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岭海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

2018-09-10 07:22黄英
南北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轼

黄英

【摘 要】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很多诗词作品,他作品的风格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展现,与其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被贬到岭海期间,苏轼接触了当地的独特文化,接受当地独特民风的熏陶。再加上苏轼的年龄特点,使得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些都影响到了苏轼的诗词作品。

【关键词】苏轼 岭海时期 诗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059

在大约1094年,年逾六旬的苏轼,因为讥斥先朝之罪,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而且不允许签判公事;后来,绍圣四年,苏轼又因故被贬,昌化军安置,这些经历都让苏轼的心态发生了些许的转变,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到达惠州以后,内心逐渐变得悠然自适。到了儋州后更是表现出了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乐观豁达心境。从他岭海居住所期间写就的诗词作品中也能够看出来,当地的客家文化对苏轼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苏轼在岭海期间的心态和诗词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苏轼岭海时期的淡泊心态及诗词分析

苏轼的一生才华横溢,经历也非常的坎坷。北宋绍圣元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被贬至惠州。原以为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但到达后苏轼发现,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客家的山水人文让他逐渐消除了政治失意之感,甚至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生活的两年七个月里,苏轼共创作作品587首(篇、幅)。

初到惠州,他生活困苦,内心也感到怅然若失,苏轼心中的无奈和悲苦也反映在了他的诗词作品之中。正如他在《西江月》中所写,“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苏轼游览当地山水名胜,并且也将自己游览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到了诗词作品之中。例如,在著名的汤泉游览期间,苏轼写下“汤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永辞角上两弯触,一洗心中九云梦”等佳句。在九龙潭瀑布的石壁上,苏轼更是留下了“一洗心中九云梦”和“出山不浊”的题刻,从这些佳句和题刻当中,能够感受到苏世界有山水来疏解心中苦闷之情的心境状态。而且,渐渐的苏轼也适应了惠州生活的节奏,习惯了惠州当地的田园风格,虽然生活困顿,身患有疾,然而苏轼内心并未沉沦,而是从这些艰苦的条件中找到了更多的小幸福和小美好来进行品味,反映出来苏轼内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苏轼未敢忘忧民,依然尽力为民做事、为国分忧。儒家的济世精神仍然激荡,使他全心全意地关注着惠州人民的命运,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命运。苏轼在当地推广“秧马”,水碓水磨等新的技术,努力解决当地人民的疫情,解决当地驻军住宿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苏轼身陷困顿,仍然忧国忧民,为国家为百姓殚精竭虑。他内心所想,内心所急也便都反映在了他当时所做诗词作品之中,给后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当时的生活和心境的缩影。

二、岭海期间苏轼乐观心态及诗词分析

蘇轼是一个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在儋州生活期间,苏轼自嘲自己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但苏轼并未悲观绝望,反而排解苦难,随遇而安。刚踏足海岛,诗人即赋长诗一首,从“眇观大瀛海”的海阔天空到“茫茫太仓中”的宇宙浩瀚,继而又以“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大气而豪迈的描述出海岛场景,给自己所带来的震撼。

贬居岭海的苏轼,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可以说是逐渐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地,在这一期间,他有大量的和陶诗被创作出来,纵观他仕途上的两起两落的坎坷经历,与陶渊明的经历何其相似,也难怪苏轼对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多的认同之感。在他的和陶诗中,表现其随遇而安、悠然恬适的生活状态的篇什俯拾皆是,如“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手栽兰与菊,侑我请宴终”等。此时的苏轼全身心融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体味宁静中的快乐,并写下了大量描写地域风土人情的小诗,如“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超然物外的达观和积极向上的乐观都在这一首一首的小诗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的儋州地区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苏轼却能在这困顿的生活之中,找到很多的乐趣,不得不说,他积极的心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当地的条件艰苦,所以,苏轼能知足而常乐,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发现更多的知足之处,从而忘却更多的烦恼。对于现实中的事物,苏轼在《观棋》中写道:“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超脱的心态给他带来了随遇而安的心境,也对之前的功名利禄逐渐释怀于心。

三、岭海期间苏轼接纳心态及诗词分析

虽然被贬,生活困顿,衣食无着,然而苏轼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接纳当时自己境遇,他也通过诗词作品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写照记录了下来,从而给我们后人更多的研究的机会。苏轼是被贬到岭海地区的,被贬的心态可想而知。然而苏轼能够比较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接纳当时自己的境遇,这些都说明苏轼超强的适应能力,这也代表着苏轼内心的豁达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苏轼没有从自己被贬的经历当中一蹶不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怀着理想,心怀着天下苍生,主动的融入当地的客家文化,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却关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经济发展情况,民风民俗情况等,而且苏轼能够发挥自己医学的特长,为当地民众的疾病救治和信巫不信医的错误观念的纠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我们从当时苏轼的所作所为之中,从他的诗词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价值观当中均能够发现苏轼的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从苏轼被贬岭海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创作的诗作当中所反映出来的心态,我们可以发现苏轼身上,所有回归自我的乐观积极向上,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他能够快速的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的民风之中,逐渐看破功名利禄,而关注到眼下实实在在的生活,无不得益于苏轼心态的转变,所以,看似是遭遇,但是因为心态的不同,却可能让遭遇变成另外一种财富,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从苏轼的经历当中可以得到更多宝贵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宏钰.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