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探析

2018-09-10 10:37陶群
求知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态观马克思主义

陶群

摘 要: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态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形成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众多经典著作中具有许多前瞻性的生态学思想,分别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进行论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对解决当今中国的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1.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不断进化发展的产物,具有能动性,其会反作用于自然。其次,自然界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包括无穷无尽的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并且都以自然的形式存在着。摆在人面前的是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最后,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看来,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称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马克思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出现的,并具有客观独立性和先在性,要将人与自然看作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存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不断进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的生成过程,所以人就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界又是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依赖于自然。马克思指出只有人化的自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发展。

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在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作为社会中的人们与自然发生的物质变化活动,所以属于社会活动,而不是自然本身所产生的活动。进行生产就需要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相互结合就会导致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提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要求”,强调的是人的生产,他认为动物只能生产自身,而人可以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既要按照物种本身的要求进行生产,又要符合自然规律,这就说明在人类生产过程中既要把握自身需要,又要注重其他自然物的需要。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既要与自然发生关系,又要同社会发生关系,人类只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托于人与人的关系而实现的。

3.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依据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特征,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人类三大社会形态的构想:“首先是人的依赖关系,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次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第二形态,这一阶段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渐渐开始不再依赖于自然环境,独立性日渐突显,但仍然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最后要达到共产主义阶段:由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建立在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为第三形态。人成为社会化的人,拥有自身的独立性,而不再依附于任何环境。”只有实现共产主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彻底得到解决。

二、习近平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可以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不仅阐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问题的关系,更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

(2)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体现出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生态问题的重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同时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表现在:一是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承续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生态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物质变换又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如果人类盲目而不加节制地对待自然,利用自然,那么这种“新陈代谢”就会发生断裂。所以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习近平依据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提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现实,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合历史与现实,从而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及世界的原创性贡献

(1)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根据生态观思想,在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要想达到和谐的状态,必须维护好各个要素的协调与平衡,若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直接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生态观思想指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实践水平的进步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脱离生产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的结合,并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上。

(2)启示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对自然的合理调节与利用,人在自然的发展中获得发展的具体思想,为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奠定了哲学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樣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因此,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就更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在生态观对发达工业资本主义剥削自然环境,从而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揭示与批判,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出发,到当代习近平思想对其继承与发展,最后落实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纵观生态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说明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影响着人类社会,所以,生态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最后也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对立两方面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它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启示性贡献,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态观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生态观在时尚首饰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