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康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普及,支付方式不断数据化与移动化,传统支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时代转型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银行;转型
我国的移动支付起步较早,初期以银行为主导,发展较慢。近年来以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迅速崛起①,我国移动支付的规模与增速一日千里愈显后来居上,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大移动支付的创新。
一、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现状
近几年,智能手机、4G网络与二维码支付的逐渐普及,尤为支付宝、微信、翼支付等第三方平台扫码支付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对银行卡支付与现金支付的使用率逐年递减,更为倾向移动支付。同时,腾讯微众银行、阿里网商银行的出现,衍生的“余额宝”等等诸多理财平台、“花呗”、“百度钱包”、“京东白条”等小额贷款渠道,对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等基础性业务造成巨大冲击。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各家商业银行也迅速转变思路,开拓互联网业务,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打造了一系列银行特色的移動网络支付平台,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同时,还加强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尤为2017年中四大行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例如建设银行和蚂蚁金服、农业银行与百度的合作共建智能银行,银行信用卡业务将不再是单一的网点申请办理,开拓了线上交易渠道,更为方便快捷。
尽管各家商业银行积极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并积极研发创新各自的APP客户端,然而由于繁琐的操作使得在客户应用中较少,客户更加倾向于微信、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方式,短时间内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无法起到主导作用。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价值
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客户广泛使用电子支付,到点服务需求的减少,各家商业银行也逐步对物理网点布局进行相应调整,改变原有大而全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突破物理网点的束缚,减少建设费用及人力成本,对银行转型创收具有积极作用。
移动支付打破传统银行营业时间与营业范围的时空局限,拓宽了消费支付的服务范围,使得客户支付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尤其在一些难于普及物理网点的区域,移动支付将普惠金融得以覆盖普及,使之到镇(乡)、到村、到户、到人。
长期以来,小额支付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诸多困扰与不便,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小面额支付的难题也随之解决,人们只需要扫描二维码或条形码即可输入元角分等不同面值支付,减少小面额纸币的使用,降低成本与提高反假币职能。
商业银行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扩宽业务经营范围与业务渠道,依靠理财、生活服务、快速转账等增值服务,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与粘性,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三、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定位
在未来一段甚至较长的时间内,移动支付的主导权与市场占有率将继续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同时,更加安全高效的识别技术将不断创新与发展,支付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网联平台的建设,第三方平台在未来将回归“本位”。
商业银行应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更加注重创新与改革,更加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一)在二维码与条形码支付领域。各家商业银行在推出二维码或条形码的同时,应该加强行业规范,执行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一码通”,跨行联网通用、联合推广。
同时,银联牵头打造专业统一的银行APP,提供扫一扫、账户余额查询、转账等客户常用功能,逐步培养客户支付习惯、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二)商业银行积极推广银联云闪付,尤为在公交、地铁等小额支付应用广泛的领域继续拓宽NFC的应用。
(三)商业银行应在自身辐射范围内,对各自服务商家进行二维码或条码支付推广及规范。
(四)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全方位合作,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风险管理经验与第三代支付平台的移动支付客户群体优势互补,合作双赢②。
四、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转型方向
(一)监管部们规范支付,以制度确保市场良性循环
新时代的背景下,移动支付市场更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是适应新时代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监管的需求,促进电子支付法制规范的开展,引导支付结算市场有序运行。
(二)商业银行应做好转型定位,顺势而行
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创新产品服务。一是紧密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做好客户维护下作。二是“强强联手”积极寻求第三方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通过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导流,融人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内涵。三是顺应当前020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把服务细化,围绕医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场景,嵌入自身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移动支付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向商业运营转型。
商业银行应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在明确转型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重新认识市场发掘客户需求,开拓自身的移动支付APP,同时加强同业沟通、深化与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③,开拓自主的消费场景,为我国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基于感知价值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研究》滕佳东陈晓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②《《标准》的发布为中小银行移动支付发展带来新契机——专访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健》高曙东—《中国金融电脑》-2013
③《移动支付法律问题探析》莫万友—《河北法学》-2008
参考文献:
[1]高曙东.《标准》的发布为中小银行移动支付发展带来新契机——专访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健[J].中国金融电脑,2013(5):24-27.
[2]滕佳东,晓颖.基于感知价值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意愿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