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芊钰
走亲戚这件事怎么可以随便流于形式?明明是为了联络感情,如若初衷变了味,性质不纯,也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我小时候一直害怕走亲戚,也害怕有亲戚来。逢年过节,家里围了好多人,一层一层,那时候我个子小,只能看见大人腰部以下的位置,黑色的裤子,红色的裙摆,女人纤细的脚踝,男人的鞋。声音都是从我头顶传来的,在朦朦胧胧的记忆中,瓮声瓮气,说话声很响亮,一个赛过一个,听起来就像在吵架。
那时候我总是很畏惧。父母把我拉出来,我就抬着头,仰面看那些大人,然后,他们会让我问好,女人蹲下身子,抚摸我的脸,男人则喜气洋洋地笑,大声对我说:“你知道该叫我什么吗?”
我不知道。只记得那时候我总是害怕。
后来,我大了些,个子长高了,不用去看那些男女的裤脚,可我仍是怯场,每每这时,我就低头去看他们的鞋。父母依然叫我问好,那些亲戚围了一圈又一圈,家里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一个个地问候完,只能感觉到阵阵的疲惫,我不记得他们是谁,这样的场面只会让我感觉疲惫,像把鸟关在笼里。每当这时,我都想逃。
父母不理解,他們声称我羞涩而内敛,然而话虽如此,却依旧拉着我见过一个个亲戚。
“叫二舅奶奶。”
“二舅奶奶。”
“叫大姥爷。”
“大姥爷。”
我随着父母的步子,机械地重复着一个个称谓,像一台复读机,对着人发出尴尬而沙哑的声响。
有时,亲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每当这时,我就像找到了一个圈子,只有在孩子身边我才觉得自在。那些孩子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场合也会深感怯懦疲惫,有较为机灵的,在大人面前说说笑笑,可一转身便满脸倦容,那张脸就像应酬完酒局的长辈。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我都会有些许的讶异:“明明是亲戚,怎么偏偏成了孩子的应酬?”
所以我时常在想,或许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适合固定年龄段的法则,大人的圈子我进不去,我的圈子他们也进不来。把孩子强行拉在亲戚面前,说些客套话甚至表演节目,这种行为无异于让猴子在台上骑自行车,光怪陆离,滑稽可笑。
作为孩子,我们极力配合家长的要求,认真在亲戚面前做好应做的事情,真希望父母不要强求我们像大人一般地应酬。况且,走亲戚这件事怎么可以流于形式?明明是为了联络感情,如若初衷变了味,性质不纯,也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过年,讲究的是一种亲近平和,走亲戚这件事,大人和孩子,就互相体谅着点吧!
我们还是孩子。
(责编 马建军)