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0 02:37徐代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徐代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互联网+”时代呈现着信息覆盖面大、信息传播与反馈速度快等特点,不仅改变着经济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互联网创新思维不足,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以来,纵观各地高职院校招聘会现场冷热分明,中小企业遇冷,大企业、跨界企业受热捧,折射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在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中有名无实,有的学校只是选修课的方式,有的学校以线上8课时、线下自习的形式,教学进度快、教学内容容量大、更新不及时使得很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变得迷茫,不明白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意义所在,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无从考核。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兼职师资力量短缺。大多数高职院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招生就业处,极个别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承担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就业指导工作任务重,专任教师少,每名教师年均负责在校生近千人,这与英美国家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对应约200名学生相比,差距很大,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课时不足,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无从谈起。很多高职院校的规划咨询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一支数量稳定、高质量的专业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

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时量少,校内外相关讲座不多,教学安排不完善。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工具,相对独立地开展就业服务,与学生的思想状况、专业学习情况结合不紧密,没有内在逻辑关联,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校内外讲座多是邀请行业内名人、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但也让学生忽视了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

4.学生认知不健全。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职业定位、调整与发展,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在大学生中,普通存在着对自我的认识重视程度不足、对认知内容不全面、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劣势等认识不清,对希望从事的行业和岗位认知有偏差,不了解什么是职业精神、合作意识,过度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比较看重稳定、高薪,导致对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但其综合素质又不符合大企业的要求。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所有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发展进行,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多由公共课部、招生就业处或辅导员承担,加之课时限制,无法在课程教学中讲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联,不能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无法促进学生产生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力度不大。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承担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任务的多为非专业教师,如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缺乏职业规划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导致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高,不熟悉生涯辅导内容,不能自如运用生涯辅导工具,对测评结果的解释和运用匮乏,师资培训任务艰巨,人均参训学时少。

3.学生接触生涯发展教育较晚。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职业发展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尚浅,不知道结合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优劣势确定职业目标,还停留在考证、关注热门职业和收入上;作为被动接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个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尚未唤醒,再加上由于课程设置和任课教师的原因,一些学生对该课程不信任,认为学了没什么用。

三、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1.将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发时,应将学生的思想建设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属于专业导论课程,要让学生明了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前导后续逻辑关系[1],学习时长从大一至毕业前一学期,在增加课时的同时,着重学习与就业的关系[2],引导学生养成强烈的规划意识和习惯。

2.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适度配比、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培养力度,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吸纳具有一定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背景,如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等专业的校内外专家共同承担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学历深造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专业调研等。

3.校企共建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系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项目+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共同开发适合专业特点及就业岗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体系,如共编教材、共同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等[3]。充分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融合资源,邀请企业代表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鼓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成立专业教研室,重点加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做好职业生涯发展决策。

4.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职业兴趣测评、量表和计算机辅助系统,正确进行优劣势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在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教师要肯定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掘内在的积极潜能,尤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了解自身在就业发展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原则,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会查缺补漏,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中,内外兼修,发现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5.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合力[4]。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期望、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都会影响生涯发展状况。因此,一方面,家长要经常向子女传递正确的职业态度,介绍不同职业的状况,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应为学生讲解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升工作技能,提高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体可以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良性发展圈,只有在不断互信互通的过程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才能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好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