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平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广西百色533000)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生既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基础文化知识熏陶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整个学习和培养的过程在企业和学校之间交替进行的一种双元融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包涵的内容丰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培训主体具有双元属性,双元主体是指接受培训的学生既具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份,同时也具有企业员工的身份。二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体具有双元属性,一个是学生接受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学校,另一个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生产一线企业,双方协同合作培养人才。三是在学习内容上体现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的双元属性。四是在师资上表现为理论授课型教师与实训授课型教师的双元属性。五是在在教材的选择上的双元属性,教材的选择分为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两种。[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虽然是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但并不是两者平均分布,而是更加注重企业的实践教学,培训目标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德国双元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以生产实践代替教学实训,培训效果非常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在结束学习后马上投入工作,减少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中间适应时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2]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根据行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中的实际问题,锻炼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各种支持,尤其是经费和耗材以及设施设备的支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很好的执行,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德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80年代又制定了《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后来又制定了德国的《企业培训条例》等制度,2005年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补充和完善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企业培训条例》中明确了德国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力和义务,形成了体系完整、规范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灵活性的职业教育指导纲领。[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得益于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能够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教师,另一类为实训教师。理论课教师即为职业院校中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这一类教师在德国均属于国家公务员,待遇好、社会地位高,队伍很稳定。另一类是上技能课的实训教师,这一类教师一般为通过国家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的企业工程师,这一部分教师既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结合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提出要把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这些愿景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依靠一大批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我国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巨大而且很迫切,因此借鉴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培养的学生人数众多。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们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就业难,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企业招收不到合格的员工,导致企业效益难以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不能够在企业一线进行熟练的生产,并不是所谓的“劳动力过剩”或者“员工荒”。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既然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现状,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4]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大、产值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能够为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的企业主体愿意参与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符合现阶段我国的需要。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有着完善的校企合作规章和制度,政府能够从法律法规层面支持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这一点在目前我国的现实背景下很难照搬,因此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想办法让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学校”和“企业”都能够从合作中获得利益,这样的话学校和企业能够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方想要的目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降低将来的用工成本;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解决实践教学中师资不足的难题。此外,我们也需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长期化,这就需要从政府层面入手,制定一些行业的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行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介入,制定和修订一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最成功的一个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门槛高、待遇好,因此教师队伍很稳定。在德国要成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水平,最后还要获得德国政府承认的教师资格证书。[1]因此我们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进入门槛。此外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过程性培养以及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动态化考核机制。第三是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尊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让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1]总之,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尽量做到教师培养过程化、教师考核动态化,努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在人才,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主要评价标准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主要在于对人才考核模式的选择。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模式,我们应该加大人才考核模式的改革。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人才考核模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考核,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中逐渐推行“以职业资格证代替考核”“以技能鉴定为目标”“培训和考核相分离”等手段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把技能培训作为考核的指向标,倒逼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专业的设置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在德国是先出现职业,然后再根据职业特点、工作范围,具体细化专业方向。而在我国是根据学科教育特点划分专业,然后根据专业找适合的职业岗位,这种设置专业的方式对学术型本科较为合理,但是对于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就有点牵强。此外,在我国由于受到学校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专业申报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有贪大求全的思想,很多学校只要是能够申报的专业先申报专业扩大学校规模,至于专业是否合适、专业是否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等是后面才考虑的问题,这种设置专业的思想和方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鉴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在设置专业时可以开设普通教育或技术教育类专业,但是专业设置一定要区别于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如高职开设机械制造与加工专业,或者突出其职业教育性与具体职业挂钩,或者突出其应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5]
总之,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便能够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助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