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吟舟
摘 要: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文本分析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研究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的文本分析问题便尤为重要。文章以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文本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学文本生动精粹的语言的透彻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通过对文学文本精雕细琢的结构的充分疏解,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事物的认知程序;通过对文学文本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察和领会人生的哲学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日本文学教学;文本分析;语言;结构;心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124-03
Abstract: Text analysis is a crucial part in Japa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text analysis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kes students more intuitive to study and master the skills of language through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vivid and refined language of literary texts. Through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literary texts, students can learn and grasp the cognitive procedures. After an in - depth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literary texts, the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Keywords: Japa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text analysis; language; structure; psychology
多年從事日本文学教学,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对于高校零起点的日语专业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开设有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便开始接触到原文的日本文学作品。教师注意选取日本文学界有代表性的、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然而,毕竟不是母语的文学作品,学生理解起来很是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出日本文学教学中文本分析的方法,以期在日本文学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作品。
一、分析文本的语言,探究作家的语言运用技巧
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人们的思想交流、教师的知识传授、人与人的心理沟通等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有:日常用语、书面用语、文学作品用语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用语的。
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用语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每一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都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在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我们无论是分析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还是探究文学文本的思想性亦或是讨论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等等,前提都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抓住文学文本语言这一点则更是必经之路。
分析文学文本的语言,不仅可以揭示文学文本的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找到文学文本艺术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虽然有些文学文本的语言看似随便的一挥而就或是信手拈来,但是,其实都是经过作家深思熟虑雕刻斧凿而成的生动精粹的语言。因此,通过对文学文本洗练语言的透彻分析,还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作家的语言运用技巧。
下面以日本文学中的《伊豆的舞女》[1]为例,探索一下川端康成的语言运用技巧。《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运用,主要有对话、心理分析、叙述、描写、议论等这几种形式。作者巧妙地将这若干种语言表达形式运用于作品中,为读者呈现出一部忧伤而感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青春恋曲。
“いい人はいいね”这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使主人公的青年学生深受感动。《伊豆的舞女》随着故事的推进,天气渐凉,旅行艺人一行返回家乡大岛的途中,走在下田的街道,男主人公青年学生无意中听到舞女薰子和千代子的对话:“いい人ね。”“それはそう、いい人らしい。”“ほんとにいい人ね。いい人はいいね。”川端康成边写人物对话, 边写男主人公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二十岁的“我”,由于孤儿秉性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扭曲别扭,这使得主人公非常痛苦,以至于无法忍耐由此带来的忧伤,因此旅行来到伊豆半岛。在旅行途中偶遇旅行艺人一行,在同行过程中,听到这样单纯而又率直的评价,主人公也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不再是性格别扭的忧郁性格。紧接下来,是作者对周边景物的描写,用以衬托男主人公此时的好心情。“晴れ晴れと眼を上げて明るい山々を眺めた。”“世间寻常の意味で自分がいい人に见えることは、言いようなくありがたいのだった。山々の明るいのは下田の海が近づいたからだった。私はさっきの竹の杖を振り回しながら秋草の头を切った。”
