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阳
函谷关,这个震撼人心的古代雄关,时光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却依然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在它身上,多少年的风雨沧桑、沉浮跌宕,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成败与忧患都与这里息息相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得名,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是逐鹿中原,进取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国庆节赴函谷关一游,让人难以忘怀。
走进函谷关,仿佛踏入了厚重的千年历史之门,思绪依然会把你带入历史的长河。翻开历史画卷,你会发现许多历史事件、重大战役都与函谷关紧密相连,关键节点,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决定着战役的胜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遥想函谷关,自春秋战国以来,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安史之乱、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狼烟,震颤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心弦。看不尽风云变幻,道不尽兴衰更替,在战马嘶鸣和羌笛幽怨声中,在铁蹄奔腾和剑戟撞击声中,在战车冲击和枪炮轰鸣声中,在壮怀激烈和仰天长啸声中,函谷关诉说着多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领略了多少“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残酷,激发了多少“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如今,遥望这气宇轩昂的关城,感慨万千,江山依旧在,英雄空悲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函谷关官道,一直沿用至1922年,时光赋予这条古道的,是远比道路本身更具价值的经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勇敢的豫、陕、晋人民,创造了繁荣的农耕经济,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永恒的民族精神。它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站在关前,隐约能听到黄河岸边悲壮的纤夫号子,丝绸之路上一阵阵的驼铃,驿站路旁车轮穿梭的吱呀声,过往商贾云集声音悠扬的吆喝,奔波行人忙碌生计的哀鸣叹息,演绎着无数的繁华没落,人情冷暖。
函谷关,是文人骚客尽情挥墨直抒胸懷的逍遥场。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慷慨悲歌。在这些远去的背影里,就有著名诗人杜甫。他的诗词《石壕吏》触动心灵,为芸芸众生,多少次彻夜辗转,孤枕难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遥想当年,杜甫走在这条路上,为百姓奔走呼号,振臂呐喊,让这条古道承载了忧国忧民的无奈与惆怅。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赋予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
函谷关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的著述地和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函谷关广场上,有老子骑牛的大型雕塑,生动地再现了老子过函谷关紫气东来、青牛西去的历史画面,为示纪念,后人在此修筑了太初宫,古往今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到这里朝圣祭祖。翻阅《道德经》,老子的慈心悲愿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解决国与国的纷争,他提出了慈悲谦下、尊重包容的和谐思想。为解决执政者与人民的纷争,他提出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和谐思想。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他提出柔弱无争的和谐思想。为使身心和谐,他提出致虚守静、无执无失思想。远古的老子,已目光深远地为世人描绘出国际政治、人际身心和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一个是战略要塞,一个是道家之源,融为一体,和谐共处,名利得失归于尘土。老子的思想体现了尊重自然、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回望函谷关,它依然矗立在我们的视野里,薄雾、烟雨、远山、绿树、雄关、亭台、湖水,构成了一幅完美和谐的美妙画卷。太平盛世,春华秋实,闲庭信步,红尘中有多少沧桑巨变即将上演,“大风起兮云飞扬”,展望未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构建老子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