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当代背景下的艺术
自哲学出现时,哲学家就对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在二十世纪的艺术中,绘画的发展就让哲学家产生一定的困扰。 在此之前艺术应呈现所描绘的自然世界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绘画流派应准确的反映客观世界这一原则,模仿理论即被忽略。在后印象中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和爱德华蒙克中,从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关注还是表达艺术家的痛苦。随着抽象艺术和概念艺术的出现,更多传统方式艺术将被埋没。这些变化诠释了二十世纪在艺术哲学中存在的讨论的为何如此强烈。在十八世纪之前,没有与现代意义相仿的“艺术”的概念。直到十九世纪艺术哲学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这时的艺术讨论中,并没有二十世纪那样充满疑惑了。
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对艺术具有怀疑的态度,他认为只能唤起人类的情感,不会激发人类的理智。又与艺术对受众的作用有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设计了真、善、美系统,即能达到理想国的境地。
柏拉图认为音乐不是对事物的模仿,并且又在其他方面指出,人们所不想去并且不会激起人们的情感的音乐就是理想国,即艺术的目标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苏格拉底认为艺术创作是指绘画与诗歌,即三种存在中最不真实的一种存在,这种观点是艺术的目标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艺术家还没有技术者那样更加真实,因为技术者会努力复制“形式”,因此,创作出日用品,而艺术家只会对这些日常品作为创作的模具,通俗来讲,艺术家就是对复制品再次进行复制。
从某种程度来讲,艺术对哲学进行了挑战,哲学对人们进行一些影响,但是经其理性手段进行的,并不是感性手段。因此,对于日常品进行模仿的艺术,巴拉图提出与社会实用性与关的批判—艺术是危险的,因为艺术对于人们有感性的一面,并对理性的追求有制约的影响。
贝尔受后印象主义发展的影响,发起了自己的一种观念,来证明自己时代的先驱艺术品是真实的,尤其是绘画。同时,在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发起者毕加索和布拉克摒弃了对事物准确再现的定义,因为对此革新,所以用夸张的、简化的、扭曲的抽象化形式来进行创作。贝尔和诸多学者就此认为立体派将会代表未来的艺术。
当然,立体派也提出了哲学问题,自柏拉图观点之后艺术都是以再现现实事物为目标,如果背离了这个概念,艺术的本质将会是什么?贝尔说是有意义的形式。抽象的艺术才是艺术,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他还强调可以对物象的抽象与简化,还可以把物体还原到线,从而打动观众的情感。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形式”就是特定的形式与这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对此,关于艺术的定义就是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并且在形式属性方面有韵味,与再现的内容与情感表现力无关。贝尔的观念适于历史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可以把艺术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诗歌、雕像、绘画、陶瓷及纺织品等,这种被唤起的情感可以称为“审美情感”。如果我们能够在唤起人们情感的审美对象中找到其共性,那么我认为就解决了美学的关键问题。我们就会找到艺术的本质,即艺术品与其他物品进行区别的性质。
在人们探讨艺术时,可能总是对“艺术品”与其他物品进行区分,无论对象的性质是什么,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艺术品常常伴随其他的性质,有时这种性质是偶然的,只有这个偶然的性质才是最本质的。在每一件艺术品当中,线条与色彩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成,不同的形式在特定的关系中能够触动我们的神经,进而产生了审美感动的形式,并且存在于视觉艺术品中的共同性质。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分析非常复杂,认为艺术是艺术品的本源,也就是被称为艺术现象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艺术家、艺术品本身还有观众等,对于艺术品的理解都是极其重要。近代,很多哲学家把真理和艺术相联系,但海德格尔却批评了这些哲理,说艺术作品用于指艺术作品自身或者艺术作品产生的影响,所以不得不参照在这些复杂现象中的作用。
一件作品到底属于什么呢?作品是因为其本身开启出来的领域。比如希腊神庙置身于岩谷中,这个伟大的建筑包含神的形象,这属于隐蔽状态,并通过圆柱式门厅让神的形象更加突出,通过该神庙神的现身本身就是对神圣领域的界定和拓展。神庙是一件作品,使得神本身现场在身,因而就是神本身。语言作品也是同样的情形,在悲剧中并不展示什么,而是进行着新神反抗者这旧神的斗争。
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只有在我们所走的道路上,世界的本质才得以显现,然而这种方式显现也限制于最初把我们对世界本质观察引入迷途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对艺术和真理的本质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作品中起作用的东西更加了解。
参考文献:
《什么是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