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措施

2018-09-10 12:17:25徐勃
炎黄地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治理措施发展趋势现状

关键词:现状;水土流失成因;发展趋势;治理措施

1、基本概况

湟水河是黄河青海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组成,流域总面积32863km2。本次规划范围特指青海省境内的湟水干流,流域总面积1612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位于北纬36°02′-37°28′,东径100°42′-103°01′之间,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西宁市5区及所辖湟源、湟中、大通3县,海东行署所辖的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化隆5县。

2、造成水土流失的现状

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6),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要类型,近年来人为侵蚀也呈加剧趋势。侵蚀模数丘四区为5000~10000 t/km2.a,土石山区为100~500 t/km2.a,高地草原区为946.13 t/km2.a,全流域综合多年平均为603.23 t/km2.a。

湟水河流域干流轻度以水土流失面积为7623.9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3%。水力侵蚀、沟道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下游黄土丘陵区,多发生在每年降雨集中的时段内,沟道重力侵蚀其它时间也有发生,侵蚀面积7431.9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5%;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上游海晏县附近,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春季节为甚,风蚀面积106.0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和其它高海拔地带,又可分为冰融侵蚀和雪融侵蚀,主要发生春夏冰雪消融期,冻融侵蚀面积85.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1%。在水力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3111.56km2,占40.8%;中度侵蚀面积1400.07km2,占18.4%;强度侵蚀面积1597.06km2,占20.9%;极强度侵蚀面积1470.54km2,占19.3%;剧烈侵蚀面积44.68km2,占0.6%。

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因素,包括农牧业和其它生产建设活动及破坏地表植被等。影响水土流失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自然因素

燕山运动形成了湟水河流域的地质地貌基本骨架,后经新生代期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形成地表起伏状态,具有山高坡陡,沟壑密布,地形破碎,尤其在下游黄土浅山丘陵地区,多为现代侵蚀沟,处于中年发展阶段,大部分沟道已溯源延至山脊,如在湟水河流域中下游的互助县和平安县境内,其中沟壑密度大于2km/km2以上的土地分别占本县土总面积的79.1%和78.4%。

湟水河流域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多暴雨、夜雨和冰雹,暴雨往往夹带冰雹,最易破坏土壤结构,产生山洪和泥石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量减少,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起重要作用。据气象资料分析,1961-1997年,青海年平均所温升高0.02℃,尤其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来,气温上升更为明显,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高0.21℃,处于高温时期。从降水情况分析,80年代以前降水变化比较平稳,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少雨和相对干旱时期,60年代以来,降水以每10年减少6.5mm的幅度递减,1991-1997年青海平均降水量比1981-1990年减少30.7mm。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许多地方岩石出露,风蚀加剧,风化碎石遍布山坡,且由于冻融作用,岩石产生裂缝,日久成块状崩塌,湟水上游河道内常充满因崩塌泻溜而坠入河道的碎石与块石,在草原地带,导致草场风蚀沙化,植被逐年稀疏,加剧了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合理利用土地,天然原生植被遭到破坏,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承载能力降低,加之众多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水土流失受人类活动影响十分强列,人为新的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

4、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一种灾害,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

4.1、水土流失使沟壑不断发展,农田面积减少。

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坡面沟道侵蚀以及滑坡、崩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发生、发展,不断蚕食坡面和农田,使沟壑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

4.2、淤积拦蓄工程,增加河库泥沙。

由于水土流失使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减少、草场退化、荒漠范围扩大,更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大量坝库、涝池、渠道严重淤积,调蓄库容减小,从而使工程措施的使用年限日趋缩短,工程效益逐渐降低,水资源利利用率降低,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4.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水土流失导致了山区土壤涵蓄水源能力降低,加之流域夏季降雨历时短、强度大,并且随着植被破坏、当地小气候环境恶化、热对流加强、局部地区阵性降水增多,极易造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当地及下游生态环境,甚至危及城镇、工矿、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治理对策

建议:

1)要紧紧抓住习总书記提出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2)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种树,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快恢复森林、草原植被。才能遏制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3)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首先必须禁止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改变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超载放牧,损害草场,乱开矿产,不作防护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湟水河流域监测成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湿地、等内容)

作者简介:

徐勃,女,藏族,1964年9月出生,在黄南州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学历大专,林业高级工程师,在单位主要从事林业调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治理措施发展趋势现状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关于大气污染形成分析及治理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16:43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40:23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乡镇配网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1:55:52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