在这个部分作者对语言的运用,是通过对话、心理分析、景物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实现的。把旅行带给作者的变化表达了出来——由一个性格别扭的忧郁的人改变成为了一个“好人”。这个部分可以认为是一个画龙点睛的段落,把作者去伊豆半岛旅行的原因、收获及作者的性格、还有熏子清纯、开朗的特性都表达了出来。这似乎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个圆满的青春恋情故事。然而,接下来的一句叙述却预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途中、“ところどころの村の入口に立て札があった。——物ごい旅芸人村に入るべからず。”这一句叙述道出了当时艺人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人们对旅行艺人的态度、看法。另外,故事中,男主人公与其他人交谈时,常常听到人们的话语中多次出现“あんなもの”,也突出了当时旅行艺人极其低下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和处境。
互相喜爱的两个年轻人由于当时社会地位的悬殊而不得不分离的忧伤,通过两个年轻人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时旅行艺人这种卑微的社会地位,在年幼的熏子心中扎下了根。熏子虽然年幼,但跟随着这一行旅行艺人辗转于伊豆半岛,她早已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面对着她自己喜欢的青年学生,熏子作了她认为应该做的。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表现熏子的内心世界的。首先是熏子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表达了熏子对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天城山北口的茶屋青年学生偶遇盼望相逢的旅行艺人一行,熏子急忙把自己的坐垫让给他;当他掏出烟时,熏子又麻利地递过烟灰缸。旅行途中,青年学生刚刚说出用竹子当手杖,熏子就立刻跑着捡来了一支竹手杖。登到山顶后,熏子绕着青年学生为他掸去裤脚的尘土。其次是熏子与青年学生保持的距离,表达了熏子对于二人未来的预测。登山时,熏子与青年学生保持的距离,实质是当时两个人社会地位的差异造成的熏子心理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另外,在码头送别青年学生时,熏子的三次点头和沉默都预示了二人短暂恋情的悲剧色彩。
通过与旅行艺人同行,作者(青年学生)发生了变化,成长了起来。改变了原来孤僻别扭的性格,融入到了人群中,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并能够帮助别人了。作者经过旅行发生的这一性格变化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作者写了这篇《伊豆的舞女》。
二、疏解文本的结构,探索作家对事物的认知程序
每一篇文学文本,都恰如一篇艺术品。而文学文本的结构即文本的段落层次,便如艺术品展示给读者的外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谋篇布局。既然是“谋”、“布”而来的文本结构,这文本结构里便隐含着文本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凡是文本作者,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过程,通过文本结构抽丝剥茧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理解、认同自己的认知程序。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2],就是谋篇布局对文本结构精雕细琢的典范。
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人们很容易发现作者对文本结构之重视。文本这种严整的结构,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事物发展的认知程序。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文本中,每一篇文本的结构设置,无论是文本背景的选择还是文本气氛的铺垫甚或文本情节的演绎,都是经过芥川龙之介精心推敲设计的。因此,芥川龙之介的每一篇文本都各具特色,绝没有相似或雷同之文本结构。芥川龙之介在文本结构上的雕琢技巧和布局谋篇的才能,在文学艺术界是得到公认的“无隙可击”和“杰出的组织才能”[3]。例如脍炙人口的《罗生门》。其文本虽短小,然而其结构却起承转合兼备。
《罗生门》文章开头处,主人公——被解雇的仆人来到罗生门城楼下避雨,罗生门红漆剥落的大圆柱上落着的一只蟋蟀、在有裂痕的缝隙间长着长草的石台阶上,粘着斑斑点点的乌鸦粪。“一只蟋蟀”、“乌鸦粪”等的小物设置烘托出了荒凉的氛围,尤其是“乌鸦粪”還暗示了罗生门中死人的存在。
芥川龙之介非常喜欢光亮。作者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在《罗生门》的文本中,芥川龙之介用大量的语言文字描写光亮。文本中的光亮不仅仅是芥川龙之介所绘图画的聚焦点,而且更是文本所述故事的发展引线。画面中的光亮最初是在棚顶晃动,当昏暗的光亮在死人堆中移动时,画面陡增诡秘而惊悚的氛围。这昏暗的光亮牵动着读者的好奇心,引导着读者的视线,发现了雨夜笼罩下的昏暗城楼上,一位白发老妪在纵横的尸堆间拔着女尸的头发。这昏暗的光亮最终定格为赤身老妪头上倒垂白发特写镜头的背景。
《罗生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仆人为了寻求一个可以安稳过夜的场所,开始沿着楼梯向罗生门的楼上攀登上去。他像猫一样弓着腰、屏住呼吸窥视着楼上,他发现顶棚有光亮在移动,而且在混浊、浑黄的光亮的映衬下,仆人看到了胡乱地堆放在那里的死人的尸体,还看到了蹲在死尸中的瘦瘦的满头白发的老太婆,老太婆的右手拿着点燃的松木片,随后又发现老太婆把松木片插到地板缝隙间开始用手薅死尸的头发。
在废旧的死尸遍布的罗生门的楼上有光亮在移动并且光亮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在薅死尸的头发,这是多么荒凉且令人恐怖的画面。这正好反映出当时京都由于连续两、三年来的地震、旋风、饥饿等灾荒,使得京都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在接下去的创作中,在罗生门的楼上,仆人和老太婆的对话这一故事的高潮部分,更能让人体会到荒凉时代的恐怖氛围。在罗生门的楼上,仆人看到了老太婆借着松木片的光亮在一根一根地薅着死尸的头发。仆人抓住老太婆的手腕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太婆回答说,薅死尸的头发做成假发去卖,若不这样做就得饿死;而且还解释道,刚刚薅头发的这尸体活着的时候,也是为了活命把蛇做成鱼干去卖的。仆人听了老太婆的一番说理,对老太婆说道:“那我剥掉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恨我,因为不这样做我也得饿死”。说完,剥掉老太婆的衣服逃进了黑洞洞的深夜。这些都是饥荒年间应运而生的恐怖行为,反过来讲,这些为了不饿死而产生的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荒凉时代。
在《罗生门》的文本中,芥川龙之介用一片儿小小的松木的昏暗光亮,将隐藏在黑暗中的罪恶图暴露在读者面前。白发老妪薅女尸头发的镜头,在摇曳的昏暗光亮下藏无可藏。芥川龙之介用这个特写镜头悲哀地向读者展示了文本中人物的悲惨境遇并道出了其中原委:“问起原因么, 那是因为近二、三年来京都这个地方连续遭遇地震、飓风、火灾和饥荒,因而京都市中的荒凉与冷落就非同寻常了。”由于上述天灾,才发生了白发老妪令人发指的薅女尸头发的一幕和本来心地善良的仆人剥掉白发老妪衣裳的悲剧。从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文本中,我们能感觉到强烈的时代面貌和时代脉搏。
三、剖析文本的心理描写,体会作家对人生的哲学理念
