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模式与效果评价

2018-09-10 07:22张金良刘生云暴入超张瑞海
人民黄河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滩区效果评价

张金良 刘生云 暴入超 张瑞海

摘要: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滞洪沉沙区域,也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现状滩区仍有91.58万居民防洪安全缺乏保障,人民生活贫困,黄河下游不利河道形态使得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在充分考虑新时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及沿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的5种具体模式及详细实施途径,并从防洪保安、滩区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经济、社会、生态效果显著,可实现治河与惠民的双赢。建议国家加快推进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工作。

关键词:效果评价;模式;生态治理;滩区;黄河下游

中图分类号:TV853;TV882.1 文献标志码A

1 滩区生态治理思路背景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滞洪沉沙区域,也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多年来下游滩区治理投入较少,治理效果不明显,滩区居民防洪安全缺乏保障,灾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财富没有积累,发展没有潜力,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形成沿黄贫困带。黄河下游河道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形成“悬河”,而滩唇一般高出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形成“二级悬河”不利态势,滩内分布有众多串沟、堤河,一旦发生较大洪水,主流就会沿串沟顶冲堤防、顺堤行洪,严重危及堤防安全[1-2]。为解决黄河下游目前面临的上述问题,结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建设要求,发挥滩区生态功能优势,提升滩区生态品质,实现确保黄河防洪安全、推动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及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目标,张金良[3]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治理思路: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和嫩滩(见图1),各类滩地设定不同的洪水上滩设防标准,不达标部分通过改造治理达标。高滩区域也可称高台,作为居民安置区;二滩为高滩与嫩滩之间的区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该区域上水概率较高,承担滞洪沉沙功能;嫩滩为二滩以内的临河滩地,建设湿地公园,与河槽一起承担行洪输沙功能。

本文依据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治理思路,考虑各河段河道地形特征、滩区人口分布及区位特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结合近期滩区居民迁建实际情况,对黄河下游滩区不同河段的生态治理模式及详细实施途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2 不同河段滩区生态治理模式及实施途径

2.1 黄河下游河道及滩区基本特征

黄河下游孟津白鹤—山东渔洼断面河道总面积为4860.3km2,其中滩区面积3154.0km2,2007年底滩区人口为189.52万,考虑人口增长等因素进行测算,截至2017年底滩区人口为195.79万。依据黄河河道特性,一般分为4个河段:①孟津白鹤至郑州老京广铁路桥河段,滩地主要集中在左岸的孟县、温县、武陟境内,中小洪水不漫滩;②郑州老京广铁路桥至东坝头河段,滩区广阔且地势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在原阳、郑州、开封等大滩上,一般洪水不上滩;③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一般被称作低滩区,洪水漫滩概率较高,“二级悬河”发育,受灾频繁,是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重点地区;④陶城铺至渔洼河段,与上游河道相比,一般被称为窄河段[4]。各河段河道、滩地基本特征及人口、村庄分布等见表1。

2.2 高滩生态移民安置

黄河下游滩区总人口为195.79万,扣除河南、山东两省已实施试点、3a (2017-2019年)内计划外迁或筑堤保护人口、已达标滩区及正在开展居民安全建设措施研究的封丘倒灌区人口,剩余人口约91.58万。为解决滩区群众安居问题,考虑到滩区群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研究对滩区居民高滩生态移民安置布局、高滩淤筑标准、高滩发展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考虑下游滩区以往村台建设中的人均占地需求及公共设施占地需求并适当兼顾发展,高滩淤筑按人均80m2标准安置滩区居民。综合考虑滩区地形条件和人口分布特点,在河南段原阳滩、长垣滩及山东段东明滩、葛庄滩等滩区,沿大堤临河侧宽度300~500m范围内,结合疏浚主河槽泥沙淤筑高滩(台),共淤筑高滩面积7326万m3,各高滩安置人口0.8万~20万人,防洪标准取10~20a一遇。为给滩区安置居民生活及经济发展创造更安全的保障,同时结合黄河下游已实施的村台建设标准,推荐高滩(台)淤筑标准为20a一遇水位加1.5m超高。

在解决滩区居民安居问题的同时,对沿黄地区及滩区群众发展需求及各安置区乡镇特色进行分析,将高滩居民安置区打造成为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农业型特色小镇及新型社区等,促进滩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各滩区生态再造与治理模式见表2,

2.3 二滩生态治理

在滩区居民迁至高滩安置后,结合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地方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二滩生态治理。据有关地形资料分析,目前黄河下游东坝头一陶城铺长235km的河段洪水漫滩概率较高且“二级悬河”发育,需要开展重点治理,淤填串沟、堤河及低洼滩区[5]。东坝头以上河段滩面相对较高,“二级悬河”问题不突出。陶城铺以下河段河道较窄,扣除嫩滩行洪区域后二滩面积较小,故不再对东坝头以上及陶城铺以下河段开展二滩淤筑,二滩共淤筑滩面面积978.79km2。淤筑滩面在消除“二级悬河”威胁的同时,因滩区面积大、耕地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故可适当提高淤筑标准,为滩区农业耕作提供一定保障,但若淤筑标准过高,则会影响黄河下游滩槽水沙交换,对安全行洪造成一定影响。综合分析,二滩采用5a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淤筑治理。

滩区现状主要以小规模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6-7]。考虑在滩区居民集中迁至高滩安置后,二滩面积广阔,便于集中管理,且防洪标准提高后为农業发展提供了适当保障,应抓住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等机遇,改变过去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方式,转到依靠科技、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牧业基地。同时,应充分把握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休闲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等需求越来越大的机遇,结合郑州滩、原阳滩、开封滩、长垣滩等滩区紧邻城市、交通便利、游客较集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发展更高业态的农业休闲观光产品。此外,结合城市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要求,城市周边滩区借助临近黄河的优势,可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发展生态公园,打造城市居民“后花园”。

