薄弱节点企业,并利用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而改变了整个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现有风险防御状态。市场风险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这种风险传播的载体就是风险流,由于外部市场千变万化,外部市场中的风险因素会随着集团公司与外部市场主体的业务往来而进入集团公司的最薄弱节点企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散到其他的节点企业。
外部市场风险流从薄弱节点企业进入企业集团后,借助风险载体沿着集团内企业间的供应链关系,向未感染节点企业传播,企业间业务流通的链路即为市场风险的传播路径。一般来说,大型集团公司中风险的传播路径包括业务链、利益链和价值链。市场中的每个企业都具备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市场风险在节点企业承受范围之内不会爆发,这个风险爆发的临界值即为风险阈值。如果企业外部所面临的风险在风险阈值范围之内,那么外部市场风险将不会进入集团公司;如果外部市场风险过大,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过节点企业的承受范围,那么被感染节点企业将会崩溃,外部风险会进入集团公司内部,并沿着与感染节点企业有相关业务往来链路及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进行传播。
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对于每一个微观市场主体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集团公司中的风险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寻,一旦被感染节点企业的市场风险爆发,会呈现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态势,研究风险的传播机理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抑制市场风险的传播。集团企业内市场风险的形成机理包括市场风险因素的形成、风险事故的爆发及风险损失的产生。
市场风险因素是决定集团公司风险事故及损失形成的潜在原因。如果形成市场风险因素的条件较多,那么产生风险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大。外部市场风险因素具体包含无形因素和有形因素两种。无形因素指由于集团外部、内部个别人员的欺诈行为、舞弊行为而导致的企业风险;而有形因素指由于外部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风险,具体包括全球或地区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自然灾害而导致的风险传播。市场风险的存在并不一定直接导致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发生,但集团损失一定源于风险因素的存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的薄弱节点企业可能会由于某一次事故为导火索,而直接造成集团公司的重大损失,例如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会波及到集团公司中的个别节点企业,进而将市场风险传递到供应链的其他企业。
风险损失是风险因素和风险事故的直接结果,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由于风险事故而造成的看得见的损失,可以直接在财务上进行衡量。而间接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具体指由于该次风险事故而造成未来会计期间的持续损失。如果将风险因素看作是能量源,当风险因素在集团公司中积聚到一定的量,并超过了易感染节点企业的风险阈值范围,再加上适当的风险事故诱因就会导致集团公司产生损失。
分析外部市场风险传播要素及其形成机理,是研究市场风险在大型集团公司“病毒式”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借助Matlab软件仿真了市场风险在集团公司中传播的过程,并重点研究了这种传播对集团公司造成的影响。
大型集团公司以内部企业间的供应链为基础,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外部市场风险形成于最薄弱的节点企业,各类风险流汇聚于此并借助于风险载体,沿节点间的业务链路传播给其他节点企业。例如,集团公司内的某一个节点企业由于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技术环节、物流环节或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爆发了危机,此时该节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不仅会出现问题,这种经营上的风险还会沿着感染企业相关联的业务链路,传递给集团内的其他企业。集团公司内部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更为紧密,可以通过复杂网络中的链路关系,揭示出风险的传播过程。
市场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市场中的每个企业和企业集团都会面临风险。单独的企业如果面临严重的风险就会倒闭或破产,同时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集团公司内的企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彼此依存关系更为紧密,市场风险的传播概率会远远大于市场中的独立企业。如果以集团公司中的企业i为研究对象,那么外部市场风险从企业i传播到企业j的概率p可以表示为:
其中,r(i)与企业i有关联性的风险值,r(j)是企业j的风险值,m是与企业i有业务关联的企业数量。将大型企业集团视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个节点企业都通过不同的上下游链路与集团内的其他企业相连。将这些节点企业分为供应商企业、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每一类企业受到企业性质和承担市场风险的不同,而与其他企业局部相连。节点企业之间通过链路相连,市场风险传播链路以传播的概率作为权重参数,取值的范围为(0,1)。在集团公司环境下,依据企业间的内部销售往来关系,设立节点企业间的内部链接机制,建立一种风险传播网络模型。在大型集团公司内部供应链条件下,集团内部的每个节点企业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集团网络,市场风险也会沿着拓扑网络中的链路进行传播。本文研究的市场风险传播参数指标具体包括平均市场风险传播强度、风险传播规模和有效路径数量。
表1 市场风险传播仿真实验参数设定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对市场风险在大型集团中的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基于不同节点企业的性质确定风险传播的链路数量。为了简化算法,对单个企业风险传播的方式展开研究,并设置相对应的风险阈值,用于仿真分析的实验参数指标设定,如表1所示。
按照上述指标参量构建多节点的复杂链路网络,并选定集团内一个供应企业作为已经感染的节点企业,分别从外部市场风险传播强度、传播规模及有效路径数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市场风险的“病毒式”传播效应。按照集团企业网络中风险传播的特点,市场风险会沿着与被感染节点企业相邻的节点进行传播,经过多个传播周期之后,相应的风险特征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分析平均风险传播强度、传播规模及有效路径数量等3个市场风险传播指标变化下,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内风险的“病毒式”传播效应,识别出风险传播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式。
1.平均风险强度
按照设定完毕的指标数据,基于Matlab仿真软件,首先分析了平均市场风险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的变化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风险传播强度开始变化明显,并迅速增加到30.22;当时间到10s时,斜率的变化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这种风险的影响变化趋势表明,当市场风险在整个集团中的某个企业爆发之初,传播的速度较快;随着风险阈值的不断提高,集团供应链企业也会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控制这种市场风险的蔓延,并及时去除过高的风险值。这时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的市场风险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市场风险会被限定在这个节点企业范围之内。
