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江婷婷
“我们打破传统种植模式进行产业调整,将原来传统种植土地整合,扩大精品果蔬种植。”眼瞅着村里近千亩的刺梨苗长势喜人,为村里产业结构调整开了一个好头。此情此景,让摆罗村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蒙晖心情舒畅。
不过,回想刚刚到摆罗村那会儿,蒙晖思绪万千。2016年,时任黔南州国税局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的蒙晖主动提出申请,要求到扶贫点独山县百泉镇摆罗村驻村扶贫。
“摆罗村人口数量较少,村集体经济弱小,村民增收致富成效不明显。”蒙晖告诉记者,初入村时,之前很多工作经验都用不上。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还是有些茫然。
蒙晖在思考,如何在继续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产业兴旺、群众富裕、人际和谐的摆罗村,这是一个大挑战。
经过精心调研和深入思考,蒙晖认为,摆罗村要守好发展与生态底线,就要大力发展精品果蔬种植,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记者看到,在蒙晖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百泉镇摆罗村产业分布作战图,清晰标注着产业分布。蒙晖告诉记者,村里发展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村支“两委”遇到了未曾料想的“拦路虎”:第一次大规模发展产业,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没有资金,部分村民也没有信心。
彼时,“三个没有”让蒙晖头疼不已。
在村支“两委”配合下,蒙晖白天入户宣传,晚上集中宣传,讲解发展果蔬种植的优势和好处。
万事开头难。没有深厚积累,缺乏现成经验,蒙晖带着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带领村里40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龙里县和本县基长镇等地考察刺梨种植等项目,学习借鉴致富经验;在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地提出了符合摆罗村特色的“高效农业学阳地、特色旅游看摆罗”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摆罗村发展规划》。
于是,摆罗村的脱贫路径渐渐清晰:通过扶贫解困、产业调整、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打破村里发展困境。
发展规划图进了村、入了户,村里人行动起来了。
“村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了。”村民岑义方说,村里发展刺梨种植后,他将家里两亩地流转并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已有上万元。
两年来,摆罗村的道路得到修复,还新建了文化广场,群众活动中心也已投入使用,刺梨、蜂糖李、辣椒等精品果蔬种植项目有序推进……全村已脱贫263户1175人,村民们的人均收入提高到了3350元,离脱贫目标越来越近。
如今,日子越过越“有味儿”的村民们,又有了新盼头:摆罗村已被纳入独山县飞凤湖景区进行规划。这是摆罗建设美丽新家园的一次探索。
利用空置民房,发展民宿客栈,一方面村民们又多了个创业、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继续利用周边荒山发展种植业,利用现有场地开发停车场……
蒙晖(右)在指导村民种植药用植物无患子。(独山县百泉镇摆罗村村委会供图)
连带效应,如果这些项目都围绕景区来实施,就“串”了起来。“民宿和停车场,直接为景区服务,果蔬种植能发展成本土美食,间接为游客服务。成体系,成链条,摆罗村稳定的乡村产业就能形成了,村民们的收入就更多更稳定了。”蒙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