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咪咪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闻喜被称为“花馍之乡”,制作花馍历史悠久,作为一项与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先秦时期就有有关记载,最早是用来祭祀的,人们把它做成猪、牛、羊等动物的模样来祭祀祖先。因闻喜花馍技艺独特、历史悠久,在2006年与定襄面塑、焙面面塑、新绛面塑共同作为山西面塑艺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其独有的食用、观赏、礼仪功能,作为传统美术—面花的成员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对闻喜花馍的肯定和鼓励。
然而与大多数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闻喜花馍也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与旅游结合来实现其价值的“新生”。闻喜花馍也在此方面做了尝试,如2012年闻喜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并创造了最高龙王、最长飞龙、最大花馍、最大面塑群四项世界纪录,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还有幸荣登“2012中国品牌节庆榜”。
除此之外,现如今闻喜花馍从农村走向城市形成一种产业。闻喜花馍玫瑰红专业合作社(现为太原晋闻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闻喜县卫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代表,甚至淘宝上都有闻喜花馍的身影。据统计,在闻喜县,2012年成立四家合作社,2013年增加到六个合作社。2013年年初,闻喜花馍专卖店首次落户到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其中4个专业机构和3个食品公司都是由山西省闻喜县花馍协会引导农民成立的。
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运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闻喜花馍专题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篇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闻喜当地的机关、团体、企业单位更是将闻喜花馍作为文化礼品对外赠送。
闻喜花馍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花馍本来是作为村里和家里自己制作的食品,具有很强的小农经济的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花馍,造成花馍的市场花馍也开始了市场化的道路,如当地的卫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太原晋闻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都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将其引入市场体系,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目标市场,依据市场来进行企业定位,这样的宣传和采取的措施才是有针对性的,才能发挥效用。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食品市场中,晋闻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更好做好市场方面的工作。
花馍被称为“母亲的艺术”,因花馍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他的具体捏形也没有教材和样本,外加它的经济利益也不丰厚,所以对花馍有兴趣、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寥寥无几,虽然有关协会和地方政府也开办花馍制作培训班,企业也为花馍技师提供培训机会,但由于报酬不高,导致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远比不上外出打工的人数。现在,当地妇女虽然还有会蒸制花馍,但是在年轻的一辈中,会制作花馍的人越来越少。闻喜县县长张建元曾介绍,目前,该县340个村都有专业花馍艺术家,年龄均在50岁以上。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闻喜花馍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从花馍的制作工艺及流程来看,花馍制作需要复杂的工序,长期以来,闻喜花馍都是由当地妇女亲手一个一个捏出来的,各种捏形都没有教材可以参照,每逢有人家中办事,都是全村妇女集体到一家来蒸馍,这样主要由人来操作造成花馍的规模化生产很有难度,机器花生产有难度,而要想获得经济利益,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闻喜花馍的制作非常讲究。这就面临了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花馍的生产数量和口感质量的关系,这个也是在确定市场定位时,需要考虑的,是侧重花馍的食用性还是它的观赏性,这个是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