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他出生于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家庭富裕,父亲是冶金工厂的厂长兼矿山的工程师。因为家庭和环境对他的影响,他从小就受到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熏陶并且十分的熟悉俄罗斯和欧洲各国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5岁跟随母亲学习钢琴,那时便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但因其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在他10岁的时候被送到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司法部任九品文官。那时的他并没有放弃学习音乐,他并不喜欢当时的工作,于是他勤奋学习音乐,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并且成为了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第一届学生。14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过世,他创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他的母亲。1863年的时候,他说服了父亲,最终辞去了官职,投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以一部“欢乐颂”为题材的清唱剧,获得了银奖,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极大认可。1865年,安东·鲁宾斯坦的兄弟邀请柴可夫斯基到刚成立不久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史这门学科,虽然薪水不高,但仍然改变不了柴可夫斯基热爱音乐那颗炽热的心,从此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他在音乐学院任教的这11年里,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
柴可夫斯基是一个性格十分内向的人,在小时候他就特别的脆弱敏感,他童年的家庭老师芬尼·杜巴赫小姐在回想起这个孩子的时候说:“彼得实在是太过于脆弱敏感,所以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对待他,很小的小事就会伤害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柴可夫斯基的一生都敏感脆弱,作品触动人心,使听众产生共鸣。他在音乐创作上十分欣赏莫扎特,并且模仿他的音乐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的组曲。然而他对瓦格纳的音乐却有点厌恶,在他看来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没有重视声乐反而太过于重视管弦乐队了。他的歌剧作品不仅开创了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巅峰,在全世界的音乐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利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歌剧的创作,但更多的是注重抒发内心的情感,总的来说他的歌剧是朴实无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在与妻子的婚姻破裂后,曾经自杀过,为了缓解他的消极情绪,他的好友把他送到了国外休养身体。在此期间,柴可夫斯基和一位名叫梅克的夫人经常通信成为了笔友。这位梅克夫人十分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她和柴可夫斯基一直以通信的方式保持联络,她是柴可夫斯基的知音。从1877年开始,梅克夫人开始资助柴可夫斯基,让他专心的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但是两人一直没有提出见面,为了表示感谢,他后来献给了梅克夫人很多作品。但是,在两人相识14年的时候,梅克夫人宣告破产了,柴可夫斯基备受打击,一直都郁郁寡欢,1893年死在了莫斯科。对于他的死因有很多的说法,较为官方的是说他喝了有病毒的水被传染霍乱而死亡的。但是后来也有人说极大的可能是他自己服用砒霜自杀死亡的,真正的原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我们无从考证。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领域宽广,涉及到歌剧、舞剧、交响乐、歌曲及小型的器乐乐曲等。他的音乐作品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深刻的抒情性,2.强烈的戏剧性。
抒情性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在作品的旋律,可以说柴可夫斯基是个旋律大师,他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明显突出的主题旋律,婉转悠长,有跌宕起伏的旋律,亲切自然的音调,显示出浓郁的感情色彩。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也是来自内心的诉说和表白,这就是柴可夫斯基作品最容易引起听众心灵上共鸣的原因。
戏剧性特征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力量,他把自己对当代社会和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矛盾冲突的体会,通过层层的提炼并加以修饰,形象的概括为爱和恨、欢乐和痛苦、生和死、善和恶、现实和理想、光明和暗黑、幸福和不幸的对立冲突。他经常用冷酷无情的主题来表达人生路上的各种坎坷和黑暗势力。音乐主题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贯穿,突出了俄罗斯人民追求幸福时每往前走一步,都必须要和恶势力产生冲突,必须和恶势力进行抵抗斗争,主人公要受到很大的折磨和苦难,甚至付出死亡的代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和恶势力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的悲剧内容。这种创作概括源自于日常生活,完全的显示出了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的音乐艺术特点。
他的音乐创作是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下的产生的,特别真实的反映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音乐中充满了生活的思想情绪,这不是在向旧社会宣战的标志,也不是在惋惜旧制度,更不是赞扬旧秩序的赞歌,这是对专制社会充满了愤怒的悲歌。记得恩格斯说过,一部文艺作品如果“真实描写了社会的关系,借此来打破关于这种传统幻想的关系,动摇了资产社会的乐观主义,无法避免的引起了对现有事物的永世长存的疑虑”,那么,这种文艺创作“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用了这段话来点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是十分合理的,这段话表明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根本价值和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他作品有着精湛、绚丽多彩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