2.风险传播规模
市场风险传播规模的总体趋势与平均强度趋同,但在具体的细节表现方面存在差异。图2中的曲线变化显示,在市场风险传播的初始阶段即0-10s时间段内,风险传播的规模在20个节点范围之内;而在10-20s阶段范围内,市场风险的传播规模迅速扩大,传播范围扩大到了50个节点。这是由于市场风险的传播规模相对于传播强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供应链途径市场风险快速传播到了与感染节点企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整个集团内的市场风险规模不断扩大。而在第三个阶段,集团公司相应地采取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此时风险传播的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20-35s的仿真结果也能够看出,斜率值明显下降。市场风险从最开始的节点企业传播到了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传播的范围扩大但分散到多个企业的风险的强度明显降低,并没有超过这些企业的风险阈值方位,因此外部市场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图1 平均风险强度
图2 风险传播规模
图3 有效路径变化
3.有效路径数量
与平均市场风险传播强度和传播规模不同,风险传播有效路径的变化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图3)。市场风险从集团公司中的个别企业爆发,开始阶段整个传播强度和传播规模都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感染的节点企业及其相邻近的企业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倒闭或破产,这时市场风险的传播路径就会被切断;若被传播企业迅速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阈值范围之内,这时风险也不会沿着这条路径传播,风险的传播路径也会被切断。从Matlab软件的仿真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从10s-20s的时间内,风险传播的有效路径迅速减少,市场风险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文利用Matlab软件从平均传播强度、传播规模及有效传播路径三个指标参量出发,对市场风险在大型集团公司内的传播效用进行分析。仿真数据的结果表明,在大型企业集团内市场风险的传播强度和传播规模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降低和缩小,风险传播的有效路径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市场风险在集团公司内的传播对集团正常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尽管市场风险的传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集团公司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将这种市场风险控制在一个最低点。
在复杂的大型集团公司网络系统中,建立有效的免疫机制可以更好地抑制市场风险的传播。常用的免疫机制包括随机免疫机制和目标免疫机制,目标免疫机制的效果更为明显,针对性更强,适用于大型的集团公司。目标免疫机制选定适当的节点企业作为免疫节点,在这些节点企业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切断风险传播的路径。
目标免疫机制理论认为,在大型集团公司网络中,节点企业众多,出于成本控制角度来考虑,可以适当地选取部分节点进行免疫;此外,被感染节点的度也不一致,绝大多数节点的度都较小,因此无需对网络方位内的全部节点企业进行免疫,只需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节点企业进行免疫,给出目标免疫机制的临界密度p:
其中,p为市场风险在企业中的传播概率,n为集团公司内全部节点企业的数量。目标免疫机制的优势在于仅通过对少数关键节点企业的免疫,就能够有效切断风险的传播路径,控制市场风险在集团公司内的传播,进而达到控制风险“病毒式”快速传播的目的。此外,目标免疫机制还要求从集团整体的制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与运用、规范具体的业务往来操作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大型集团公司内的节点企业业务往来较为单一,彼此的依存关系十分紧密。集团内企业的关联关系,供应链生态十分脆弱,一旦个别企业出现风险和危机就会严重影响整个集团公司。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整个供应链的规范管理制度,对于关键的节点企业产品供应,要做好风险预警工作,选定合适的备选供应商,并积极地拓展客户市场,开辟新的供应链,以降低外部市场风险。有些突如其来的市场风险在集团公司内的传播速度更快,这就需要集团内的全部企业都要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做好企业资金流、产品流和信息流的规范管理工作。例如,在资金流方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规范管理,降低资金收支的风险;在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控制方面,建立安全库存制度,降低由于缺货而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提高质量管控的力度,增强产品质量的信誉度。
信息识别与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对集团公司的影响。基于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外部市场变化的数据,事先做好有效的市场风险防护措施,进而将市场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防御系统,不能对已经入侵的市场风险元素做好防范工作,而风险最终爆发于企业内部,无法有效控制。许多公司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基于系统数据的分析而识别出潜在的市场风险,如ERP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各项基本数据,规范信息管理,增强了企业的外部风险抵御能力。集团公司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都会共享统一的ERP数据平台,以便及时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应对外部的市场风险。
集团公司内企业具体的业务操作不规范行为,也会增加节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因此大型企业集团要制定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集团公司内企业的供应链相对脆弱,有必要设定一定的安全库存量。目前许多企业都实行零库存政策,但这样的企业大都具备多家供应商和大量的在途物资予以保证,而集团内的企业不具备这些优势,所以有必要保证一定的库存量。要特别注重市场风险的规避,如果有迹象表明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已经出现市场危机,就需要马上切断与这些企业的业务往来,以免导致市场风险传递到本企业。做好市场风险传播的预测工作,掌握本企业真实的原材料需求量,并且不过度地囤积库存,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
基于目标免疫理论的市场风险控制措施,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节点企业的免疫措施,而有效控制外部市场风险在企业内部的“病毒式”蔓延趋势,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免疫能力。
当前,企业并购和集团化的趋势明显,大型集团公司在整体的竞争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集团内企业供应链的单一性,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传播。如果外部风险以集团中的某一个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进入企业集团,就会以一种较快的态势传播。本文基于Matlab软件从平均传播强度、传播规模和有效路径等几个方面,仿真分析了市场风险在大型企业集团内的传播效用,并基于目标免疫机制提出了相关的风险控制对策措施。本文的研究为有效识别集团企业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与方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