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2018-09-10 20:00王钦涛
环球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宿

王钦涛

摘要:我国民宿经过多年的发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只生力军。做民宿不能脱离民俗,做民宿不能脱离百姓生活,做民宿不能忽视服务,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着手研究为民宿立法。

关键词:民宿;中国民宿的发展;民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我国民宿的起步

很多国人对民宿的了解是改革开放后到日本旅游,通过住民宿才建立了民宿的概念。在日本旅游有一种节约的方法是住民宿,这也是深入了解当地日常生活的好机会,它是由居民办的,出借的房间是主人自己所有的房间。在旅游胜地和度假地常可找到收费适当的民宿。因其“家庭工业”的特性,民宿比专业化的旅馆的服务要差些。例如,早晨旅客需要像家庭成员似的折叠床被,并将其收藏进壁橱内。民宿也不提供在饭店或日式旅馆内供给的毛巾和浴衣等。

日本民宿的起源,是由租借民居歇脚或暂住而刺激兴起的行业。它是由一些登山、滑雪、游泳等爱好者租借民居而衍生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多位于山水奇、险之地。后来,这些奇、险之地慢慢发展为旅游观光胜地,于是,民宿的对象也不再仅仅是一些运动爱好者,这是日本民宿由分割自家房子租借转而经营家庭式旅馆的重要契机之一。日本民宿的发展,全是商业经济的产物。当日本经济腾飞,物质生活的富裕足以支撑普通民众都能够加入游山玩水的行列时,民宿便在日本列岛迅猛地发展。北起北海道的宗谷湾,南至冲绳的久米岛,全国各地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起来。日本全国民宿最多时曾达到2万余家。这种家庭式旅馆,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形式。穿行于日本列岛,无论是在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如东京、大阪,还是在文化蕴涵深厚的古都,如京都、奈良,这种民宿随处可见。至于那些风景名胜之地,本来就是民宿发源地,其数量自然远远超过后起的都市中的民宿。

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宿一登上旅游产业的舞台,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传统民宿多以民间百姓的民居为依托改造而成。这类民宿在外观上基本保留建筑原貌,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装修。它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比较多地保存了当时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民宿当中的主流。乡村民宿分布在广大农村,具有比较浓厚的“村”味。也可以把建在城市或城郊的、按照乡村风格建设的民宿称为乡村民宿。同理,城市民宿坐落在城区。它可以是城中的古民居,也可以是城市居民利用自家空余房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对外接待客人的民房。

二、我国民宿的发展

我国民宿的发展,初期以单一服務型为主。单一服务型是指只提供住宿服务,此类民宿一般紧靠大型景区、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城市,因为所依托的区域旅游功能比较齐全,住宿以外的服务能够方便地得到解决。

综合服务型是指除住宿外,还能满足其他的服务需要,如餐饮、娱乐、健身等。有的民宿自身就具有旅游吸引力,除解决吃住外,本身还有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居家散落型民宿的主要功能是居家,即房屋主人还住在该处,在满足居家条件的前提下,把多余的房间整理出来做接待客人用。其特点一是家庭味浓,如渔家乐,跟房主家人住在一起,过的是家庭化的生活;二是接地气,住的是真正的百姓家,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融入百姓的生活,使旅游更具体验性;三是服务家庭化,住在百姓家里,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服务员。四是无规则,分散布局,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街道上。

一般民宿主要以居家民宿即传统民宿为主,其特点是原始、朴实、真实。原始即原封不动地保留建筑物的原始状态;朴实即对民宿的外观、内饰不做或少做改变,把民居的本来面貌展现给游客;真实地展示建筑风貌、特色,如实地展示原始的生活状态。

精品民宿主要体现在一个“精”字上。与一般民宿不同,它在保留原建筑物外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内部装饰会作较大的调整,体现一种“金包银”的状态。一是设计精,按照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设计。二是用材精,在选材用料上讲求高档。三是特色精,体现当地的风俗,有文化底蕴。这种民宿的美感度、舒适度、享受度甚至胜过高星级宾馆。

潮流民宿是根据异国异地、名村名镇建设的、恢复重建的古村古镇和主题主线清晰的民宿,我们把它归类为潮流民宿。一是它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性,在此地可以领略体验异地、异国的风情风貌;二是它具有体系上、文化上的完整性,可以完整领略村镇的结构体系、建筑风格和文化风情风貌。这类民宿,往往是年轻人追逐潮流的目的物。三、民宿的基本特性

