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2018-09-10 00:56张礼凤王彩洁张彦威戴海英
种子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天敌蚜虫药剂

刘 佳,徐 冉,张礼凤,王彩洁,李 伟,张彦威,戴海英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大豆蚜虫通常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大豆嫩叶和嫩茎等处吸食大豆汁液为害,导致叶片卷曲变形,植株生长迟缓、早期落叶,分枝及结荚减少,最终造成大豆严重减产。蚜虫中等发生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1]。

大豆蚜已成为目前广泛关注的重要世界性农业害虫。由于蚜虫对大豆的严重危害,蚜虫防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并重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蚜虫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技术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利用农业技术措施防治害虫的一种最基本方法,是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农业防治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1 选育抗(耐)蚜虫品种

选育抗(耐)蚜虫品种是防治蚜虫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要不断发掘大豆自身的抗蚜虫能力,选育抗(耐)蚜大豆优良品种,增强大豆个体与群体的抗逆能力及其受害后的自我补偿功能。比如在山东地区选择种植滑皮豆、齐黄1号抗(耐)蚜品种。

1.2 加强生态调控,降低虫源

加强豆田整治培肥和种植结构调整。合理轮作,清洁田地,消除杂草,可以有效降低越冬菌数量,明显减少初侵染来源。深翻地、中耕培土,不仅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而且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1.3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对防治豆蚜危害很重要,例如采取种子精选、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技术措施,可有效降低虫源数量。在大豆蚜虫或病毒病发生重的地区,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成分用量0.4kg/100kg种子。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蚜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习性,采用物理方法防治蚜虫

采用铺银灰色膜和田间及温室通风口处挂银灰色膜条趋避蚜虫,利用黑光灯与荧光灯在夜间进行蚜虫诱捕,用黄色粘蚜纸或者将黄色油漆涂在塑料薄膜上诱杀蚜虫。李娟等人利用捕杀特黄板捕杀烟蚜,对烟蚜的平均防效达89.2%,蚜传病毒病发病率降低了将近20%,且不杀伤天敌。利用蚜虫的趋光性、趋黄性进行物理防治,具有良好的特效杀虫性,但速效性不如化学药剂,在蚜虫发生初期使用效果最好[2]。

2.2 适当调节温度

温度、湿度、光照、降雨和气流等气候因子直接影响蚜虫的生长发育、生存和繁殖。李晶晶等人在大棚内利用短期高温脉冲显著降低了瓜蚜生存期和生殖量,在大豆生产实践中可考虑适当降低温度、延长高温持续的时间,以达到抑制蚜虫种群增长的目的。

物理防治蚜虫具有环境污染小、无残留、不产生抗性等特点,能较快降低蚜虫数量,提高“益害比”,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蚜能力。

3 化学防治

目前,除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大豆蚜虫外,化学防治是大豆蚜严重发生时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蚜虫,测试蚜虫和天敌的抗药性,选择对天敌无大害却可以有效杀死蚜虫的浓度使用。戴海英等人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市面上常用的药剂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大豆蚜虫都有较高的毒力,啶虫脒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最高,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7.026μg/g,其余3种杀虫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LC50分别为9.484μg/g、15.247μg/g和43.734μg/g,对大豆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这4种杀虫剂高效、低毒、广谱、见效快、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3]。用其防治大豆蚜虫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存在一定的抗药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展与不同药剂的混用、混配或交替使用的技术研究,以延缓大豆蚜虫对这些药剂抗性的产生。

4 生物防治

4.1 微生物农药

开发及应用高效、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微生物农药防治豆蚜,已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真菌、细菌、病毒等蚜虫病原性微生物也可广泛用于防治蚜虫,如白僵菌、绿僵菌、蜡蚧轮枝菌、菊欧文氏杆菌、链霉菌等病原微生物,对蚜虫的防治都取得了显著效果[4]。

4.2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活性成分一般都是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目前,报道对蚜虫有控制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有生物碱、酚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黄酮类、光活化毒素类等。植物源农药对蚜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毒杀、胃毒、拒食和忌避作用。由于植物源农药具有高效、作用机理多样、不容易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在综合防治中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现在大多数植物源农药还停留在粗提物和复配阶段,对抗蚜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研究很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获得控制蚜虫的高效、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型药剂,应深入研究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克隆编码杀蚜活性成分的基因,并育成抗蚜作用新品种。

4.3 天敌

豆蚜的天敌种类有很多,包括瓢虫、食蚜蝇、草蛉、小花蝽、烟蚜茧蜂、菜蚜茧蜂、蚜小蜂和蚜毒菌等。培育蚜虫天敌抗药性品系,可以促进天敌在蚜虫防治中的运用。杨洪等人采用点滴法对异色瓢虫进行抗药性选育,异色瓢虫经过多代杀虫剂选育后抗性倍数提高了6~8倍[5]。总之,利用天敌防治蚜虫,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但是见效较慢,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6]。

4.4 昆虫激素的使用

昆虫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系统,使昆虫的繁殖能力下降。其优点是生物活性很高,可选择性地防治蚜虫,不污染环境,但是多数昆虫生长调节剂一般要在蚜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才有效,杀虫作用较慢,因此和速效的杀虫剂混合使用可以克服其缺点。

庄建国等人将0.075%的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JHA)738和0.005%乐果混合使用,前期由杀虫剂起降低虫口密度的作用,残虫由于JHA的作用,生殖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后期对种群发展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这一混用配方降低了两种药剂的使用浓度,而效果比738的原浓度(0.1%)更优,对天敌的杀伤作用也低于乐果的原浓度(0.02%)[7]。

4.5 基因工程防治

培育抗虫转基因植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防治措施,抗蚜植物基因工程的核心问题集中在抗蚜基因的筛选、抗蚜基因植物的培育以及生物安全性方面。现已从微生物和植物中分离到了一些有效的抗蚜基因,抗性基因识别蚜虫效应蛋白后激发信号级联反应,快速激活植物对蚜虫的防御反应。

5 展望

确保食品安全和气候变暖是目前全球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豆蚜生活史复杂和极高的繁殖率,要求构建科学实效的蚜虫检测和控制技术体系,用安全环保的绿色技术手段将蚜虫的蔓延危害尽早、尽快地控制在其发生的萌芽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发掘,应加大力度从微生物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中筛选出高效、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型药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抗蚜大豆新品种和高毒力微生物农药,开展有利于农民实施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合理调整大豆种植方式、控制播期、采取科学的施肥水平,可以减少大豆蚜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将大豆与玉米同穴混播和间作,大豆蚜发生轻。在套种的田间,风的流动可以使不同植物的气味混合,降低寄主植物气味引诱范围,而非寄主植物遮蔽作用阻止大豆蚜虫的搜索行为,从而减轻大豆蚜的危险性。

培育抗大豆蚜虫的品种是避免蚜虫危害有效的途径,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抗性资源,但最近发现个别生物型的蚜虫可以打破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对抗性育种提出了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天敌蚜虫药剂
蚜虫婆婆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果园天敌(续)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碰到天敌女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