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还承载着文学家对人生的哲学理念。因此,每一篇文学文本都凝结着文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哲学看法。当然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最根本的乃是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对人生的看法。是作家对事物认识深度之反映。作者往往将自己的这种哲学理念灌注于自己的文学文本中。比如,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心理描写部分,就充满了凝重的人生哲理。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之所以脍炙人口,一方面是归因于其文本精雕细刻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因素,是归因于芥川龙之介对社会的透彻剖析和对苦恼矛盾的深入探究和哲学思考。《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将日本《今昔物语》里的一个古老故事改写而成。在其短小的篇幅中,芥川龙之介探究了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善恶冲突,即善的理想与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罗生门》的文本中,情节异常的简单,语言也朴实无华,《罗生门》之所以被文学艺术界竭力推崇,便是文本中对主人公心理善恶冲突的详尽剖析。
《罗生门》中的主人公(被解雇的仆人)为了避雨,来到了罗生门的城楼下,他拿不定主意是作盗贼还是饿死,这使他很苦恼,但他还是选择了从善,他决定宁可饿死也不当盗贼。为了寻找一个能够较为安稳地睡一宿觉的地方,仆人开始登上楼梯,在上楼梯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火光,看到了一个老太婆。此时,他感到很恐怖,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当他看清老太婆是在薅死人的头发时,他认为老太婆不应该薅死人的头发,他对老太婆充满了憎恶,他决定要从善。但当他听完了老太婆的一番说辞后,他决定为了活下去,他要做盗贼,于是他扒下了老太婆的破衣服,逃进了黑洞洞的夜。
在《罗生门》这个短短的文本中,芥川龙之介对仆人的千回百转的心理描写可谓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芥川龙之介冷静地用文字引导读者观察评判仆人的善恶思想交锋,芥川自己却不在文本中发表任何直接评论。在善恶的激烈交锋中,恶占了上风。芥川龙之介无力将奴仆从知恶从恶的痛苦抉择中解救出来,便将奴仆送进未知的黑洞洞的夜。
在《羅生门》文本的心理描写,芥川龙之介没有直接揭示迫使奴仆知恶从恶的原因,目的是引导读者在文本中自己体会其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引起读者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共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并不仅仅是用精粹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给读者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么简单,而是通过精准细腻的心理善恶博弈描写,阐发了芥川龙之介对人生的一个哲学理念,即“瞬间危机”。“瞬间危机”是文学艺术界对芥川龙之介文学文本的一个总评价,语出中村真一郎的《芥川文学入门》。在中村真一郎的《芥川文学入门》中他说:“近代自我的确立是指在文学上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人物性格。但他(指芥川——作者注)并非如此,他是把着眼点放在描写某个人物的瞬间心理,更多的是描写危机瞬间的心理”[4]。“为了强而有力地表现这种瞬间危机,他不是从一般常识方面下手,而是利用将光线投向全然意想不到的方向以便收取惊人的效果”[4]。
《罗生门》恰恰是芥川龙之介文学文本“瞬间危机”的最好模板。从《罗生门》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把仆人瞬间的心理博弈作为切入点和文本的中心,浓墨重彩地将仆人内心伦理道德的善与其生物本能的恶的激烈较量展示给读者:在罗生门昏暗的城楼上,仆人本来是怀着道德的善,决定即便饿死也不能做强盗,但是经过善恶博弈结果瞬间逆转,仆人拥抱了恶,剥掉白发老妪的衣服,满足了其生物本能的恶,一个简单的瞬间危机在转瞬之间结束了。但是,芥川龙之介让仆人逃进漆黑的夜,这就预示着仆人前途未卜甚或是其恶行的开始即毁灭的开始。一瞬间,人的善恶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甚或其命运也会随之改变吧,读来不禁令人嘘唏。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文本,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文本精粹的语言和精雕细琢的结构,而且,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文本可以令读者充分地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与之发生共鸣。更重要的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文本都渗透着芥川龙之介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深刻的哲学理念而引起读者的回味和深思。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芥川龙之介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对人心洞察透彻,揭露人的自私,批判了人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提出了“遇到困难时,人的信仰往何处走”的哲学问题。而且,芥川在《戏作三昧》中的主人公马婷,回答了“遇到困难时,人的信仰往何处走”这一问题。马婷在重重困境面前,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朝着信仰的目标前行,直至达到人生的顶点。不仅《罗生门》《戏作三昧》如此,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文本都具有这种鲜明的哲学特点。在奇异题材和精湛结构渲染的震撼艺术效果下,文本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文本深刻的哲学理念植入读者的心中。
四、结束语
从上述对文本分析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中,以文学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的透彻分析、对文本结构的充分疏解、对心理描写的深入剖析,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而且可以让学生间接地把握事物的认知程序,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哲学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红学,曹志明.日本近代文学作品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日]宇野浩二.关于芥川龙之介[C].东京:河出书房,1956.
[4][日]中村真一郎.芥川文学入门[C].东京:河出书房,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