个性特征张扬。从起源和本质上讲,民宿就是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宅。百姓分布各地,接受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传统、不同家教的熏陶,在选择和建设自己的住宅时,无不受到这些熏陶的影响,显得各具特色。此外,由于是民居,是老百姓自己的房子,较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所以,在选址、朝向、设计、用料、内饰、规模、体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主人的意愿。

文化特征明显。民宿是一种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民宿虽然个性化特征明显,但脱离不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外观、建筑风格、内部设施等方面都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平民特征突出。由于民宿是由老百姓的房子演变而来的,它的过去就是民居、民房。在没有“民宿”一说之前,即便是接待客人,也是属于“留宿”、“搭铺”性质,是行善事、做好事,没有多少商业性质的成分。正因为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也不会刻意“打扮”,而是“我怎么住客人也怎么住”,以素颜待人,以本来面目待客。由这种民居脱胎而成的民宿,尽管有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基因是变不了的,它的平民化特征是变不了的。

“乡愁”味儿浓厚。由于民宿历史痕迹明显,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勾起人们的儿时回忆,是典型的“乡愁”型旅游产品。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

观赏性、体验性和研究价值并重。一幢民宿,往往是一段历史的截图,一种文化的化石,一种风俗的遗存。同时,住民宿可以让人体验当地百姓的生活,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品味地道的当地美食,其体验性不同于住宾馆酒店。此外,有的民宿由于其历史性、文化性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民宿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上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加以廓清。

民宿不只是农村有。一说到“民宿”,很多人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农村,认为民宿只有农村有,住民宿只有到农村。这实际上是对民宿的一种误解。民宿不都是古民宅。在很多人眼中,民宿一定有悠久的历史,把民宿与古民宅划等号,这也是个误解。民宿不都是“高大上”,部分民宿还是百姓的住宅稍加改造而成,是一般投资者能投得起,一般消费者能住得起的民宿。

四、民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民宿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但必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民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为:

做民宿不能脱离民俗。民俗是一方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且对当地人们的言行举止有较强约束力的民间文化,是一个地方百姓遵循的风俗习惯。它的形成,既与中华大文化即民族传统有关,又与宗族文化、家族文化即家风家教有关。百姓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家训家教、价值取向等体现当地风俗的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在住宅的设计和内饰上,一座小住宅,满屋是文化。所以做民宿不能只重视外表,只重视躯壳,而是要把民宿内在的东西做出来,把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进去,把民宿的灵魂做出来。这样的民宿才有生命力。

做民宿不能脫离百姓生活。人们之所以要去住民宿,就是要去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做民宿,不能只把“百姓的房子”做出来,更重要的是把百姓的生活做进去,把当地的文化做出来。以老民居、民宅改造而成的民宿,除安全问题和必要的服务设施外,要尽量保持原生态,保持百姓生活的原形原貌,让游客真真实实过上当地百姓的生活。新建民宿应尽量把老百姓的生活融入进去,规划设计要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研究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情趣、劳作习惯,把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出来。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一些拓展项目,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反映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设计一些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

做好民宿要抓好服务,做民宿不能忽视服务。一些人认为,住民宿等于住家,住家无需多少服务。其实不然,人最舒服、最中意的就是居家过日子,要让客人住进民宿能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家庭不是没有服务,相反,家庭的服务无处不在,而且是无微不至,体现在无意之间。它是家庭成员间长期的心灵沟通,长期的默契相处,长期的真情流露。对客人的服务,要做到这种程度是很难的,因为和客人不可能有这种长期相处、长期磨合的机会,这就是亲人和客人的区别。但是对客人用真心、动真情,把游客当亲人是可以做到的。

为民宿立法,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着手研究为民宿立法,制定《民宿管理服务规范》,对民宿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设施要求、安全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用法规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校兰.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发展之路[J].中国旅游观察,2016,(8).

[2]戴斌.民宿该如何发展[J].中国旅游观察,2016,(9).

[3]郭潇.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民宿主[J].中国旅游观察,2016,(9).

猜你喜欢
民宿
民宿体验官:没有比每天在不同地方醒来更酷的事
民宿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研究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给野蛮发展的民宿套上“紧箍咒”
北京门头沟民宿青山秀水里的文化“拼盘”
民宿井喷
你是民宿达人吗
被“玩坏”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