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佳薇(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笔者认为《追风筝的人》一书之所以真切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做到了用心的书写生活。就拿本文论述的主仆情谊这一观点来说,主与仆的关系绝非纯粹的爱与背叛,欺骗与救赎,它的产生原因是多重的,其中包括美好的“童年回忆”使之萌发、“人格互补”巧妙的维持、以及“血缘亲情”的长久滋润。
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笔下,那个走完救赎之路的男孩阿米尔睁眼回想的都是二十六年前的单纯美好。作为富商之子的阿米尔和他的贴身仆人哈桑有他们的游戏规则。在树上的时候阿米尔会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1]”。书中阿米尔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道:“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在受到阿里指责时,阿米尔从不会站出来替他澄清;在遇到坏孩子欺负时,阿米尔总让哈桑挺身而出。[2]善良的哈桑从未有一句埋怨,他会和小主人一起看伊朗电影,在石榴树下刻下彼此的名字,在整个冬日里欢快的放风筝。以至阿米尔在多年后这样定义:“童年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他们彼此取暖,彼此拥抱,就像小时候的阿里和爸爸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童年这首欢歌让主仆情悄然萌发。
阿米尔与哈桑。尽管二人性格没有父辈们性格区分的那样明显,但我还是赞同阿米尔偏向“内倾型”,哈桑则偏向“外倾型”。阿米尔作为喀布尔最有名的富商的儿子,按照常理,他可能会养成自大狂妄的个性。但阿米尔没有。在被剥夺母亲之后,在认定父亲不喜欢他时,他变得胆小、怯懦,就连长大后对哈桑之子索拉博的救赎他也曾有过片刻的犹豫。而哈桑不一样,这个天生兔唇、地位低下的哈扎拉男孩一反常态的勇敢,回忆书中情节:阿塞夫带领两个跟班拦住阿米尔二人时,是哈桑勇敢的拿出的弹弓反抗。为了让小主人阿米尔获得风筝比赛的冠军,哈桑勇敢的牺牲了自己。再细心发现,我们会收获更多:前一秒还被阿米尔取笑不懂“奇妙”一词的哈桑竟教给了他什么叫写作“情节破绽”。一生从未低过头的爸爸竟会苦苦恳求阿里不要离开。这些看似荒诞的现象背后实则是性格的默契在推动着,父亲与阿里、阿米尔与哈桑因为彼此的性格、信仰、故事而走到了一起,就像互补的两样东西,交织在一起恰如其分的教会了彼此成长。
回归本文论述的这个具有鲜明阿富汗背景的故事中来,这两对主仆竟然有了血浓于水的关系。在未揭示这个谜底之前,卡勒德.胡赛尼就在书中隐晦的描写道:“阿里与周围的人都会提醒阿米尔与哈桑一件事情:那就是喝过同样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最残忍的时间都无法拆散”[3]。读过《追风筝的人》一书的人都知道主人公与阿米尔从小的时候就喝过同样的乳汁,尽管这两个男孩有太多的不同,命运的线将早将他们紧紧相连。他们二人都失去了母亲:他们二人都只剩下自己的父亲相依为命;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他们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字”。书中阿米尔自述道:“如今回头看来,我认为一九七五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以及随后所有的事情,早已在哈桑说的这三个字中埋下了根源”。在二十六年后的一天,朋友拉辛汗通过电话解释了一切:哈桑与阿米尔身上流着同样的血,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今,一个叫索拉博的男孩正在阿富汗等着阿米尔去解救。那个男孩是死去的哈桑的唯一的儿子,是阿米尔的侄儿,是他唯一可以赎去过去所犯罪行的一条”。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阿米尔震惊万分,思绪间的悔恨、懊恼、自责不仅出现了阿米尔的眼前,也一瞬间涌入了我们的脑海里。也正因为有了这层血缘亲情关系,才有了后文阿米尔重回战乱时的阿富汗去解救哈桑之子索拉博的感人故事。我想人们赞颂的阿米尔后期所具备的果断、勇敢、执着的精神的确是人性最初的善良,可这之间一定少不了血缘亲情作为支撑。因此笔者认为是这份血缘亲情将两对主仆之间的情分滋润,就像对着熊熊烈火添了一把薪柴,让它在人们心中燃之越旺。
望着天空,卡勒德.胡赛尼为我们放飞的这只蓝色的风筝已远远飞起。风筝下有许多人在追寻,如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兔唇男孩一样,跌倒、又爬起。“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样执着而坚定的声音不断的在我们耳边回响。也许,今天我们探寻的“主仆情谊”只是那只巨大风筝中的一角,但至少我们有所获,有所得。作为一位传播和平与正能量的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做到了!那首关于童年故事、互补与浓浓亲情组成的欢歌已为各国读者所唱响,那只影响巨大的蓝色风筝也随之高扬。
注释: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