2.4 嫩滩改造

在塑造高滩和二滩时,通过放淤将主槽及嫩滩泥沙淤至高滩和二滩,嫩滩改造后的形态随之形成。考虑生态发展要求,对嫩滩主要功能及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根据黄河下游实际情况分析,滩区生态治理后嫩滩面积为1056km2。嫩滩与河槽一起承担黄河下游行洪输沙任务,应逐步完善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工程体系,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增强主槽对河势的控制能力,长期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及嫩滩的过洪能力。

嫩滩紧邻黄河河道且经常行洪,水资源丰富,是黄河下游河道湿地的主要分布区,应维持自然形成的湿地生态,注重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態系统保护,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湿地建设、水生物保护等措施,结合二滩、高滩生态治理,构建河、滩、田、林等复合生态空间,形成河南、山东两省生态屏障带;在紧邻城市的嫩滩区域,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湿地资源,结合高滩生态旅游小镇、二滩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公园等建设黄河生态湿地公园,兼具生态保护与游憩功能,成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通过“高滩+二滩+嫩滩”整体城市生态观光休闲带的打造,助力沿黄县市黄河生态旅游发展。

2.5 滩区生态治理模式

黄河下游各河段及滩区各功能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治理后,滩区将形成“高滩+现状二滩+嫩滩”“高滩+二滩+嫩滩”“现状二滩+嫩滩”“二滩+嫩滩”“高滩+嫩滩”等5种治理模式。在各治理模式下结合滩区区位特点、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不同要求,分析提出城市生态观光及乡村生态修复两种生态发展模式,见表2。典型滩区的平面布局见图2。

2.6 投资分析

估算高滩居民安置、高滩淤筑及二滩淤筑等滩区生态移民安置及治理内容,投资共计973.2亿元。滩区生态发展布局包含的产业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途径解决,故不再纳入。

3 滩区生态治理效果评价

(1)防洪保安效果。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实施后,将改变不利的河道断面形态,“横河”“斜河”得到控制,顺堤行洪问题得到解决,主槽过流能力大大增强,黄河下游与滩区的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和下游防洪工程共同作用,可有力促进黄河下游长治久安。

(2)滩区群众安居乐业。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实施后,安置滩区居民的高滩防洪标准达到20a一遇,发生标准内洪水时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依托乡镇集中安置居民,为滩区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滩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a一遇,滩区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业生产结构得以调整,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滩区淹没补偿政策有效落实,进一步保障滩区发展。滩区居民安居乐业,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

(3)生态效果。黄河下游两岸分布着郑州、开封、济南等30余座大中型城市,通过滩区生态治理,城市区域建设沿黄生态水系景观,结合休闲观光农业、湿地公园,打造黄河特色旅游区、滨河景观等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生态旅游休闲带,乡村区域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结合二滩、高滩生态再造治理,构建河、滩、田、林等复合生态空间,形成河南、山东两省生态屏障带、黄河沿岸生态经济带。黄河沿岸800多km生态长廊将为沿黄地区提供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为保障黄淮海平原生态经济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4)经济效果。经济效果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效益、生态产业带旅游收益、带动服务业就业人口及收益、节余土地指标效益等。生态治理后滩区主要产业为规模化现代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滩区耕地22.7万hm2,滩区农业产业化效益68亿元/a。通过建设沿黄特色小镇、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湿地景观等,形成黄河生态长廊及生态湿地文化公园。估算年接待游客数将达到近1亿人次,年直接旅游收入约400亿元。通过实施滩区生态旅游及产业带建设,可带动周边50万居民就业,年收益300亿元。滩区居民原有房屋拆除后进行土地复垦,同时结合滩区再造对滩区内串沟、堤河及荒地进行整理,可净增土地2万hm2,每年节余建设用地土地指标效益300亿元。年均效益共计1068亿元,滩区居民人均年增收约4万元,将有力支撑滩区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滩区生态治理为郑州、焦作、新乡、开封等城市及黄河沿线地区发展提供优良条件,变黄河天堑为黄河生态走廊,促进黄河两岸经济融合,可拉动周边城市GDP增长约7000亿元,使黄河滩区成为沿线地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促进滩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治河和惠民双赢。

4 政策建议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保留了黄河下游滩区水沙交互和滞洪沉沙功能,维持了黄河下游河道“宽河固堤”的治理格局,符合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及有关政策的要求。本次分析充分考虑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重视滩区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一社会属性,充分利用滩区土地优势及紧邻黄河的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力推进河南省“三山一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符合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战略对农业、黄河下游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要求。本次分析把滩区治理放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去谋划,打造绿水青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屏障,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符合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政策的要求。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治理对于推动滩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沿黄经济快速发展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加快推进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工作,并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扶持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滩区一、二、三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及科研技术人员到滩区发展,切实加强滩区居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扶持政策,为滩区生态治理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郝步荣,徐福龄,郭自兴.略论黄河下游的滩区治理[J].人民黄河,1983,5(4):7-12.

[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研究报告[R].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9:68-153.

[3]张金良.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J].人民黄河,2017,39(6):24-33.

[4]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R].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9:3-8.

[5]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26-35.

[6]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53-156.

[7]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黄河滩区发展困境和脱贫建议[R/OL].[2015-05-21].http://www.yellowriver.gov.cn/hdpdwypl/201505/t20150521_154169.html.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滩区效果评价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