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昕(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作品《牧歌》为长笛和打击乐而作,是对笔者2014年曾获第九届音乐金钟奖器乐作品奖的民族室内乐《牧歌——为竹笛与扬琴而作》进行的一次全新编创。其创作思路与手法是用西洋乐器和现代的创作技法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域(即,甘肃、内蒙、西藏等地)风格的音乐作品。笔者作为此作品视觉多媒体创作与舞美设计的导演,参与整个跨界融合制作的全过程。这种从音乐创作到形式创作的整体性,不仅可实现跨界融合的多媒介艺术形式,更能获得艺术语言与审美意向的高度统一与融合。作品2017年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资助,将于2018年6月在上海呈现给观众。
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力图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音乐语言高度融合的艺术效果。在这一编创转化的过程中探索民乐音响质感向西洋乐器音响质感转变的技术过程,剖析各音乐元素在音响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变化轨迹与特征,透视出音色音响结构在音乐发展中的独特结构意义。同时,实现用西洋乐器和现代的创作技法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展现出具有东西方音乐语言高度融合的音乐魅力。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对我国甘肃、内蒙、西藏草原上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文化风貌的热爱和歌颂。主要表达了本人对生活在祖国北方热土上,勤劳、智慧、快乐的少数民族生活的歌颂与向往,抒发了内心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致的热爱。
整部作品的音乐结构构思,是建立在对音色结构的思考与发掘基础之上,这与本人在草原上所偶遇到的彩虹之景有关。如果你可以幻想,你误入了草原上的彩虹,看到七彩的颜色却找不出斑斓色彩之间的边界,游走在五彩斑驳的彩虹中,仿若自己是漂浮在空中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同时俯瞰着草原、大地,享受着自然的绝美与畅快。所以,作品的主要思维方向也是对音色的思考,音色是整个作品结构的划分点,对打击乐和长笛的音色构架进行了诸多探索与思考,尤其对打击乐的音色组合与结构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
作品的整体结构形态呈现出“拱形”仿若彩虹般的一体化结构形态,本人称之为“拟态化结构形态”,整部作品总体可分为三个段落,这三个段落在时间结构上形成了逐渐递增的结构特征。其音高组织都来源于D这个基音所产生的泛音,D音贯穿全曲,节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重音和极小细节性的节奏变化,并运用了一些摇滚风格的节奏型,呈现出强烈的节奏动感推动力。总之,节奏音高的简约、音色力度的丰富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创作特点。
第一段落:引子段落,主要音高组织、节奏形态出现,在以长笛气声音响形态的烘托中,打击乐在金属打击乐器组与马林巴的交互中,以滚奏织体为主配合特殊演奏法(如,弓拉马林巴、刮奏大锣等)营造出仿若风声、雷声、雨声的草原神秘之景。第二段落:在以长笛固定节奏音型与打击乐点状音型织体的对比中,依靠音高组织、力度起伏的逐渐变化,使整个段落呈现出逐渐增长攀升的结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将整部作品的主体段落(第三部分)引出,主要体现在长笛连续密集十六分音符的持续演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快速的音高变化与力度变化。这一创作手法不仅在音响构架中体现出重要的织体形态结构意义,更加强了演奏难度,促使演奏者获得独特的演奏体验。第三段落:主要以马林巴的具有摇滚风格的固定节奏型为结构主体,在以D为“焦点音”的主题变奏贯穿中,利用音色、音高、织体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展开,逐渐将作品推向高潮,并在高潮段落长笛声部奏出具有少数民族草原民歌风格的旋律,这使音乐的情感获得了满足,而后在音乐织体、音高与力度的递减中逐渐回落趋于平静。这一段落的音乐展开,在前两段落的基础上完整勾勒出如彩虹般的拱形结构形态,营造出快乐富有动感的音响空间,传递出草原上迎风欢歌、与云起舞的旷野情怀。在第三部分的创作中,有意加强、突出打击乐演奏难度,在丰富变化的音色中持续演奏到乐曲结束。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较为抽象的听觉艺术,其形式与内容体现出更加开放、自由、交融、多彩的特点。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本人创新借助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以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力图实现舞台艺术的跨界融合方面,作品通过多媒体和舞美、灯光的创作与设计,以期达到音乐听觉艺术为主和多维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使音乐在富有视觉色彩、舞台动感的时空中对话交融,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立体的视听结合新体验。音乐是听觉时间艺术,多媒体动画是视觉时间艺术,“时间”作为这两种媒介的共同载体,需要呈现出相互支撑、无间交融的艺术语言,如何将音乐时间与视觉时间凝结在一起也成为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创作难点,这也是此次跨界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体现。视觉与听觉因“时间”而交融碰撞,这可以使观众获得视听一体的多维感受,在视觉艺术的带动和引导下观众能够更加放松且快速的进入当代音乐作品的聆听感受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立体艺术享受。
整部作品的视觉创作与音乐创作观念同构,以简约抽象的艺术理念去构建多媒体与舞美创作。舞台设计采用几何化形质的多时空对话简约理念,多媒体动画的整体结构在参照音乐结构的同时,突出视觉语言的凝练与简约,在画面的转接、明暗关系与多层视觉叠置等方面参照音乐的听觉感官,再配合视觉艺术家本身的理解与艺术感知力加以融合创新。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本人除提供音乐时间与视觉时间结构的分析参照脚本外,要清晰的指明视觉场景与象征素材,给予视觉制作艺术家明晰的导引,同时要参与到视觉制作的每一环节中,不断跟视觉艺术家沟通交流共同创作,从而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创作同构与交互共鸣,以及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总之,《牧歌》在视听同构的观念指引下,其音乐内容、艺术形式、创作风格、创作技法等都体现出简约凝练和追求更具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以音乐为主体、在室内乐演出形式中加入多媒体视觉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创作形式,其最终目的是想实现当代音乐的跨界多维艺术体验,进而创作出开放、多元具有新时代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作者以创新艺术形式、提炼民族精神为己任,以实现东西方艺术语言高度融合的艺术追求为目标,创作出了具有一定艺术高度的当代音乐跨界室内乐作品,能为观众带来丰富立体、卓越超凡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