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覃淋
贵州人社部门牵住就业“牛鼻子”,打出一套内外结合的脱贫“组合拳”。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0万人。
“这些马尾绣都是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制作的。”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家刺绣工坊里,工作人员王浩介绍,一件制作精美的马尾绣,不仅可以卖到几百到上千元,而且远销海外,“贫困人员和本地公司签订了代加工协议,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脱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人社部门牵住就业这个“牛鼻子”,打出一套内外结合的脱贫“组合拳”。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0万人,就业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作4个月,每月能挣3500元,客户对我的技能水平十分认可。”李明红是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混子村人,家庭生活困难。今年初,她参加了由区人社局委托遵义市汇川区汇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的家政服务员培训后,走上育婴师工作岗位。“我正在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姐妹,让她们也通过受训学一门技能,靠劳动脱贫,凭本事致富。”李明红说。
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目前尚有280万贫困人口,如何让贫困人口掌握劳动技能,关乎脱贫攻坚的质量与效率。
为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情况,实现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全覆盖,省人社系统在全省建立规范“一卡一库一台账”(即:《贵州省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岗位信息数据库》《贵州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实现人人有卡、村村有账、县乡有库的数据链。并通过“一对接、六查准、三帮助”实现贫困劳动力应入尽入,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就失业状况、就业意愿、就业服务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台账管理。
“从2017年起,我们预计用3年时间,对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未就业劳动力实施全员培训。参加全员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天还能拿到由扶贫部门给予的40元生活补助。”贵州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仅2017年,贵州就培训贫困劳动力25.97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5.18万人。
政府掏钱鼓励学、为能脱贫自觉学。人社部门统筹人社、教育、扶贫、农业、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提升其专业技能,把就业创业的“金钥匙”送到贫困户手里。很多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成为了一技傍身的职业人才。
大方县通过恒大集团吸纳就业,在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上狠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使其通过培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变“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
黔东南州构建全员培训“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全员培训联动协调机制,实施“四型复合(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志型 )”精准培训。2017年以来,全州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60515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36128人,培训后就业率达59.7%。
贵安新区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灵活安排,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组织培训。针对个别无法组织集中培训的工种,新区积极与省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对接,利用他们的师资力量,解决个别想参加培训但没有开班条件的难题。
盛夏时节,走进关岭自治县下良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浙江义乌桢颖公司订制的小饰品。
扶贫车间里的工人全是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与周边贫困群众。2017年底,关岭自治县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经多番考察招商引进义乌桢颖公司在下良寨安置点建起了标准化就业扶贫车间。今年3月底,扶贫车间正式投产运行。
“桢颖公司负责提供手工艺品货源,制作每件产品工人可获2毛至5毛钱的加工费用。一般工人每天有60元到80元之间的收入,熟练工都是100元以上。”关岭自治县就业局局长谢程说,扶贫车间建立后已带动52人(贫困户44人)稳定就业,2018年底前关岭的扶贫车间将增加到22个。
近年来,贵州省人社部门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发展乡镇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就业新业态,“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对接平台,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健全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出台《贵州省2018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案》《贵州省人社厅关于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就业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贵州人社部门还与移民、扶贫等部门建立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紧扣“坚决消除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工作目标,主动作为,通过摸清底数、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及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向前发展。
2018年7月18日至19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潘荣(前排左三)率队参加黔东南州就业扶贫现场观摩会,观摩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贵州省人社厅供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业扶贫要解决劳务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人社厅主要领导带队赴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四省市启动对接劳务协作,全力推进我省驻外劳务协作工作网络建设。
依托贵州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广东办事处,贵州分别建立北部、东部、南部地区贵州省劳务协作工作站,并在对口帮扶城市和黔籍务工人员较为集中地区建立省市县三级劳务协作站,搭建省外劳务协作网络。截至今年4月,已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106个,其中省级25个,市(州)12个,县(区)69个,全省农村劳动力省外输出就业610万人。基本实现对口帮扶城市全覆盖、黔籍务工人员集中地全覆盖、沿海重点经济发达地区全覆盖。
与此同时,有组织成规模输出的渠道正加快形成。三都自治县组织258人成规模输出到广州市黄浦区就业,锦屏县向广东佛山格林电器有限公司一次性输出14人,天柱县向浙江大华智联有限公司一次性输出20人。
贵州籍务工人员在外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在上海申佳船厂工作的黔南人王开学,工作期间努力钻研,取得了铣床技能的高级职称,并于2017年12月27日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优秀劳务联络员商国明,在外出广东打工后,几年来陆续带动七星关区180余名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潘荣表示,全省人社系统将充分发挥劳务协作站(点)职能,引导岗位、人员、资金、资源在对口帮扶城市之间高速流动,逐步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打工由自发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由盲目流动变为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劳务协作与招商引资“送出去”“引回来”的良性互动,全力抓好就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