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小学数学

2018-09-10 07:22李小波
南北桥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主动学习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李小波

【摘 要】众所周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建主动探究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符合这一理念,而且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健全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动学习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18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只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有趣的图形”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教师主导是学生参与的保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成为课堂主宰,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此种情况下,学生被当作知识灌输的“容器”,其学习完全是被动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主动参与。素质教育开展以来,许多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腰弯下来,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但现在出现一些现象:课堂上教师该引导时不敢引导,该讲授时不敢讲授,完全依靠学生的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也一律是“好”“你真棒”,不敢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教师本应具有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被削弱。这反映出在新旧理念的碰撞中,教师还没有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

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反思、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有意义建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这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发现的数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教学意外,以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有效地调控教学。

二、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

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谁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学生自始至终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及获取的学习方法和结论才是深刻的。

三、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主体的自主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的情感投入,自主的內在动力,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成性的教学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总之,在素质教育持续不断的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主动探究对学生发展以及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也促使学生在精彩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体参与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并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坤.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20-121.

[2]裴玉.探究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与学效果影响的行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